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疗法冬病夏治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3546813 上传时间:2018-09-02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3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特色疗法冬病夏治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医特色疗法冬病夏治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医特色疗法冬病夏治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医特色疗法冬病夏治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医特色疗法冬病夏治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特色疗法冬病夏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特色疗法冬病夏治(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冬病夏治与中医特色疗法,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国务院关于扶植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 若干意见,数千年来,中医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价值。在社会不断发展,生活要求和质量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寄希望于运用天然药物、独具特色优势的中医学,以更好地解决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中的难题。,一、冬病夏治的中医理念 “冬病夏治”,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

2、阳”原则提出的预防和治疗的有效疗法。 “冬病夏治”,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孙思邈说的“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中的“将病之病”,是在一些疾病未发之时采取的积极防治措施。,人类用药史上的三次革命口服给药 注射给药 内病外治 世界卫生组织用药三原则能食疗不用药能口服不注射能肌注不静滴,“内病外治”法,被视为当今比较理想和完美的给药途径。这一方法,采用“农村(周围)包围城市(中心)”的战术,充分应用药物渗透的机理,通过人体皮肤这张大网及其相关穴位,使药物参与机体的循环,从而达到既治疗疾病又不损害机体健康的双重目的。在药物选择上,要注意加强透皮药物的分量,以促进整体

3、治疗的效果。目前比较公认的透皮药物如薄荷、樟脑、冰片、肉桂、丁香、川芎、桉树叶、白芥子、甘遂、黄连、甘草和白酒、醋等,可以根据辨证合理选用。,适应证与禁忌证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属阳虚类型者,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49亿,占总人口的13.26%以上;65岁以上的老人超过1亿,占总人口的8.87%以上。而老人正是肺系疾病的好发人群,且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倾向。如今,我国的肺

4、系疾病患者约有2亿左右,仅慢阻肺就有4400万人。,2000年,中国的医疗费总支出为5000亿元,2007年达1万亿元(7年翻番),2010年达2万亿元(3年翻番,约占GDP的 5.6%),疾病负担超出了GDP的增长速度:2003到2010年,GDP从13.6万亿元增加到39.8万亿元,增加了1.93倍,而疾病的负担增加了1.97倍。,这些疾病的成因中,烟草使用、缺乏身体活动、有害使用酒精和不良饮食,是它们共有的特征,特别是吸烟的危害非常突出。我国每天有2000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到2050年,每天的死亡人数将超过8000人,年死亡总数将达300万人。,烟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医

5、学从来没有肯定过抽烟的好处。戒烟本来无可非议,实施起来却阻力重重。甚至有人提出“突然戒烟健康会出问题” 之说。2008年,在南非德班召开的世界烟草缔约国大会上,中国的戒烟问题受到严厉抨击,被授予“脏烟灰缸奖”,颁奖词是:“要漂亮的烟包,不要公民健康”。这是国人的耻辱,太发人深省了!,脏烟灰缸奖 (德班烟草会议),冬病夏治的原则冬病夏治,是具有中医特色、经过实践验证的有效疗法,这是毫无疑问的结论。但它毕竟是中医诸多疗法中的一种,既不能包罗百病,也不是唯一的方法,必须正确把握,科学运用。其应用原则是整体认知 把握先机 顺时达变 辨证求本,二、中医传承与特色疗法特色疗法,是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

6、中医的学科优势。其内容非常丰富,方法也十分多样。夏天敷贴热 冬天膏方热南方凉茶热 北方药酒热全国扶阳热 ,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东西地势迥异,南北气候不同,民众的生活习性差别很大,疾病的特点和表现也不尽相同。按照中医“天人相应”的思想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辨证原则,在不变的主导思想下寻求百变的防治疾病的途径,是中医学活的灵魂。,顺 顺应自然顺应社会顺应生活顺应自我,近些年来,对中医学术流派和特色疗法的研究,在自觉不自觉地减弱和萎缩中。学校教育的发展在推出批量人才、规范教育程式、认知现代科学等方面有无可替代、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也同时带来了知识固化、特色退化、优势弱化、悟性淡化、个性消化等传承

7、力度不够、创新能力不足的负面问题,这不能不说是直接影响中医学进步的因素之一。,“专业特色淡化,人才优势弱化,队伍整体水平下滑”的状况比较明显,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及传统优势专科人才缺乏,临床高级人才队伍出现能力断层之虞。尤其社会信誉度高、群众认可度高、中医诊疗水平高的年龄在50至60岁左右的名中医、名专家数量较少,同时,由于临床人才队伍整体向专科化、单病种专业方向发展,全科型临床人才明显不足。,当前,中医最缺乏的人才是帅才 学科带头人,这样的人才可以带动 一个学科、一个领域;全才 掌握全面技能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是中医服务对象最集中的社区和农村非常需要的;“怪”才 具有特色技能的人

8、,这样的人才可以影响一片、造福一方,可以带动一个医院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迎接21世纪的挑战: 疾病医学 健康医学重治疗 重预防对病源的对抗治疗 整体治疗对病灶的改善 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群体治疗 个体治疗生物治疗 新生综合治疗强调医生的作用 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以疾病为中心 以病人为中心,医学模式,医学模式,中医学继承的任务:历史的认知、历史的复原、历史的激活、历史的推动,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继承与发展(创新)的关系问题。与西方哲学不同的是,中国文化不是在否定中前进的,其连续性和渐变特点决定了它以继承为主旨的道路。,东西方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正如钱穆先生所论:西方文化是以转换为特点的线性

9、更替,总是后浪覆盖前浪;东方文化是以扩延为特点的非线性平行进步,是在绵延不绝中发展的。中国文化强调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创新不是背叛,不是剥离,也不能再造。,易传称:“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中”,它上可通道,下可达器,基本是属于混沌的中间状态。中医作为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复杂性科学,是符合人类文化多样性与科学多元化并行这一特点的。,中医是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但不是只供后人观赏、借鉴的文物。它是在运动中发展、应用中进步的学科,是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科学。创新的方式,分为挖掘创新、改良创新、原始创新等多种。原始创新固然代表创新的方向,但是是非常不易成功的。中医的创新是按照

10、中国文化的模式,在坚持以前两种创新方式为主的前提下,在有的放矢地探索原始创新的问题。,在临床科研中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是极少数的,优效性结论虽然是我们每个科研者的愿望,实际上是不容易取得的。在实践中,两种实验方法或药物如果可以在临床上取得等效性效果就是非常不错的结局了。在不少情况下,一些非劣效性的结论,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有意义的实在结果。,要用符合中医自身规律的理念、思路、方法去认识、理解、继承、发展中医,解决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加强对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加强对中医特色疗法的研究,继承和光大中医的优秀思想,重视民间“一方一技”的挖掘和整理,更多、更大、更有效地发挥中医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让

11、中医全员搞科研和按同一种方式高科研的做法不可取,要根据不同类型人员的水平、不同领域的需要、不同单位的条件确定不同的科研思路。科研方法问题要根据学科特点确定,分别采取理论研究的、临床实践的、试验室研究的多渠道方法或多种方法的结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从不同的历史背景中走来,它们在碰撞中对话、对话,中沟通、沟通中融合、融合中互补的现象和事实,是历史的必然和自然。它们之间不是不可调和的对立体,而恰恰是可以互补的协作者。中西文化间要解决的不是如何排异的问题,而是如何互学和互补的问题。,如果说全球化的文化样态必然是不同文化传统的沟通、对话与互补;那么,全球时代的医疗保健体系,必然也是不同医疗文化体系的

12、沟通、对话与互补。当代中国医疗保健体系的建立,必然是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优势互补、通力合作的成果。人的健康和疾病的无限性与医学认识活动的有限性,决定了医学的多元性。,中西医长期并存、共同发展,是国情决定、国策确立、国计需求、民生选择的基本方针,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和人类发展进步的共同目标出发,中西医都需要有更多的大度、包容、团结精神。在西医反客为主、作为本土医学的中医处于相对弱势的今天,西医尤其需要的是更多的虔诚、虚心和平易,中医尤其需要的是更多的宽容、开放和借鉴。,鹰 的 启 示,鹰是长寿的鸟,有70年的寿命。但40岁时它的喙和爪都会严重老化,羽毛也变得不利于飞翔。此时它必须做出抉择:要么消极等死,要么经历涅槃。它选择的是后者:拼命用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接着用新喙啄掉老化了的旧趾,然后再用新趾甲拔掉全部羽毛。经历5个月的痛苦之后,新生了的鹰再度搏击长空,去迎接新的考验、开始新的生活。,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