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一复习线索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348789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4.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选修一复习线索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历史选修一复习线索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历史选修一复习线索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选修一复习线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选修一复习线索(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一梭伦改革(前594 年开始)1前景: 公元前 86 世纪,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贵族的专横和和压榨,激起了平民的反抗, 雅典政局动荡不安。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对旧贵族的政治专权越来越不满,展 开了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2内容 措施影响经济 措施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禁止以 债务人的身份作抵押。鼓励发展工商业。有利于平民阶级的稳定,增强工商业奴隶主的实 力,壮大城邦的实力, 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打下 了牢固的阶级基础。政治 措施按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公民参与政治管理的 机会只由他的财产资格来确

2、定,而不取决于他的出 身。改革国家权力机构:公民大会成为国家的最 高权力机关,并设置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取代 战神山议事会的部分职能。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扩大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的参政权, 平民享有一定的权利,为雅典政治民主 化开辟道路。进一步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为政治民主化 开辟了道路。3特点: 推崇“中庸”、平等,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 护贵族的政治特权。4性质: 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5评价: (1)积极作用 :梭伦的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梭伦的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 城邦民

3、主政治的基础。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打破了享有世袭特权的贵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2)局限性 :没有废除奴隶制。以财产资格来确定政治权利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政 权并未完全转移到雅典人民手中。 二商鞅变法(前356、前 350 年两次)1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其通过变法以 增强国力。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2内容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 严格伍什户籍制度,

4、实行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 爵制” ,废除“世卿世禄制” 。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燔诗书而明法令” 。改革旧俗。3结果 :达到富国强兵之效,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商鞅虽死,但由于新法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因 而并未被废除。4评价: (1)性质 :是一次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使秦国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2)影响 :积极影响: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地主经济,重 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壮大了军事力量;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 法,收富国强兵之效;它为后来秦统

5、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消极影响:轻罪重 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 化的发展;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5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当时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以及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历史潮流,符合 历史发展趋势;秦孝公全力支持,绝对信任商鞅;厉行法治,赏罚分明;改革的历史条件成熟;商鞅既有 改革的智慧,又有改革的胆识、勇气和决心。 启示:旧势力的顽固和改革的艰辛;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和勇气。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485年开始)1背景 :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6、,为改革奠定了基础;北方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但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使得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展人民起义; 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2目的 :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3内容 :经济 :均田制: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受田农民纳租、纳调;受田农民服徭役、兵役。 政治 :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文化:汉化政策: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提倡与汉族通婚。4作用: 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如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贸易中心;吸取了汉族先进政治 制度与文化,顺应了时

7、代发展潮流;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全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 统一奠定了基础。5性质 :自上而下的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6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这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 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内容全面,措施得当;孝文帝的胆略和远见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的决心。 启示: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 折性。四王安石改革(1069 年,参知政事,主持变法)1背景 :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各种矛盾十分尖锐;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积贫积弱的局 面;庆历新政,昙花

8、一现,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2目的:(1)直接目的 :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局面。(2)根本目的: 为了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巩固封 建统治秩序。3主要内容:富国之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募)役法;市易法;均输法;强兵之法 : 保甲法;设军监器;保马法;将兵法;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惟才是用。4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地主阶级针对 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5评价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

9、经济 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农民 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6失败的原因 :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 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7经验教训 :改革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用人。 8王安石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 青苗法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农田水利法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 免役法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市易法和均输法针对大商人垄断

10、市场的社会现象。方田均税法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9结合今天的教育,认识王安石变法关于科举的措施中值得肯定之处。 (1)考试内容 :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辞章取士,而考查考生是否理解经义。联系实际:参加经义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 (2)遵循原则 :择优录取。问题:1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及对两次变法的认识: (1)同 :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都触犯了保守势力的利益并遭到强烈反 对。个人命运基本相同。都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2)异 :背景:前者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地主阶级因封建经济的发展而要求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后者面临

11、着财政危机、政治危机、民族危机。根本目的:前者是建立新制度,后者是巩固封建统治。效果:前者使秦国成 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后者使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政府收有所增加。(3)认识 :改革必然会受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成败的关键是看其积极成果 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改革过程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2中国封建王朝地主阶级改革成败规律 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这主要是因为:(1)王朝初期 :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

12、 阻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 要求;改革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 (2)中后期 :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所以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3改革的艰巨性和多样性2 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的。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所以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 才能完成改革。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

13、据不同的国情和 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近代历史上改革 一欧洲的宗教改革: (一)概况:1背景 :宗教:天主教会在西欧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宗 教“异端”运动的出现。经济:近代资本主义因素逐渐产生,天主教会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政治:民族 主义观念兴起,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打破天主教的控制。文化: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要求打 破宗教桎梏。2目的 :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 3时间 :16 世纪。 4内容 :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瑞士加尔文

14、宗教改革;英国亨利八世的改革。 5影响: (1)政治上 :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 民族国家的发展。 (2)经济上 :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 济的发展。 (3)精神文化 :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发展本民族文化,各 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6实质 :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也是一

15、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背景 :根本原因:1516 世纪,德意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原因:罗马教迁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 经济搜刮。导火线:1517 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目的:摆脱罗马教迁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 的本国教会。2内容 :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人人在上帝和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 简化宗教仪式。俗权高于教权,并最终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3影响 :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使德国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 则,形成了一种新教路德宗。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

16、道路。 (三)加尔文的宗教改革1内容 :与路德主张相同,认为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同时还要求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 式。比路德更激进,主张先定论。2影响 :教义更为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教会组织更为严密,很快传到法国、尼德兰、英国等国家。 (四)亨利八世、伊利莎白一世改革:内容:亨利八世:颁布了“至尊法案”,规定国王的最高权威;宣布保留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和仪式。伊丽莎白一世:重申了“至尊法案”,通过了三十九条信纲 (五)天主教会的应对措施:教会纯洁运动1教会改革的目的: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为了抵御新教的攻势,重振声威。 2措施 :革除内部弊端,惩治贪污腐化,维护天主教义,改组宗教裁判所,扩大惩治范围,创立耶稣会,成为反 宗教改革的最重要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