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培训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3623663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1.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医生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乡村医生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乡村医生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乡村医生培训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乡村医生培训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乡村医生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医生培训(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层传染病防治及预防接种培训,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全球,人类早期(抗菌素发明前)传染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 法定传染病由50年代20%下降到1990年的2.9%(有效控制) 90年代后传染病开始上升(肺结核,性病等。78年农村家庭取代了人民公社,合作医疗制度解体了,村卫生室实际变成了乡村医生个人经营诊所。保障低下,流动人口带病流动) 2000年191个成员国绩效评估中,卫生负担公平性方面,我国188位,地区城乡阶层差距不断扩大,农民80%,1.5亿贫困人口得不到准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当前传染病的流行趋势,1、老传染病卷土重来 结核病 鼠疫(烈性传染病) 淋病 霍乱(烈性传染病) 梅毒,2、

2、新传染病不断涌现,艾滋病 禽流感 SARS 甲流 手足口病 -政府购买传染病防治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传染病处理项目,项目文件: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服务对象:辖区内法定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及相关人群。 服务内容:-发现、登记-报告(发现甲类农村6小时,其它乙类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丙类、其他传染病-24小时)-处理,传染病管理内容包括:,1、传染病处理管理 2、传染病病人管理责任单位3、传染病管理项目责任和工作流程,1、传染病处理管理,(1)病人处置:是指经疾控中心审核的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原则上要求就地隔离治疗,不具备隔离条件和相应救治能力的单位,应将病人及

3、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移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同时及时将病人转诊信息报告辖区疾控中心。,1、传染病处理管理,(2)消毒处理:不同传染病消毒效果有所不同,肠胃排泄物和呕吐物污染范围局限效果好,呼吸道污染范围不确切,消毒较为困难,采用空间隔离才能中断。虫媒传染病采取杀虫灭鼠方法。预防性消毒:如饮水,餐具消毒。(3)病人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是指做好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重点管理传染病居家的随访工作。,1、传染病处理管理,(4)密切接触者管理。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查找密切接触者,按照有关要求做好管理工作。(5)结核病和艾滋病的管理。协助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结核病和艾滋病病人的宣传、指导服务以及非

4、住院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疫点处理等其他传染病防治工作。相关技术要求参照有关规定。,2、传染病病人管理责任单位,乡镇级责任管理的传染病有:甲肝、乙肝、丙肝、戊肝、未分型肝炎、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淋病、梅毒、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感染性腹泻病、水痘。,1一般卫生措施的实施,呼吸道传染病发生后,要积极开展居住环境的卫生改善 肠道传染病发生后,要切实搞好开展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灭蝇)要认真改善环境卫生 虫媒传染病发生后,要加强改善环境卫生,消灭病媒昆虫,加强个人防护。,2对密切接触者的措施,凡与传染源有接

5、触,有可能受到感染的人,都应进行必要的检疫,以便及早发现新病例,防止疾病传播。 (1)医学观察 (2)留验 (3)卫生处理 包括消毒、杀虫、灭鼠等(4)药物预防(5)自动及被动免疫 (预防接种)如对麻疹接触者给予麻疹减毒活疫苗应急接种;对甲型肝炎接触者可肌注人血或胎盘丙种球蛋白。,3消毒,不同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所能生存时间是不相同的,有的传染病的病原体很脆弱,排出体外即很快死亡,因此只要采取通风即可,不必使用化学药物进行消毒。 通常需进行疫源地消毒的传染病有霍乱、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菌痢、肺结核、炭疽. 需进行一般清洁卫生消毒的传染病有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膜炎和

6、百日咳等。 不需要进行疫点消毒处理的传染病有:艾滋病、乙肝、丙肝、新生儿破伤风、淋病、梅毒。,2、传染病病人管理责任单位,不需要进行病例密切接触者管理的传染病有:经血传播疾病:乙肝、丙肝; 自然疫源性疾病: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布鲁氏菌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 其它:新生儿破伤风。,3、传染病管理项目责任和工作流程,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 职能根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总体安排,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协助病人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协助查找和管理密切接触者。工作流程 : 协助现场调查和处置;如协助病例个案调查,做好现场消毒,处置病人 。协助病例随访和密接管理:如协助病例随访工作,做

7、好随访记录密接追踪和管理,做好密接管理记录。,基本概念,计划免疫是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对儿童实施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消灭针对传染病的目的。 预防接种是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进入机体,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免疫水平,从而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政策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十二条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用于预防接种的疫苗必须符合国家质量标准。 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使儿童计划免疫纳入法制管理轨道。 年月日第七

8、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年月日起施行。,我国计划免疫历史回顾,20世纪50年代全国普种牛痘苗,先后开展了卡介苗(BCG)、白喉类毒素(DT)、百日咳疫苗和百白破混合制剂(DPT)的接种。 卫生部发布种痘暂行办法(1950年)、卡介苗接种工作方案(1957年)。,我国计划免疫历史回顾,20世纪60年代我国先后研制成功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和麻疹减毒活疫苗(MV)。 在城乡逐步推广使用儿童预防接种卡片。 在广大城市对免疫对象按免疫程序进行四种疫苗(BCG、OPV、DPT、MV)的适时接种,在农村则主要开展冬春季的突击接种。 预防接种工作实施办法(1963年)。,我国计

9、划免疫历史回顾,20世纪70年代正式开展计划免疫 卫生部下发关于加强计划免疫的通知(1978年)。,20世纪80年代,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确定每年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 年月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使儿童计划免疫纳入法制管理轨道。,二七年,卫生部关于印发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将甲肝、流脑等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预防接种单位的工作量大幅增多。 一类疫苗由6种14种, 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出

10、血热疫苗接种,对重点人群进行炭疽疫苗和钩体疫苗应急接种。预防1种传染病 适龄儿童的接种针次由15针次22针次,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需要,乙肝疫苗接种剂次,卡介苗接种剂次,脊灰疫苗接种剂次,百白破疫苗接种剂次,白破疫苗接种剂次,剂次麻风疫苗,麻腮风疫苗剂次,流脑疫苗接种剂次,乙脑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剂次,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剂次.,我县计免发展简史,1981年前采取的是以突击形式的接种方式 1981年建立免疫档案,开始有计划地接种 1984年建立预防接种站,实行按月定点接种和实施预防接种证制度,计划免疫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管理 2000年后开始实行按旬接种,08年起开始创建规范化

11、接种门诊工作,1免疫规划工作的重点是什么?管好儿童、打好疫苗。2现阶段如何搞好免疫规划工作?关键还是免疫规划“综合服务能力和管理”,也就是:专业+服务+管理。服务要规范要求要明确 3现在基层免疫规划档案有什么特点?现在是信息化和纸质化并存的时期。信息化是发展的方向。,预防接种安全注射概念,(1)预防接种要使用合格的注射器 (2)实施预防接种的人员要持合格的资格证书上岗; (3)预防接种的操作要规范化; (4)预防接种的环境要符合工作要求; (5)接种后的接种器材及其废弃物品要安全的回收、销毁,为什么一定要按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免疫程序,这是根据临床试验和多年科学实践为依

12、 据而制定的。如乙肝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脊灰疫苗等至少需要完成 3 剂接种才能使儿童 身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力。随着孩子的长大,身体内原有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力也会逐渐 下降。因此,有些疫苗还要进行加强免疫,免疫程序,概念免疫程序是指各类常用疫苗对接种对象的选择、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它包括接种疫苗种类,接种起始年龄、针次、间隔、复种时间以及联合免疫或多种疫苗同时接种等。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预防效果可达90。国内规定初种年龄为8个月,如应用过早则存留在婴儿体内的母亲抗体将中和疫苗的免疫作用。,免疫程序 相关概念,基础免疫:是指儿童在1岁以内完成的所有疫苗的接种。加强免疫:完成

13、基础免疫后,机体的抗体水平随着时间下降或消失,此时的免疫接种将刺激机体,使机体抗体重新达到较高水平,从而起到保护的效果。,1接种剂量,在相同接种途径下剂量与产生免疫力成正比,剂量不足不行,但也不是越大越好,剂量不足会影响免疫效果,剂量过大会引起不良反应。,2接种部位和途径,采用何种接种部位和途径是根据疫苗的性质、免疫效果和可能发生的接种反应来决定,应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执行。如卡介苗规定为皮内注射,若误注皮下或肌肉会引起寒性浓疡,若破溃难以愈合,乙型肝炎疫苗注射臀部肌肉则不如注射上臂三角肌肉的免疫效果好。,3接种次数,活疫苗如麻疹活疫苗、卡介苗等一次接种成功即能产生充分免疫力,而灭活疫苗如乙

14、型肝炎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等需注射3针。第一针只是初次免疫应答,只产生IgM抗体和极低的IgG抗体,第2次注射能产生较第1次高10-50倍的抗体水平,只有完成全程注射才能产生充分的免疫力。,4针次间隔,根据疫苗的性质不同,不同针次间需要有一定间隔。一般灭活疫苗类第1针注射后7-10天开始产生免疫力,2-3周后逐渐下降,故一般间隔可为2周。若为吸附剂疫苗因吸收较慢,至少应间隔4-6周为宜。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针次间隔为最短时间,一般可以适当延长,不宜缩短接种间隔时间,以免影响免疫的效果。但是间隔的时间也不能过长,否则会推迟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时间,所以尽量在1周岁内完成卡介苗(BCG)、脊髓灰质炎疫苗

15、(OPV)、百白破混合制剂(DPT)、麻疹疫苗(MV)和乙型肝炎疫苗(HBV)的基础免疫。,5起始月龄,初次免疫起始月龄由产生理想免疫应答的起始月龄和疾病威胁的起始月龄两方面因素确定,一般来说,应对有发病危险性而对疫苗能产生充分免疫应答能力的最低月龄接种疫苗为宜,因此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否则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6加强免疫,疫苗在完成基础免疫后,进行1次适当的加强,可刺激免疫应答并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活疫苗免疫成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衰减,少数人甚至抗体阴转,应在适当时间进行加强免疫。,7联合免疫,两层含义,一是用两种以上的疫苗同时在身体的不同部位接种,计划免疫五种疫苗(包

16、括乙肝疫苗)可同时接种,其他疫苗的同时接种应慎重;另一方面是两种以上的抗原制成联合制剂,如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制剂,麻疹、腮腺炎、风疹混合制剂。,疫苗接种间隔的具体规定是什么,如需同时接种两种以上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应在不同部位接种,严禁将几种疫苗混合吸入 1 支注射器内接种。 2 种减毒活疫苗如未同时接种, 应至少间隔 4 周再接种。 乙肝疫苗第 1 剂在新生儿出生后 24 小时内尽早接种,第 2 剂在第 1 剂接种后 1 个 月 接种,第 3 剂在第 1 剂接种后 6 个月(58 月龄)接种。第 1 剂和第 2 剂间隔应28 天。 第 2 剂和第 3 剂的间隔应60 天。 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各剂次的间隔时间应28 天。,免疫程序所列各种疫苗第 1 剂的接种时间为最小免疫起始月龄。 基础免疫要求在 12 月龄内完成。 A 群流脑疫苗注射 4 剂,第 1、2 剂为基础免疫,2 剂次间隔时间不少于 3 个月;第 3、4 剂次为加强免疫,3 岁时接种第 3 剂,与第 2 剂接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 1 年;6 岁 时接种第 4 剂,与第 3 剂接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 3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