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大发生趋势应采取的对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34131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棉铃虫大发生趋势应采取的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棉铃虫大发生趋势应采取的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棉铃虫大发生趋势应采取的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棉铃虫大发生趋势应采取的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棉铃虫大发生趋势应采取的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棉铃虫大发生趋势应采取的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棉铃虫大发生趋势应采取的对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对石河子地区棉铃虫大发生趋势应采取的对策近几年,随着垦区种植结构的大面积调整和栽培模式的不断变化以及耕作制度的改变,棉铃虫这种专蛀性害虫的发生和危害程度也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每年都不同程度的给棉花生产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常此下去,势必成为制约我区棉花产业持续稳步发展的又一大障碍,因此,做好当前棉铃虫的防治工作也是迫在眉睫。1、棉铃虫的发生及危害情况通过这几年的田间发生情况调查和越冬基数调查情况发现,棉铃虫的发生以及越冬量在我区都在呈逐年上升趋势。从上表中也可以看出,2001 年的越冬量为0.003 头/ ,2002年为 0.17 头/ ,2003 年为 0.011 头/ ,2004 年为 0

2、.13 头/ ,2005 年 0.26 头/ , 2006 年 0.65 头/ ,这六年间,以2002 年和 2005 年波动最大,越冬量明显大余其它年份,原因是2002 年2001-2006年棉铃虫发生趋势0.130.0110.0030.170.260.065 00.050.10.150.20.250.3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数量线性 ( 数量)大面积种植了棉铃虫特别喜食的番茄和线椒,2003 年番茄和线椒一亩未种,虽然2002 年越冬代的发生量较大,但二代三代发生量明显下降; 2004 年越冬代棉铃虫的发生量虽然也不是很大,但由于当年棉叶螨的发生量大,

3、用药量就较大,田间天敌与往年比相对较少,二代、三代的发生在无天敌的控制下,发生量明显增加,2004 年秋季调查棉花顶部的青铃被蛀情况随处可见,个别棉田被蛀率达 6 个/ 米2以上; 2004 年越冬基数较大加之2005 年棉花进水早,当年的棉花长势明显比往年和周边的团场好,因此当年大发生。2、棉铃虫大发生的依据:2.1 种植作物对棉铃虫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垦区的耕作制度的也发生了响应的变化,种植的作物不是棉花、就是番茄、辣椒或是玉米,这些都是棉铃虫喜食的作物,因此为它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2.2 栽培模式的影响:目前垦区的棉花栽培技术路线是“矮、密、早、膜、匀”,“膜”为棉花

4、的“早”提供了前提的同时,也为越冬代棉铃虫提供了较好的生存条件,尤其是超宽膜的大面积推广,再次,“密”也是越来越大,从每亩1.2 万株左右,通过滴水出苗措施增加到1.6 万株以上,单位空间随着棉株的增加,叶面指数也在增加,棉田的郁闭度明显的增大,田间通风透光率下降,田间湿度也在增大,棉花长势偏旺,因此,也就给棉铃虫的生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生活环境。2.3 田间管理: 在目前这种劳动密集型的棉花栽培模式下,再加之土地承包定额的增加,造成劳动力严重短缺,因而使得很多关键性的农业技术措施(定苗、化调、打顶)不能及时落实到位,从而导致棉株徒长现象较为普遍,幼嫩高大的棉花又为该虫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栖息场所。

5、2.4 施肥的影响: 随着氮肥量的增加和滴灌技术对肥料利用率的提高,棉花长势与往年同期相比,明显好于往年,然而棉花内可溶性的氮和蛋白质的含量也显著显增加,这些都为棉铃虫的生存奠定了物质基础。2.5 土壤环境的影响,随着水浇地的退出,滴灌面积的增加,棉田接行间基本不进水,这种田间湿度也正好为棉铃虫在土壤内化蛹提供了便利条件,如果在常规灌的情况下,棉铃虫一代、二代在土壤内大量化蛹时,正好是棉田灌溉高峰期,这样就会使大量的蛹因却氧而窒息死亡,而现如今则相反。其次是越冬代棉铃虫的防治,我们都知道秋耕冬灌本是减少棉铃虫越冬蛹的一项极为有效的农业措施,但由于棉花种植面积过大,全部靠人工采摘,加之劳力不足,

6、往往是棉花还未采收完必,初霜已经降临,降水增多,气温急剧下降,犁地也是在分秒必争,抢进度,致使相当一部分棉田也是在不谈犁地质量的情况下完成的,就是这样,还有部分沙土地未来得及秋耕,就更别谈冬灌。而有些年份虽然有时间冬灌,但为了来年早播,许多单位也就不冬灌,因此近几年的棉田冬灌面积也是有减无增。2.6 天敌的影响由于垦区粮棉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失衡,天敌的生存环境相对也变的极为恶劣,不仅天敌的发生高峰期远滞后与害虫,而且发生量远不足以控制害虫,因此也就无从谈起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2.7 虫口基数根据多年来棉铃虫在田间的危害情况,以及从越冬虫口的调查情况来看,该虫自二十一世纪以来,虫口基数逐年呈

7、上升趋势。2.8 气候的影响, 由于受栽培模式的影响,农田小气候的温湿度变的越来越适合棉铃虫的繁衍和栖息,加之近几年气温整体升高趋势,春、秋两季气温也变的相对平稳,基本无特巨变天气影响,这些都给棉铃虫的安全越冬提供了有利条件。2.9 根据棉铃虫的生物学特性:由于该虫有翅,迁飞半径很大,远大于上百公里,而本垦区又有较大的越冬基数存在,如莫索弯垦区和一些番茄种植区,越冬基数都在0.34 0.5 头/ 以上,因此说,即使本地无较大的越冬基数,也同样有可能波及到本地。通过对以上情况进行分析预测,棉铃虫在北疆石河子棉区的发生将会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3、发生规律及习性:3.1 发生规律: 棉铃虫在我区一年

8、发生3 代,以蛹越冬, 越冬深度多在 25 厘米的土中,而且膜侧的越冬量明显多行间。该虫在来年 5 月,当日平均温度稳定在20,或 5 厘米地温达18.5 ,累计有效积温达65 日度时,便有个别成虫出现,5 月下旬为羽化高峰期, 6 月上旬产卵高峰期,第二代成虫羽化为7 月上、中旬,孵化高峰期7 月中、下旬,第三代8 月中、下旬,危害棉花中上部青铃。3.2 棉铃虫习性:3.2.1成虫习性:3.2.1.1远距离迁飞习性,平均飞行距离93240 公里。3.2.1.2昼伏夜出的习性,成虫觅食、活动、交尾、产卵多在黄昏和夜间进行, 羽化高峰期在19 时至午夜 2 时,白天隐蔽静伏。3.2.1.3趋蜜性

9、: 成虫要达到性成熟,需要吸食花蜜来补充营养。3.2.1.4趋光性:成虫对3330A0波长的光最敏感。3.2.1.5趋化性:对杨树枝、玉米都有较强的趋性。3.2.1.6趋嫩性: 成虫喜欢把卵散产在棉花是嫩枝、嫩叶、 嫩尖等幼嫩部位,尤其在顶尖和顶三嫩叶上卵量最大。3.2.2.幼虫习性:3.2.2.1初孵幼虫有吃掉卵壳, 然后取食生长点或果枝嫩尖的习性。3.2.2.2幼虫有转株危害的习性。3.2.2.3三龄以上幼虫具有相互残食的习性。3.2.3化蛹的习性: 老熟的幼虫在化蛹前停止进食,从棉株上落地入土化蛹,一般入土深度25 厘米,田埂多于田间,膜侧多于接行中间。4. 综合防治策略:强化农业防治,

10、压低越冬基数,运用物理诱杀,减少化学防治。4.1. 农业防治:4.1.1增加秋耕冬灌面积,破坏棉铃虫越冬场所,提高越冬死亡率,从而减少来年的发生量。4.1.2铲埂除蛹, 对入冬前未进行耕翻的渠埂,在来年开春及时铲除,深度25 厘米,迫使它失水而死亡。4.1.3种植诱集植物,早熟玉米对棉铃虫的诱集效果十分明显,可利用棉铃虫成虫喜欢在玉米喇叭口栖息和产卵的习性,在羽化期的每日清晨,抽打新叶,消灭成虫,不但保护了天敌,而且有利于改善棉田生态。4.1.4加强田间管理, 调节好水肥运筹, 控制好后期灌水和氮肥用量,使棉花壮而不旺;由于棉株顶端分泌的大量草酸对棉铃虫有很强的诱惑力,如果在该虫羽化期,喷施磷

11、酸二氢钾或过磷酸钙液,可使棉花失去对它的引诱力;棉铃虫卵多产于棉株顶尖和幼嫩部位,因此在棉花打顶、整枝时,将打去的嫩枝和顶尖集中深埋,也可消灭部分虫卵和幼虫。4.2. 物理防治:4.2.1杨枝把诱杀, 利用棉铃虫成虫对杨树叶挥发物具有趋性和白天可作为隐蔽场所的特点,在成虫羽化、产卵时,棉田摆杨技把诱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每亩地68 把,在日出前及时收蛾,然后捏死,也可用苦豆子杆或玉米叶。4.2.2频振式杀虫灯诱蛾;具有杀虫量大, 对天敌杀伤相对较小的特点,为了减少对天敌的杀伤,在成虫羽化盛期使用。4.2.3性诱剂诱杀成虫,可用诱虫笼、水盆或水瓶。4.3.保护和利用天敌4.3.1人工饲养和助迁七

12、星瓢虫、多异瓢虫和草铃等天敌幼虫。4.3.2保护利用天敌:如在棉铃虫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4.4.科学使用农药4.4.1棉铃虫百株l-2龄幼虫达 810 头定为防治指标, 超过防治指标的棉田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施药最佳时间在棉铃虫卵孵化盛期至三龄幼虫前,严禁盲目全面喷药。4.4.2生物药剂防治: 用 NPv(核多角体病毒 )粉剂 40 克亩,兑水 l000 倍,于第二代卵盛期和卵孵化盛期各喷1 次药、可控制棉铃虫的危害,或用BT防治。4.4.3化学防治: 棉铃虫发生较重地块。在产卵盛期或孵化盛期至三龄幼虫前, 可局部喷洒35赛丹乳油1000 倍液,每亩药量100 毫升,或采用功夫乳油等进行防治。4.4.4选育抗棉铃虫品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