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56古诗词鉴赏(二)主观题解题方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308729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35.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56古诗词鉴赏(二)主观题解题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三语文56古诗词鉴赏(二)主观题解题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三语文56古诗词鉴赏(二)主观题解题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三语文56古诗词鉴赏(二)主观题解题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三语文56古诗词鉴赏(二)主观题解题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56古诗词鉴赏(二)主观题解题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56古诗词鉴赏(二)主观题解题方法(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古诗词鉴赏(二)主观题解题方法一、考点透视古诗词欣赏在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大,而且较多地方的试题已由客观转向主观。 古诗词欣赏的主观题一般也都从思想内容(作品的形象、作者的感情) 、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来设置题目。二、考点简析(一)理解诗歌的内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是古诗词考查的一项基本内容。古典诗歌的内容、主旨往往很含蓄,对阅读量有限,理解水平不高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那么,如何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审视标题诗歌的标题是诗歌的眼睛, 是我们理解其思想内容的钥匙, 因此,从标题入手,可以理解诗歌的内容。如: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

2、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如果仅就诗句来看,要理解其思想内容, 难得其要领, 而题目告诉我们这诗是抒发观书后的感想。 “观书”与“方塘”有什么关系呢?经进一步分析,就可以明白,诗人是将方塘喻为明镜, 以清澈的塘水为喻, 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 所以这首诗意在告诉人们, 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2 2、了解作者古人读书有一条重要经验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如:陆游的

3、卜算子咏梅 “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有什么深刻含义?在课内我们学过陆游的诗,对陆游的生平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 知道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明乎此,就可以明白,诗人是以梅花孤独寂寞与备受摧残的情况自喻。这两句是写,词人不屑跟排挤他的官僚们争夺荣华,也不怕投降派的妒恨和打击。3、理解诗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最根本的还是要对诗句进行分析理解。理解诗句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和“诗眼”。我国的古诗词讲究凝练,讲究一字传神,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

4、富的内容。诗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这关键词语和“诗眼”里。因此,我们要善于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情思。如: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辑,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从题目看,这诗是作者呈给张丞相的。那么,呈给张丞相要干什么呢?颈联的下句“端居耻圣明”给我们透露了信息: 在这圣明之世, 诗人不愿闲居着。 显然,这是一首“干3 谒诗”,作者是求张丞相能推荐自己做官,为朝廷效力。4、分析形象客观存在的景色, 事物及活生生的人,一旦被拢挫于笔端,就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形象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是读者把握文学作品情思的主要途径。 鉴赏作品

5、的形象首先要弄清诗歌的主要意象,即景、物、人(包括抒情主人公)。景色的鉴赏要抓住情景的氛围和感情基调, 并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心境来准确把握。景物的氛围一般有凄凉、清冷、幽深、空阔、辽远、静谧、热闹等,有冷暖两种基调,可反映出作者或喜或悲, 或恬适或忧寂的思想感情。 如 天净沙 秋思,前三句话描写了秋天野外黄昏的景色,九个景物,烘托出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深秋落日,昏鸦归巢,人已还家,而游子尚在天涯, 从而抒发了异乡游子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物象的鉴赏要注意其人格化形象所象征的人的品格、志趣、抱负等。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歌以人格化的

6、手法写石灰的采石,烧石,泡用过程,托物言志, 表达出诗人宁受千种磨难万般艰险甚至生命,也要保持节操,留取人生之清白。叙事写人诗主要与怀远思乡、友人情谊、吊古伤今等有关。如白居易的观刈麦:通过叙述刈麦时节的两种典型形象现象,割麦者“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苦,拾穗者“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辛酸,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农民受到的沉重剥削与压迫,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二)品味诗歌的语言4 中国最早的诗歌理论 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诗歌创作的过程就是诗人的心与外物相感,而后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诗人以语言为手段为我们留下了心灵的密码,那么我们欣赏诗歌便首先要对这些密码进行破

7、译,才能想像出诗中所状之物, 体味出诗人之心。含蓄凝炼是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典型特征。诗人们总希望用最恰当、俭省的字句充分而圆满地表达出最丰富的感情。“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卢延江 )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 ,古诗词语言的高度凝练正是诗人刻苦锤炼、 精心推敲的结果。 我们品味诗歌语言要特别注意品味那些经过诗人苦心经营、反复锤炼的字、句,品出其中包孕着的丰富含义和不尽韵味。1、诗句中动词、形容词。汉语中动词、形容词是最富有表现力的,一首诗意蕴的深浅主要取决于这类词用得是否恰当和准确。举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贾岛题李凝幽居中有这样一句

8、“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什么贾岛经反复推敲选择了“敲”字而没有用“推”呢?敲字暗示门已关闭, 再联系“鸟宿”的意思, 可知此刻已是深夜,在万籁无声之中忽然传出清脆的敲门声,更显得环境的幽静, 这就有了审美情趣。 如果用“推”来替换“敲”,那就只剩下一个僧人月夜访友的意思,意蕴浅多了。再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活画了出来,生动而又形象。动词、形容词的妙用,大大增添了诗的动人5 色彩,很是够人玩味。2、使用修辞方法来增强诗歌的意蕴。如杜甫诗旅夜书怀最后一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我飘然一身像什么呢?不过像广阔天地间一只小小的沙鸥

9、罢了! 这个比喻仿佛使我们看到了一幅“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的画面,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一字一泪,感人至深。再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中运用了大胆的夸张, 将无形的愁思化为三千丈的白发,使人真切地感到诗人的愁思是多么深长呀! 修辞方法用得好,可以丰富诗歌的形象,加深诗意的表达,获得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总之,深入揣摩、体味诗句中关键的动词、形容词,以及运用修辞方法的字句, 也可以算是古诗词鉴赏的一个窍门。透过这些字、句,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感受诗中蕴涵的形象,了解作者的情感走向, 体味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社会的认识,进

10、而深入诗境,引起共鸣,获得无尽的审美享受。3、诗歌中运用叠词,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同时给人一种特殊的形象感受,适于表达舒缓、悠然、深沉、婉转、缠绵的情感。请看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诗中“凄凄”和“袅袅”两个叠词用得传神。“凄凄”形容内心的凄凉和感伤, “袅袅”形容秋日的苍凉和惨淡。这两个叠词不仅使得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且把那一份惜别之情表现得格外凝重。再如李清照的名作声声慢,“寻寻觅觉、冷冷清清,凄凄惨6 惨戚戚”,三句连用了七个叠词,一气呵出,把词人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愁怨孤苦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形成了吞声饮泣的音韵美。4、拟声词。古代诗

11、歌中常用拟声词模拟自然的声音,不仅给读者以听觉的感受,还能引发视觉、 触觉的感受,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景、如临其境。 诗经开篇第一句便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在一片生机盎然的沙洲上, 成双成对嬉戏悠游的水鸟发出甜美动听的“关关”欢叫, 那“关关”的和鸣声, 激起了岸上的小伙子对幸福的婚姻生活的向往 , 这是多么令人心醉的意境!对鸟鸣声生动而形象的模拟,为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意趣。 拟声词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不胜枚举,“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帘外雨潺潺”(李煜浪淘沙令),“呢喃燕子语梁间”(刘季孙题屏),“间关莺语花底滑”(白居易琵琶行), 读着这些诗句,我们仿佛莅临长江之滨,耳听得落木

12、萧萧之声,眼见那长江汹涌之状;仿佛凭栏远眺,见帘外潺潺春雨,激起不尽的故国之思;仿佛亲耳听到燕语呢喃、莺语间关。拟声词的巧妙运用, 使读者可以越过词语的概念意义,仅凭其语音就获得了对诗句全部或局部意蕴的理解。5、数词和表颜色的词。数字给人的感觉一般是枯燥、乏味的。但看起来十分单调的数字被诗人们巧妙地运用到诗中时,却往往会变得十分形象生动,使全诗妙趣别具,平添许多艺术魅力。数字入诗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叙事抒情。 辛弃疾词西江月中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一句, 七八颗星是寥落的疏星, 两三点雨是轻微的小雨,几个数词的运用使我们感到了夜色微雨中一种轻柔的美,充满了7 恬静的气氛和乡土的气息,

13、 不但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 反而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除数词外,古典诗歌在描绘形象的过程中,还经常用到表颜色的词。 这些词语的运用可以增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的色彩美,借以抒发作者的某种心情。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诗中将江、鸟、山、花四景分别敷以碧绿、洁白、苍青、火红四种颜色,“江碧”衬“鸟”之白,“山青”衬“花”之红,色彩鲜明,令人赏心悦目。 再看李白的望天门山中“碧水”、 “青山”、“孤帆”“日边”同样能让人产生视觉上的美感,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使读者读出来是诗,脑海里出现的则是画。(三)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1、抒情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

14、、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不同;抒情方式,一般说来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也可以细分为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许多类。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15、8 寓情于景 (或物) ,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又如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中所写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一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2、对比烘托。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

16、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可以是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3、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 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 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都成功地运用了一些典故。 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 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9 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4、修辞。诗词当中经常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互文、双关等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