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中国地理》土壤与植被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53577091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8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师-《中国地理》土壤与植被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师-《中国地理》土壤与植被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师-《中国地理》土壤与植被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师-《中国地理》土壤与植被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师-《中国地理》土壤与植被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师-《中国地理》土壤与植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师-《中国地理》土壤与植被(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土壤与植被动物,中国土壤植被类型及形成的决定因素地形气候,第一节 中国的土壤类型,土壤的形成过程实质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与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统一的过程。 1992年全国土壤普查汇总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将中国的土壤分为12个土纲、29个亚纲、61个土类和233个亚类。其中12个土纲分别是铁铝土、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干旱土、漠土、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盐碱土、人为土和高山土。,(接上表),中国土壤分类系统表(1992),中国热带、亚热带的主要土壤类型; 包括:砖红壤、赤红壤、红壤和黄壤等4个土类; 共性是:土壤经强不同程度的脱硅富铁铝化,氧化硅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经碱性溶解迁出土

2、体,导致岩石或成土母质的晶格遭受不同程度破坏,游离氧化铁、铝不同程度累积,土色呈红或黄色,有1:1至2:1型黏粒矿物形成,pH均在4.5-5.5间。中国东部湿润季风气候区中具有淋溶特征的土壤; 主要包括黄棕壤、黄褐土、棕壤、暗棕壤、白浆土、棕色针叶林土、漂灰土和灰化土等土类; 共同特征表现:在湿润水分状况下,土体黏化,盐基不饱和并具有一定的风化淋溶度和铁的游离度等。,(一)铁铝土,(二)淋溶土,属于弱度淋溶的土壤,土壤的共性是碳酸盐类已在土壤剖面中发生淋溶与累积,但均未经充分淋出土体; 包括燥红土、褐土、灰褐土、黑土、灰色森林土五个土类; 燥红土是干热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碳酸盐累积或盐基饱和的土壤

3、。钙层土是温带半湿润与半干旱区的草原土壤; 包括黑钙土、栗钙土、栗褐土、黑垆土等; 共同特征是:腐殖质有不同程度的累积;二价离子盐类有一定淋溶迁移,碳酸盐在B层明显淀积,都有一个明显的钙积层;一价盐类以被淋失,在剖面中无累积。干旱土是由草原向荒漠过渡的土壤,介于钙层土与漠土之间; 主要包括棕钙土和灰钙土两个土类; 土壤形成主要特征是十分微弱的腐殖质积累,有较强的石灰聚积,易溶盐一般淋失,有的有石膏淀积 。,(三)半淋溶土,(四)钙层土,(五)干旱土,漠土是指发育于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的荒漠地区的土壤; 主要包括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三个土类; 共同特征是地表显黑色漆皮,砾幂及石灰、石膏的表聚,

4、盐分的表聚或分层聚积作用。主要包括土质初育土亚纲中的黄绵土、红粘土、新积土、龟裂土、风沙土,和石质初育土亚纲中的石灰(岩)土、火山灰土、紫色土、磷质石灰土、石质土、粗骨土等土类; 共同特征是土壤发育微弱,处于成土的初始阶段,剖面层次分异不明显,母质特征显著。指在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毛管前锋浸润地表,土体下层经常处于潮润状态下形成的土壤; 主要包括草甸土、潮土、砂姜黑土、林灌草甸土、山地草甸土等土类,广泛分布于河流平原,如三江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该土纲土壤共性是剖面具有腐殖质层和氧化还原交替形成的锈色斑纹层。,(六)漠土,(七)初育土,(八)半水成土,地面积水或土层长期水分饱和状态,生长喜

5、湿与耐湿植被下形成的土壤; 包括沼泽土和泥炭土两个土类; 共性是土粒充分分散,还原作用强烈,有机质积累多,形成明显潜育层。主要包括干盐土和碱土两个亚纲,集中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及滨海地区; 草甸盐土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升降活动,高矿化地下水经毛细管作用到达地表,使得地表盐分累积达6g/kg以上。人为土是指在长期的人为活动影响下,引起土壤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具有能够鉴别的新的发生层与属性; 人为土可分为人为水成土亚纲,以水稻土为主,另外一种为灌耕土亚纲,包括灌淤土和灌漠土两个土类。主要指青藏高原及其外围山地森林带与高山冰雪带之间广阔无林地带形成分布的土壤类型系列; 高寒是高山土壤发生环境的

6、共同特点; 主要包括草毡土(高山草甸土)、黑毡土(亚高山草甸土)、寒钙土(高山草原土)、冷钙土(亚高山草原土)、冷棕钙土(山地灌丛草原土)、寒漠土(高山漠土)、冷漠土(亚高山漠土)和寒冻土(高山寒漠土)。,(九)水成土,(十)盐碱土,(十一)人为土,(十二)高山土,第二节 植被,植被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植被是植物界长期进化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植被具有不同的年龄。外界因素,特别是人类活动常引起植被的明显变化。,许多学者认为:热带雨林形成的历史最早,第三纪始新世已出现;极地荒漠冻原和泰加林最为年青,第四纪冰川退后才形成。,原生植被(原始植被)

7、:未被人类改变的植被。次生植被:原生植被遭到人类破坏后所自然产生的,与原来植被不同的植被。经过一定时间,有些次生植被又可以往复为原生类型。,一、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据资料统计,中国植物区系所包含的植物种类数目约有30 000种,仅次于马来西亚(约45 000种)和巴西(约40 000种),居世界第三。,(一)植物种类丰富,现有维管束植物约353科,占世界科数的56.9%。中国的裸子植物有10科34属约250种,分别为世界现存裸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66.6%、41.5%和29.4%,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子植物全世界有470余科,10 000多属,260 000余种;中国约有300余

8、科,近3100属,30 000多种,分别占世界被子植物的75、30和10,位居世界第三。,由于中国地质历史悠久,地形复杂,所以中国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含有大量古老的孑遗植物或原始科属。,(二)起源古老,如裸子植物中的某些特有类群,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古生代。被子植物的古特有属主要发生于晚白垩纪和早第三纪(吴征镒 2005)。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科、银杏科、麻黄科和买麻藤科,在系统发生上是古老而孤立的,如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等号称活化石。中国特有的种子植物190多属中,单型属和少型属的比例也占95%以上。因此,从中国种子植物所

9、含单种属和少种属的统计也可看出中国植物区系的古老性,中国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甚为复杂,分布交错混杂。根据对中国现知2980属种子植物的比较分析,可划分为15个分布区类型。,(三)地理成分复杂,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引自:吴征镒,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上册),1983),从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和统计,可以看出中国植物区系与世界各部分有着广泛的联系;同时,各类地理成分在中国境内分布是相互渗透交错的。中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加以未受第四纪大陆性冰川期破坏性袭击,因而特有树种资源十分丰富,中国有樟科420种,其中特有种就有192种。 中国特有属的分布是不平衡的,以秦岭 -淮河以南的湖北、湖南和广

10、西的西部至四川和云南的西部种类最多。,(四)各种地理成分联系广泛,分布交错混杂,如中国与热带亚洲共约有542属,占全国属数的18.8%。,一方面,典型的泛热带分布的326属中,只有约60属限于热带,150属分布到亚热带,110多属分布到温带,达到其分布区的北界。另一方面,许多温带分布的科属在中国分布广泛,但往往产于南方山地, 如槭属(Acer)和栎属(Quercus)等。,(五)特有植物繁多,二、植被类型,具有共同植物群落特征且有明显地域特点的植被,为同一植被类型。在地球的不同地区,水热条件的组合配置不同,因而导致形成不同的植被类型。中国地形复杂,兼有寒带、温带和热带三种类型,从而形成了不同的

11、生态生理条件,与此相应,也有不同的植被类型。,全国可分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丛、荒漠、 草原、草甸、草本沼泽等八个植被型。,针叶林(coniferous forest),又称泰加林,或北方针叶林,是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的森林类型,为寒温带的地带性植被。 分布:中国的针叶林分布于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温凉而短促大兴安岭的北部和新疆境内的阿尔泰山山地。中国东部湿润区域的各气温带内也有分布。 群落结构简单,外貌特殊,森林组成树种较贫乏,主要是冷杉、云杉、松和落叶松的一些种类,并显示出地域间差异。其中由落叶松组成的称为明亮针叶林,而以云杉、冷杉为建群树种的称为暗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coni

12、ferous and broad-leaf forests)是落叶阔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之间的过度类型,通常由针叶树(如松属、冷杉属等)和落叶阔叶树(栎属、山毛榉属等)混交组成,是温带地区的地带性森林类型。 分布:东北山地和西南高山,以中国东北的东部为中心,包括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及长白山脉,其北界为寒冷气候下的北方针叶林带,南与温暖和半干旱气候下的落叶阔叶林或森林草原相接。,(一) 针叶林,(二)针阔混交林,阔叶林(broad-leaved forest)是以阔叶树种为建群种的森林,中国阔叶树种类非常丰富,将近1000属之多,经济价值较高的约1000种,许多是特有属和特有种。 落叶阔叶林

13、(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是我国温带地区最主要的森林类型,主要分布与中国华北和东北。构成群落的乔木树种多是冬季落叶的喜光阔叶树。常绿阔叶林(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是中国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季雨林(monsoon forest)是分布于热带,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地区的一种森林类型。由较耐旱的热带常绿和落叶阔叶树种组成,且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热带雨林 (tropical rain forest) 通常是指耐荫、喜湿、喜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乔木植物群落,为热带雨林气候与热带海洋性气候的典型植被。红树林(

14、mangrove)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三)阔叶林,灌丛(shrub)主要是由丛生木质高位芽植物构成。 中国的灌丛指的是荒漠以外的中生或中旱生灌木所组成的植被,包括各气候带高山上和特殊生境下,具有生理性干旱的灌木所形成的原生灌丛,也包括温带干旱区地下水位较高和半干旱区易蓄水的沙丘上的原生中旱生灌丛。 此外,湿润区各气候带的地带性森林破坏后的次生灌丛,荫生矮林也属于这一类。荒漠(desert)是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的地区或地段上超旱生半乔木、半灌木、小半灌木、灌木和肉质植物所组成的稀疏植被。 主要分布在西北部部

15、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缸地、东疆盆地、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额济纳高原、阿拉善高原、西鄂尔多斯高原等地区。 为造抑制沙漠边缘流沙再起和风沙危害,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缘有甘家湖梭梭林自然保护区,为中国唯一以保护荒漠植被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草原(steppe)是温带半干旱至半湿润环境下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广布于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黄土高原北部、西北荒漠地区山地和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 中国草原包括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4个亚型。,(四)灌丛,(五)荒漠,(六)草原,草甸(meadow)是生长在中度湿润条件下具有中生特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一般不呈地带分布。它区

16、别于以湿生植物占优势的草本沼泽和旱生植物占优势的草原。 典型的草甸在北半球的寒温带和温带分布特别广泛。草甸在中国主要散布于东北、内蒙古、新疆和青藏高原,类型多样,尤其是青藏高原上大面积的高寒草甸是中国植被的特点。 根据草甸优势植物的生态特性,可以分为:典型草甸、草原化草甸、沼泽化草甸、盐生草甸和高寒草甸。典型的低位沼泽就是草本沼泽,是由在长期或周期性积水生境下发育的湿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所组成的。 经常极度湿润,以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占优势,几乎全为多年生植物;很多植物是根状茎,常聚集成大丛,如芦苇丛、香蒲丛、苔草丛等。由于处于积水、土壤缺氧的生境下,沼泽植物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草本沼泽可进一步划分为温带草本沼泽,高寒草本沼泽和亚热带、热带草本沼泽。,(七)草甸,(八)草本沼泽,第三节 土壤植被分布规律,中国土壤分布主要取决于温度和水分条件,并与气候、生物带的地理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受纬度、海陆位置和地形等影响,存在着土壤的水平地带分布规律、垂直地带分布规律、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和土壤的区域性分布规律等。,一、土壤分布规律,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是土壤发生性状与大气候带和生物的地带性分布相吻合的土壤类型,是成土因素的相互协调作用的结果。土壤水平地带在中国境内分布是比较完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