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主观题要点整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12734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4.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主观题要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学主观题要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学主观题要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学主观题要点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学主观题要点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主观题要点整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与教育学 一、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 教育与社会发展不平衡 3.教育与其他意识形式平行性 4.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 二、现 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教育的全球化 (7)教育的信息化(8)教育具有科学化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5、教育相对独

2、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 量。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二、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4、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的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三、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 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

3、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物质前提) ;环境(外部条件) 教育(主导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 作用) 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1、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 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不能拔苗 助长。 2、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 应分阶段进行,不能一刀切,一锅煮。 3、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抓住发展关键期。 4、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做到因材施教。 5、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 培养学

4、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 一 、 现 阶 段 我 国 教 育 目 的 的 基 本 精 神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 点,造就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业 者和接班人” 。 .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要求学生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 脑力和体力两方面和谐发展。 .适应时代要求, 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 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5、(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为重点的教育。 三、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改变教育观念2.转变学生观念3.加大教育 改革力度 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建立 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 化氛围 四、我国当前的学制(教育制度)改革和发 展趋势 1.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4.高等教育大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6.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教师 一、教师职业角色 最大特点:角色多样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 朋友;研究者;家长代理人 二、教师劳动的

6、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连续性和广延性;长期性 和间接性;主体性和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集体性 三、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因材施教( 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改 (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四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二)教师专业知识素养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四)职业心理健康 五、如何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教师通过不断努力,从一个新手逐渐成长为 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念2.专业知识 3.专业能力4.专业自我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2.入职培训 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 (四)教师专

7、业化发展的实现 1.国家和政府:加强教师教育;加强立法; 提供经济保障 2.个人努力:学习、研究、反思、实践 六、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方面: 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5.发扬教育民主 6.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学生方面: (1)正确认识自己(2)正确认识老师 环境方面: 加强学风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教学 一、教学的一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培养学生的创 造才能。 3.培训学生高尚审美情趣,养成良 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8、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4.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3.巩 固知识 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四、启发性原则的贯彻要求 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b.启发学生独立 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c.让学生动手, 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d. 发扬教学民主 五、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贯彻的要 求: 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b.注意主要 矛盾,解决好重、难点的教学c.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不能杂施 六、因材施教原则

9、的贯彻要求 a.充分了解学生b.尊重学生的差异 c.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d.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 充分的发挥 七、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及评价 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九、备课的要求(1)三备:钻研教材、了 解学生、设计教法。 (2) 三计划: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 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十、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 1.从教师角度看 (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 教学方法得当(4)教学结构合理(5)讲究 教学艺术( 6)板书有序( 7)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性 2.从学生角度看: (1)学生注意力集中

10、(2) 思维活跃( 3)积极参与(4)个别学生得 到照顾 十一、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的要求( 2)要有代表性( 3)作业形式要多 样( 4)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5)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并规定完成的时间。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 学生的作业。 德育 一、德育过程的规律(特点)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 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二、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做到

11、合理正 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要求教育者 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三、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在德育工作中,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 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 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 的目的。 贯彻要求(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 点,全面分析, 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 足;(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 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 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 点。 班级管理 一、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 策略 (一)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受到分数

12、和教师权威的影响,班主任对班 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 理的程度较低 (二)策略: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 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班主任如何建设 和培养班集体)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是否形成的标志 三、操行评定的步骤 1.学生自评2.小组评议 3.班主任评价4.信息反馈 三结合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1、教育内容的生活化2、教

13、育方式的情感化 3、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二、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方式有 互相访问;建立通讯联系;家长会;组织 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 新课改 一、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以前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 的学习。 2.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3.3.课程结构坚持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 制度 6.程管理制度过于集中, 实行三级课国家、 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二、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特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 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 价指标等的多元化。 (3)重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 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4)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 评价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案例分析相关知识点 1.教育机智 2.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3.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 4.新课改下的新理念 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6.法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