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读书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504014 上传时间:2018-09-0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7.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史读书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明清史读书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明清史读书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明清史读书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明清史读书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清史读书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史读书报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社会生活史读书报告中国社会生活史是由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庄华峰等人撰著的有关中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历史和知识的作品,它较为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历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群体事项,考述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嬗变与民俗传承的互动关系,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理念和行为伦理的演变过程,从而构建起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框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林永匡先生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具体分析了直接或间接影响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生活习尚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的13 种因素与背景内涵;也提出了先秦到明清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生活习尚形成、发展、演变与历代王朝统治者的礼仪政策与制度,以及民间的

2、生活习尚观念与思想有着重要的关联、互动关系。而作者也在导论中对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列举了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方法,阐明了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意义。这些都为我们精读著作和理解文本做了良好的铺垫。本书共分为十二章,包括饮食生活,服饰风俗,生老礼俗,卫生保健习尚,丧葬习俗,生产与行业生活,社交与节庆风尚,娱乐生活与风尚,信仰习俗等专题。在每一章开头都会按照本章主题附上一幅插图,插图下书写标题,并用一小段文字简要介绍本章内容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意义,这些都为我们认识这个主题,通读本章内容作了良好的铺垫,也加深了我们的理解。第一章的主题是饮食生活。它先是归纳了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及其演变,再分

3、别介绍了中国的饮食方式,酒文化,茶文化,饮食器具的各种类别和功用以及饮食思想与饮食养生理念。第二章的主题是服饰风俗,主要讲了中国服饰的历史渊源,形制类别, 历代的服饰流变,最后总结了服饰的社会性。第三章的主题是建筑与居住生活,主要讲了构木为巢对人类建造居住场所的启示、城市和宫殿、官衙和住宅、张设和家具的建造状况,最后归纳了居住、用具的社会性。第四章的主题是行旅交通生活,主要讲了古代的道路设施和行旅方式、旅食与旅宿、行旅习俗,最后总结了一下行旅生活的功能与价值取向。第五章的主题是婚姻生活。它先是总的介绍了婚姻的起源与进化,然后分别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婚姻形式、婚龄、婚嫁的仪式与程序、离婚与再嫁、婚姻

4、禁忌、最后从不同的方面对婚姻观念进行了透视。第六章是生老礼俗,分别讲了生日礼俗、成年礼俗、敬老养老、民间敬老养老礼俗,最后总结了人生礼仪的社会功能与价值。第七章的主题是卫生保健习尚。这章分别介绍了环境卫生、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养生与养性。第八章的主题是丧葬习俗,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各地的葬俗和葬仪,还有丧葬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第九章的主题是生产与行业生活,主要概括讲了古代各行各业的人们的生产风俗和行业风俗。第八章的主题是社交与节庆风尚,主要讲了中国古代各地的社会交往情况和岁时节日文化。第十一章的主题是娱乐生活风尚,这一章主要讲了百戏艺术、益智赛巧、 休闲雅趣、 儿童游艺,最后综述了娱乐生

5、活的特点与价值取向。第十二章的主题是信仰习俗,分别介绍了佛教信仰、道教信仰、民间信仰,最后总结了传统信仰习俗的特点。全书以专题作纵向式表述,为我们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社会生活史的各个方面。每一章的体式大致相同,结尾部分以总结所论述的主题的特点、功能、价值取向和观念透视为主,让读者的思维也有了更深层次的引导。在这些内容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章饮食生活中的“茶文化”这一节和婚姻生活这一章。中国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唐代陆羽因为著成茶经 一书, 而成为茶文化的集大成者,茶经也标志这中国茶道文化的正式形成。这些都让我想到我与茶的不解之缘。我记得我在念初中时, 我们学校有一个校本课程茶文化,主要介绍了茶的

6、基本知识和我的家乡城湾的种茶制茶的情况。我的奶奶也正好是采茶女,她大概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在茶园里采摘茶叶。奶奶和其他采茶女在采摘下来的茶叶中选取上等的嫩叶,制成碧螺春,余下的茶叶制成一般的炒青。茶叶都要放在锅里用手直接翻炒。两种不同品质的茶叶以不同的价格出售,碧螺春会包装得很精致,既可以自己品尝,又可以作为礼品送人,一般炒青则作为周边居民的日常饮品。茶叶的功能很多,父亲因为奶奶的关系从小就喜欢喝茶,有时还会吃茶叶,所以他的身体非常健康,面色也很红润,即使在繁重的工作中也还能坚持。本书根据茶叶制造方法与品质上的差异分出了绿茶、红茶等7 类茶叶,对于各地的名茶只是点了一下名,我觉得作者可以有选择性

7、地介绍一些名茶,或者推荐一些书目供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的茶叶和茶文化。除了古代的茶习俗之外,我觉得作者还应该提一提中国茶道,即泡茶时的礼仪。现在提到茶道,很多人都会想到日本茶道,但是其实所谓日本茶道也是由遣唐使从中国带回去并继承和发扬的,所以对于这种本属于中国的文化我们应该要重视起来。还有近年来市场上特别流行的“抹茶” ,也是源于中国隋朝,兴起于唐朝,鼎盛于宋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的制茶工艺。但是由于明代开始流行冲泡饮茶,抹茶渐渐被国人遗忘。对于这些断了代的文化和工艺,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回顾。在第五章婚姻生活中,人类婚姻经历了由乱婚到血缘群婚、族外婚、对偶婚,最后到一夫一妻制婚姻的婚姻方式。

8、这一部分其实和人类学的某些研究与发现相吻合,可以算是学科与学科之间交叉的部分。在婚姻形式这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婚姻形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冥婚是中国古代婚姻嫁娶的一种特殊形式,冥婚之俗主要受灵魂不死的宗教思想的影响,即认为人死之后,离开了阳世,可仍生存于冥界、阴间。我第一次接触到冥婚,是读了王鲁彦的小说菊英的出嫁,写的是一个只有8 岁阳寿的女孩菊英,在她病逝十年之后,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她已到婚龄,于是顺理成章地为她订了一门阴亲并倾其所能预备了丰厚的嫁妆,然后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将她“嫁”了出去,把菊英的棺材由青色的轿子抬到男方家。那铺排的煞有介事的程式在令人咋舌之余难免显得荒唐可笑。但是小

9、说通过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的意识之流缓缓叙述出这一件事情的始末,浸盈着浓厚的无依无托的母爱,把对落后意识与习俗的批判与讽意淡化成一个母亲对早夭女儿彻骨的哀思之情。可见冥婚之俗虽然透现出愚昧落后的原始信仰,但是也表现出了人们对夭亡儿女的怀念,并体现了对死者灵魂的慰藉。但是唐宋之后这种习俗的朴素变为防止死者鬼魂作怪的盲目迷信,直到清代有记载的“抱主成亲” ,即活着的未婚妻抱着已死亡的未婚夫的神牌完成结婚大礼,守寡一世,则转而体现了贞洁观念对女性的束缚与残害。连作者也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感叹:“一个年轻女子在遇到这样的命运石何等悲惨!”不过总体来看,中国古代的婚姻常常是以家庭、家族利益和统治者维护伦理纲

10、常的需要为基准的,当事人的感情状况和利益往往被忽视,在封建包办婚姻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男女的结合丝毫没有感情基础。所以我们也能在很多古装剧里看到大户人家结亲要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家公子或者小姐有了意中人,往往是要被父母无情驳回的。因此产生的悲剧如我们所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传说故事往往让我们扼腕感叹。而像童养婚和买卖婚这样的婚姻形式则更是表现了对女子的歧视和不尊重。另外让我觉得惊讶的是,古代妇女改嫁的现象并不少见,至少直到宋明理学之时,寡妇再嫁的现象也并不为人所耻。在唐代以前不以改嫁为非礼,真正把改嫁视作无礼,乃至罪孽,那是宋代以后的事。原先我以为在古代,寡妇都是不好改嫁的,看来只

11、是看多了鲁迅,就没有留心先前的历史了。除了以上这两节外, 服饰风俗和娱乐生活与风尚这两节讲的东西也很有趣。但是我觉得,中国古代生产力不高,大多数人民都处在社会生活的最底层,再加上不时的战乱,大多数人民就算很多机会享受多样的社会风俗,也只能是低水平的,应该只有王公贵族才能掌握比较多的生产资料,享受到比较高水平的娱乐生活和风俗礼仪。总的来说这本书广泛地搜集和引用了文献资料,还充分运用了大量的文物考古资料。但是文言文的引用比较多,虽然有的有解释,但是大多数没有注释,对阅读者的阅读能力比较高。所以我觉得作者可以在每一章的最后附加一页参考书目,让读者可以在阅读次书的基础上再去阅读其他书目,也能使读者查之

12、有据。除此之外,作者在行文上则简洁流畅,深入浅出,读书如同听“讲历史”,让人能有兴趣读下来而不会厌倦。我觉得大学生都应该读一读,多了解一些有关中国社会生活的历史。篇二:西清古鉴读书报告西清古鉴读书报告一总述:西清古鉴是乾隆年间“御纂”的古器物图录,全书记载了清宫所藏始于商周止于唐代的一千五百余件青铜器,有详细的尺寸和对铭文的考释,是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和明清故宫藏品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此书为乾隆皇帝任命梁诗正、蒋溥等人编纂的, 乾隆本人和朝中多位大臣也参加了编写,历时两年完成,共四十卷,附钱录十六卷。第一部分为青铜器,第二部分为玺印,第三部分为钱录。二作者简介:梁诗正, (1697-1763)

13、 清朝大臣。字养仲,号芗林,浙江钱塘( 今杭州 ) 人。雍正进士,历任户部侍郎、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乾隆十五年,调任吏部尚书。后任工部尚书,调任兵部尚书。乾隆二十五年,为协办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二十八年,授东阁大学士,卒,谥文庄。著有矢音集。蒋溥( 17081761)清朝大臣、画家。字质甫,号恒轩,江苏常熟人,历任吏部侍郎、军机处行走、 户部尚书、 太子少保。 乾隆十八年, 为协办大学士, 兼礼部尚书, 掌翰林院事。乾隆二十年,兼署吏部尚书。二十四年,授东阁大学士。乾隆二十六年卒,赠太子太保,谥文恪。三体例与版本:清乾隆二十年武英殿刻本是最早的版本。

14、版框29.5cm22.6cm。半页 10 行,行 18 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双栏,无行格。磁青书衣,黄绫书签、包角。书前有乾隆十四年十一月初七日上谕一道、纂修西清古鉴诸臣职名,分别为梁诗正、蒋溥等编修,陈孝泳、杨瑞莲摹篆,画院供奉梁观、丁观鹤等绘图,励宗万等缮书。42 册,4 函。 钱录是对历代货币进行著录,书后附跋语一篇,署名梁诗正、蒋溥诸臣。上谕末钤“乾”、 “隆” 、 “静挹山庄” 3玺。乾隆内府刻本西清古鉴传世稀少。此书也被收录在四库全书子部。受当时人们认识水平所限, 西清古鉴中收录了一些伪器,容庚先生对西清古鉴进行的校勘,发现其中的伪器占了三分之一,起到了去伪存真的效果。四学术地位

15、:据“百度百科”所言,我国古代大多使用用金属货币,从西汉开始,常常采用熔器造币的方法,以补流通的不足。五代周世宗、明崇祯帝、清咸丰帝,都曾把内廷保存(含皇室历代旧藏) 的各种铜器毁器铸钱。如今,许多青铜器早已万劫不复,留给后人的青铜器物极少。所幸西清古鉴 在道光以前成书,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青铜器图谱,因此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西清古鉴中有铭文的1179 件器物,目前知道下落的有 189 件,也就是说990 件之多的东西都流失了,只能靠西清古鉴来了解)另外,研究青铜器,对铭文的研究是很重要的。有几百件青铜器在乾隆之后就消失了,只有“西清四鉴” 中保留了关于它们的铭文资料。所以要研究青铜器的一些铭文

16、资料,西清四鉴有很重要的价值。五我的看法:我在 8 日前往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阅读了这本书,有了一些看法。一是我发现中国古代金石学研究已经有了近代考古学两大支柱之一类型学的萌芽。古人已经能通过辨认古器物形制、材质、工艺来断定文物的相对年代。比如,在第十九卷中有一鼎,旁边文字大意是同类器物还曾出土过一件,那件器物上的铭文写明为殷时所制,如今这件与那件风格不一样,所以“非殷物,盖周器也”。我以为,这个论断已经有意无意运用了一些类型学的方法,能通过比较商周两代器物外观的不同加以区分。相似的,作者们通过观察铭文,根据铭文字体流行时间,判断其大致年代。由于一件壶上的文字为篆文,而篆书是在秦汉比较流行,故断定其年代为西汉初期。这种做法是比较严谨科学并沿用至今的。六最后谈一谈这本书的参考价值。首先谈谈学术价值吧。传统金石学著录内容庞杂,文字艰涩,我才读了几卷就读不下去了,可见要细细品读全书需要多深厚的功底和多长的时间。因此,文化遗产概论课上老师说这些书籍都是死学问了,真正研究的人不多。诚然, 通过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