[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364304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杜甫诗三首教案来源 课件 5 Y KCo M 杜甫诗三首 教案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领会诗歌主旨。2、赏析颈联,领悟诗意。3、体会诗中抒发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2【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教学时数】1 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写作背景】公元 759 年,杜

2、甫为避“安史之乱” ,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 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 ,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766 )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

3、是,事与愿违, “安史之乱”虽与 763 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 763 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3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 “不被多年冷似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 “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 (春日江游 ) 、 “牙齿半落左耳聋” (复阴 ) 、 “缓步仍须竹杖扶” (寒雨朝行视园树 ) 、 “穷愁但有骨” (王阆州筵酬十一舅 )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

4、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层次结构】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 、 “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

5、, “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 “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 ,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尾联则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 ,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4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内容述评】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

6、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 。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艺术特色】在中,杜甫曾说“庾信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关。 ”其实,此言移来评论他晚年所作的律诗,倒真恰如其分。他在夔州时所作的登高 、 诸将五首 、 咏怀古迹五首 、 又呈吴郎等篇章,向来被认为是律诗中的杰作。而秋兴则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领” ,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 (见唐宋诗醇 ) 。大致说来,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章法谨严本诗单篇之章法结构,前文“层次结构”中已经轮机;

7、本诗与同组其他七诗之相关联系,请人王船山曾有“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 (唐诗评选 )的评语,因教材仅选了第一首,故5此从略。二、情景无间情与景的和谐密洽、融汇无间,是南朝刘勰,至唐司空图、宋严羽、明谢榛、清王士禛、直至近人王国维等历代论者众口一致所强调的问题。本是在这方面堪称典范。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

8、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 , “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 “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 。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三、语言练达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

9、6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 “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 ,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 ,既前应“丛菊” ,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 ,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

10、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 “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 “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 “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参考资料】周甸曰:江涛在地而曰“兼天” ,风云在天而曰“接地” ,见汹涌阴晦,触目天地间,无不可兴感也。屠隆曰:杜老秋兴诸篇,托意深远,如“江间” “塞上”二语,不大悲壮乎?范梈曰:作诗实字多则健,虚字多则弱,如杜诗“丛菊” “孤舟”一联,此等语亦何尝不健?蒋一葵曰:五、六不独?“两开” “一系”为佳,又感时溅泪,恨别惊心之况。末句掉

11、下一声,中寓千声万声。 (明周7敬等唐诗选买会通评林 )若谓玉树调令,枫林叶映,随志士之所增悲,亦幽人之所寄托。奈何流滞巫山巫峡,而举目江间,但涌兼天之波浪;凝眸塞上,惟阴接地之风云,真可谓可痛可悲,使人心尽气绝。 (清金人瑞杜诗解 )钱谦益曰:首篇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清高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 ) 。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12、。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8【教学时数】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 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 ,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中的琵琶女不

13、都是这样吗? 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二、 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三、整体感知1、朗读(1) 学生单读 指出所读优缺点。(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2、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9四、赏析诗歌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

14、什么样的画面?【明确 】 “群山万壑赴荆门” ,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确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板书)3、(讨论)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明确 】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

15、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 ,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大巧若拙)另外,从昭君墓碑上的字也可见她的形象:10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4、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 (你能说说这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吗?)“一去 ”与“独留” , “一”与“独”

16、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 ”对“青冢” ,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 ”对“向” , “连”字写出塞之景, “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 ) 。“朔漠 ”对“黄昏” , “朔漠”即北方的大漠, “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对比反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