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书写作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580966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2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文书写作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科技文书写作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科技文书写作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科技文书写作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科技文书写作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技文书写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文书写作(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用文写作教程,第八章 科技文书写作,第八章 科技文书写作,学习要求: 掌握传播文书的性质,理解其作用;掌握新闻、通讯等各类文书的基本写法和要求;模拟写作,培养撰写传播文书的能力。,第八章 科技文书写作,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学术论文的写作 第三节 毕业论文的写作及答辩 第四节 毕业设计报告,第一节 概 述,一、科技文书的概念及性质特点 二、科技文书的分类和作用 三、科技文书的写作要求,第一节 概 述,一、科技文书的概念及性质特点,科技文书是以说明和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为研究和表述对象,反映自然科学领域内某些现象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用于科学技术的生产、储存、交流、传

2、播、转化和普及的一种实用文体。它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兴起的一种文体。简而言之,科技文书是指表达一定科学技术内容的各种实用文体。 科技文书有以下特点: (1) 科学性。科学性是科技文书最重要的特点,也是科技文书的灵魂和生命,其内容必须准确反映人类对客观事物、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要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科技文书的作者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相关的科技知识。 (2) 真实性。科技文书所依据的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不能有半点虚假;对各种概念、数据的使用必须准确无误,对引用的各种专用名词、术语不可望文生义,要有正确、全面的理解;由于科技文书的内容具有极强的客观性,因而忌用夸张之类的修辞手

3、法,忌用华丽的词汇,忌用带主观感情色彩的词句。 (3) 创造性。科技文书中应包含着作者创造性的劳动,能增长读者的科学技术知识,能指导读者解决科研、生产、工作上的实际问题。科技文书价值的大小就取决于其创造性的大小。 (4) 规范性。科技文书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惯用的格式,具有约定俗成的规范性。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文书的基本格式正在趋向于统一化、标准化。世界上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对科技文献的撰写和编辑制定了各种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制定了一系列科技文献、信息编撰的国际标准。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国家标准业已出台。这些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对各种科技文书的书写格式、术语、缩写

4、、符号、计量单位、表格、插图等的使用,都作了规范化、标准化的规定。科技文书的作者应该熟悉这些规定,并遵照规定来进行科技文书的写作,这样才能起到传播、交流科技信息的作用,并便于检索和翻译。 (5) 可读性。科技文书要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要达到可读性这个要求,其文章结构就必须有条理性,做到条分缕析,层次清楚,主次有别,井然有序。其语言要明确、简洁、周密、规范,遣词造句要合乎语法规律,还要注意词汇的精确性、单义性、稳定性和句式的固定、单一,同时还要注意明晰简练、平实贴切、周到严密、没有疏漏,这样才能发挥科技文书的社会作用。,二、科技文书的分类和作用,科技文书根据其具体适

5、用范围,可以分为论文类、报告类、说明类三类文书。 1. 论文类 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社会科学两方面的论文,是科技文书最重要的一个类别。通常将表述学术观点的自然科学论文或社会科学论文称为学术论文,将表述应用技术的称为科技论文。 这类科技文书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进行科研、表述科研成果的工具。任何科研成果,都需要借助它们进行表述,把科研的目的、经过、方法、结论告知给他人,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广于社会,使整个社会受益。 本章中所学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等,都属于这一类文书。 2. 报告类 科学研究或产品开发过程中经常使用报告类文书。如科技调研报告、科技考察报告、科技实验报告、课题开发报告、产品设计报告、可行

6、性研究报告、科技成果鉴定书等。 其作用从根本上说,是科研或技术工作过程中的信息工具。这类文章反映了科技动态,交流了信息,为科研管理部门或工程立项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 3. 说明类 说明类科技文书指产品说明书和科普文章。 其作用从根本上说,是指导产品使用和普及科学知识的工具。一种新产品投放社会后,需要宣传和推广,而分发产品说明书是其重要方式。人们运用产品说明书,可以宣传产品的先进性、实用性和新颖性;同时产品说明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使用新产品。科普文章是培养人们热爱科学、运用科学、抵御迷信和反击伪科学的有力武器,对培养人的素质,开展唯物主义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章主要讲述学术论文、毕业论文和毕

7、业设计报告这三种具体文体。,三、科技文书的写作要求,1. 科学性 科技文书理应体现出鲜明的科学性,这是对科技文书写作的基本要求。体现在指导思想和方法上,要具有科学性;体现在工作态度上,一定要实事求是,要作深入调查,从客观实际出发,做到材料真实,数据确凿可靠;体现在文章的文风上,就是要求要朴实、严谨、不浮夸、不卖弄。 2. 实用性 科技文书是记载和描述科学技术发展、产品更新换代、交流科技信息的重要工具,与现实发展有紧密联系,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如将一项发明转化为产品,这项发明的专业论文和专利申请书就具有极为鲜明的实用性;一篇经济方面的论文,因为探讨了经济形势的发展和走向,无疑会对现实的经济工作产生

8、影响,因而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 3. 严谨性 科技文书具有严谨性。科技文书的作者要熟悉国家科委、国家标准局、国家专利局等部门规定的科技文书格式规范,还应当运用相关的国际标准的格式规范。在表述上用语要准确,结构要合理,尤其在陈述概念时,要经常采用定义的方式,严格界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来分析说明相关的内容,并且要讲求论证方法,即材料必须能够支持观点,特别要注意反例验证的运用,以免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第二节 学术论文的写作,一、学术论文概念和特点 二、学术论文的写法,第二节 学术论文的写作,一、学术论文概念和特点,学术论文是对科学技术领域里的学术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后写成的文章,

9、主要用于科学技术课题的研究和科研成果的描述。它是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文字体现,是进行成果推广和交流的有力手段。 学术论文除具有科技文书的一般特点之外,由于它的写作目的和表达方式的特殊性,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 创造性。衡量学术论文价值的根本标准是它的创造性。一种新理论、新观点,往往反映了人们探索自然奥秘或真理的进程,揭示了某一方面的客观规律。而学术论文的任务就是交流学术上的新成就,发表新理论、新设想,探索新方法以及新的定理,从而推进人类社会文明和历史的发展、前进。 (2) 学术性,也可称之为理论性。学术论文要求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需要探索的领域中的新问题进行严密的论证和分析。它是将材料

10、经过科学的、逻辑的加工后所形成的科学论断。学术性是学术论文最基本的特征,失去了它,学术论文就成了无根之木,空空泛泛,徒具外表而已。,二、学术论文的写法,根据国家标准GB 771319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的要求,形式完整的学术论文应包括标题、署名、概要、主题词、引言、正文、结论、致谢、注释、参考文献目录等部分。 1. 标题 标题又称题目,是论文的“眼睛”,也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对学术研究过程或成果的直接阐述,基本要求是醒目确切、鲜明生动,能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2. 署名 发表论文必须签署作者的姓名,这是作者对研究成果拥有著作权和责任感的体现

11、,也可附上作者的工作单位。 3. 概要 概要又称提要、摘要,是论文内容基本思想的缩影,用于提示研究对象和目的,课题的基本观点、成果和意义等,主要起报道和检索作用,以节省阅读的时间。概要的文字一般以不超过正文的5为宜。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建议,论文摘要应少于250个单词,最多不能超过500个单词。 4. 主题词 主题词也称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观点和主要内容特征的词,其目的是便于制作索引和计算机检索。学术论文的主题词约28个,35个最为适宜。主题词书写在摘要部分之后。 5. 引言 引言也称前言、绪言、绪论等。写在正文之前,包括研究背景、目的、范围、方法、主要观点及成果、评价意义等方面的内容。,二、学

12、术论文的写法,6. 正文 正文又称为本论,是学术论文的主体,占论文篇幅的绝大部分。这一部分直接表述科研成果,反映了论文所达到的学术水平。其结构根据需要有不同的形式,主要有并列式、递进式、过程式以及综合式。 (1) 并列式。将总论点分解成有并列关系的一些分论点,这些分论点各自分说不同的小问题,但内容紧密联系。这样先概说整体,再逐一展开,最后归纳分析得出结论。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纲目一目了然,异常清楚。 (2) 递进式。将总论点分解成层层深入的有着递进关系的分论点,后一个问题的解决总是以前一个问题的完成为前提,层层分析,最后获得结论。这种结构由浅到深,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便于读者理解。 (3)

13、过程式。将研究过程作为整体结构。其具体思路过程是:问题的发现问题的研究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总结导出结论。 (4) 综合式。根据文章内容表述的需要灵活综合上述三种方式。 7. 结论 结论是整个课题研究成果的总判断、总评价,在全篇论文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8. 致谢 任何研究成果通常都不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学术论文也是如此。为了尊重提供帮助给自己的人的劳动,一般在论文的结论之后,以简短的文字向这些人表示谢意。 9. 注释 注释是论文对正文中某些难解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10. 参考文献目录 篇末附参考文献,这是传统的惯例,其作用是便于读者了解该领域的情况,为读者研究或查找有关文献提供帮助;增加所选资料

14、的可信度,证明论文水平;表示对他人成果的尊重。,二、学术论文的写法,【例文】 学贯中西:李安的导演世界 作 者:韩 培 学 校:北京师范大学 年 级:96级 系 别:艺术系 专 业:影视教育 指导老师:王宜文(副教授) 内容摘要:李安被认为是目前台湾最重要的新生代导演之一。他以“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而蜚声国际影坛,并从此开始了他冲击好莱坞的电影历程。李安以其在电影中表现出的关注家庭生活中的伦理,关注中西文化对比的执著精神,征服了世界影坛,在艺术上和商业上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李安的成功在于他在影片中表现的家庭题材,他是以一个完整并且强大的叙事力来完成其表达的中西方文化对比的主题。

15、主题词: 李安 电影 导演 序 言 侯孝贤、杨德昌、李安三人被认为是目前台湾新生代最重要的导演。台湾著名资深影评人焦雄屏女士曾把侯孝贤和杨德昌两个人对电影的不同认知和信念加以对比,她认为侯孝贤是中国的、传统的,感情饱满而丰富;杨德昌是西方的、现代的,感情冷静而内省;而李安所采取的是现代人的中庸之道,他游刃于杨德昌的理智和侯孝贤的情感之间,“取其道而用之”。学贯中西,正是李安的导演风格。,二、学术论文的写法,第一章 与电影结缘 一、往事 李安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导演,当他拍摄完成其处女作影片也是奠定了其杰出导演地位的影片推手时,是1991年,当时他已经37岁。 李安1954年10月23日出生于台湾一

16、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在台湾屏东乡下长大。1972年考入台湾艺专影剧科导演组学习。1974年获台湾话剧赛大专组最佳演员奖。1975年他自己编导,摄制了一部短片星期六下午的懒散。1978年赴美留学,在伊利诺斯大学戏剧系导演组学习,两年后获学士学位。1980年凭着以前的作品星期六下午的懒散进入纽约大学电影系学习。 二、走向电影艺术世界 古语曰“十年磨一剑”,自1972年入台湾艺专影剧科算起,到1985年取得纽约大学导演硕士学位,到他成功拍摄完成自己的第一部影片1991年为止,这个中间过程近二十年。李安是从创作剧本开始其电影生涯的,他认为导演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合作,而写剧本相对就简单

17、容易一些,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呈现出来。因此他奉劝立志从事电影事业的青年人应先从写剧本入手。李安本人走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他的成功来自于不断地努力。 ,二、学术论文的写法,第二章 文化意识与伦理道德批判 一、文化背景 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三部影片“均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宽容和在当代社会条件下的存活力为特征,注重探讨家庭伦理亲情、代际关系(父子、父女关系)。有时甚至涉及非理性因素。但在他的故事中,人物之间最后总是会达到谅解和平衡”。北京电影学院王志敏教授在他的著作现代电影美学基础中对李安的三部作品做出了如上概括性的描述。在李安的这三部曲中,我们会尽可能多地体会出一种东西方文化间的碰撞和冲突。 二

18、、“父亲三部曲”伦理观念分析 首先,我们对李安“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的内容做一概括、比较和分析。推手借中国太极拳中的“推手”,探讨的是人际关系的平衡问题。父子关系在一个别样的文化背景下也要重新定位,重新寻求平衡。喜宴也是着重探讨父子关系,主要讲述中西方文化关系,即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和解,贯穿着李安的宽容与谅解的电影精神。饮食男女在展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同时,探讨的是父女关系、代际关系,问题最后似乎都得到了最佳的结局。在李安的电影中经常涉及的主题是中西家庭伦理观的对比。李安影片中人物遇到的问题也往往是李安自身所思考、解决的问题。 三、李安电影中父亲形象 李安的华语电影中,总会

19、出现由郎雄扮演的父亲形象,这是李安电影的一个标志特征。李安对中国的社会体制、伦理观念和人际关系的理解都是通过一个“父权”来表现的。李安通过这样一个由郎雄扮演的“父亲”而化抽象为形象,概括演绎了所有中国传统道德的本质。“父亲”形象是一个承载体,它所代表的含义绝不仅仅是“父亲”这一人物本身。以传统道德印证中国的人生哲学,以“父亲”形象体现中国文化。有人认为李安的影片体现了其某种“恋父情结”,而实质上绝不是如此。绝不是简单的套用弗洛伊德的恋父观点就可以解释李安影片的深厚。“父亲”形象所包涵的内容地深厚,是文化伦理道德的浓缩。在谈到贯穿这三部影片中的“父亲”形象时,李安曾这样说:“从推手当中一心想要与儿子团聚的太极拳大师,到喜宴最后承认儿子是同性恋事实的将军,再到饮食男女中压抑感情的国厨,他们都代表了某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而在饮食男女里老朱后来接受家庭翻掉的事实,开创自己的新生活,这可能也算是我对中国文化的一点祝福吧!”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