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建水一中2012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359535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建水一中2012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云南省建水一中2012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云南省建水一中2012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云南省建水一中2012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云南省建水一中2012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建水一中2012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建水一中2012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利图书建水一中 70 届高三年级 9 月月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题时使用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 按 照 题 号 在 各 题 的 答 题 区 域 ( 黑 色 线 框 ) 内 作 答 , 超 出 答 题 区 域 书 写 的 答 案 无 效 。4.考试总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国茶

2、道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 饮茶分为两类,一 类是“混 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 等来喝;另一类是“ 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 “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字真谛。 “和 ”是中国茶道哲学

3、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 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茶道追求“和” ,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 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 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 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 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 础。“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老子和庄子所启示

4、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 “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 实践。“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 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 讲茶道,意在托物寄 怀 ,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天利图书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 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

5、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 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 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 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 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

6、葆真”。1.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 )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 “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D.“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 “静” “怡” “真”四字真谛的境界。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 ,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

7、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 ,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 ,它有三个具体要求 :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D. 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B.文章阐述中国

8、茶道的“和” “静” “怡” “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C. 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讲究“清寂” ,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 ,后来经过中国“茶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天利图书(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 ”年十余,

9、奉祖父丧还本郡, 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 业, 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 万机之务,何者为先?” 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 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 臣少也 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 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 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 若公私有 储,虽遇凶年,复何 忧哉 ?”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 于允曰:“主上问我, 为首为讳乎?”允曰:“

10、公帷幄宠臣,答 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中书侍郎崔览、公 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 丽为异观者,宜 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 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 妇不织 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

11、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 ”高宗纳之。(选自魏书,有删节)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担笈负书,千里就业 就业:求学B世祖善之 善:善待C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 宠:受宠D为首为讳乎 首:自首5下列句子全能表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 ) (3 分)与论刑政,言甚称旨 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竟为世祖所疏 非因 农隙,不有所兴 宜渐致之,不可仓卒A B C D6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B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他受贿被发觉。高允认为如

12、果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承认错误,天利图书一定会免于责罚。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因向皇帝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D郭善明想表现自已,就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 (5 分)来源:学*科*网 Z*X*X*K(2)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 89 题。临 江 仙徐昌图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

13、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 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注:浮生:一生。古人语“人生世上,虚浮无定” ,故曰“浮生” 。飘蓬:飘浮无定之意。8上阕中“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这两句写景,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5 分)9有人认为下阕中的“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与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每空 1 分)(1)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李白

14、蜀道难)(3),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4)其声呜呜然, , 。 (苏轼赤壁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亲亲麦子张佐香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天利图书麦子是一枝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万里田畴之上,开在农民的心坎上。麦子的 颗粒很美,有土壤般朴素柔和的质地和本色。一粒麦子是美丽的,一棵麦子是美丽的,一地麦子还是美丽的。麦子生命的每个过程都是美丽 的。麦子原本是一粒种子,浸 润了阳光、空气、水分、结出黄灿灿的麦粒,丰富了我 们的血液和躯体。麦子用它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的历史。当秋阳拂照四野,耕耘完的田畴袒露出丰腴的肌肤,

15、随着父亲手臂的挥动和铿锵的步伐,麦粒穿过深秋的空气落入土地。田野上空一 阵又一阵金色的雨在秋阳里一 闪一闪。父亲脸上荡漾着微笑的涟漪,把麦粒交 给生命的家园。种子要想不丢失自己,就必须走回它生命的家园,走向疏松湿润的土壤,吸收大地的微温和芬芳。在秋雨的润泽下,绿色的剑刺破黑暗的泥土指向天空。嫩嫩的绿芽儿探出 头来,它 们挨挨挤挤挤地住在一起,以盛大的形式展开,以集体的力量显示其生存的意义。麦子从容地 迈过冬天的门槛,第一个用 绿色的手与春天 紧握。清 纯的麦苗相依相扶、牵牵连连,一直铺向遥远的远方。瞬间,万野绿遍,大地尽染,麦子在一望无际的田畴尽情地拓展绿色的海洋。大地融进了蓝天,蓝天陷进了绿海。此时的乡亲们忙着在麦海里除草施肥。麦子在人类的呵护下,展示着拔节 吐穗、开花灌 浆的 生 命过程。麦子和人类在和谐中相互期待、相互拥有。麦子把生命之花开在头部,最完美地接受阳光雨露。麦子终于完成了对生命的雕塑,不动声色地吐露出饱满的穗子,麦穗就是国徽上的那麦穗。麦穗是绝妙的艺术品。数十粒麦子团结起来,井然有序地排列成一个柱体。麦粒大头向下,小头尖尖向上,汗滴一般,而麦芒如刽直指蓝天。风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