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整体说明下午版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53308608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3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整体说明下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必修二整体说明下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必修二整体说明下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必修二整体说明下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必修二整体说明下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二整体说明下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整体说明下午版(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二 教材介绍、实施体会及建议,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课标实验教材,田红艳北京十二中 ,二十四、必修2的基本结构,必修2“阅读鉴赏”单元教学目标,首医附中 高一语文 备课组,必修二第三单元 抒情散文 教学设计,必修2“阅读鉴赏”单元教学目标,抒情散文情趣与理趣,故都的秋(课例)郁达夫,教学重点: 明晰情与景的关系 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首医附中 高一语文 备课组,必修二第一单元 古代诗歌(唐前) 教学设计,必修2“阅读鉴赏”单元教学目标,必修2第二单元唐前诗歌,4诗经二首氓采薇 5离骚(屈 原) 6*孔雀东南飞 并序(南朝玉台新咏) 7*诗三首涉江采芙蓉(东汉末古诗十九首)短歌行(曹

2、操)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必修2单元二(唐前古代诗歌),1、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堪称典范。 2、体会诗歌内在情感。 3、注意不同创作手法(诗经与楚辞) 4、反复吟咏,注意不同诗体的不同节奏。,教学重点:,诗经二首了解诗经,诗经:概括介绍,风雅颂,赋比兴对后世的影响 国风:民歌特点,贴近生活氓 小雅:宫廷乐歌,政治,战事采薇 四言诗特点:稳重,对称,节奏 重章叠韵,为便于学生记忆,自编诗经歌谣:,诗三百,孔子订,西周起,春秋停;风雅颂,赋比兴,重章叠唱反复咏。“五经”之首是诗经,现实主义诗歌来自“风”。,别称、编者,起讫时代,内容、艺术手法,结构特点,地位,影响、

3、作用,课例展示 诗经 氓,氓 教学设计、教学实施 及课后反思,首医附中 高一语文 备课组,必修二第三单元 古代写景散文 教学设计,必修2“阅读鉴赏”单元教学目标,一、单元教学切入点,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二、单元教学主要方法,反复阅读这些美文,有助于同学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进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通读 朗读 品读 赏读 美读,1、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2、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3、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鼓励学生多背诵。,三、实施本单元教

4、学的几点建议,兰亭集序 3课时 赤壁赋 4课时 游褒禅山记 3课时,四、本单元的教学时数,本单元课文分类,兰亭集序借景抒怀 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因事明理,兰亭集序理清文思,读懂文意,文章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申诉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竟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辩。,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你目视耳闻的需求。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到后一

5、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向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第一、二段从哪些方面介绍兰亭盛会: 时间: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 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人物:群贤

6、毕至,少长咸集 盛况: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感受:信可乐也,兰亭集序理清文思,读懂文意,第三段作者的心境有怎样的变化?用原文解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作者由“乐”转“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理清文思,读懂文意,第四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与其何等相似。我悲后人,因为后人读此文,亦如我读古人文章一样。,兰亭集序理清文思,读懂文意,全文作者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修禊之乐 平静、闲适死生之痛激荡、伤感古今之悲平静、有为,兰亭集序理

7、清文思,读懂文意,“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由对死的排斥,引出对生的执着。抗拒人生虚幻,实现自我抱负。,兰亭集序深入思考,探文解意,悲叹不等于悲观,悲叹人生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 的人你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找出这样的人吗?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 日苦多。 王勃: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鲍照: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兰亭集序深入思考,解读人之情怀,由文内拓展联系到文外,赤壁赋 苏 轼,赤壁赋,以自题金山画像导入作者生平。苏轼一生沉浮于宦海,坎坷仕途之中仍胸怀辅君

8、治国、经世济民之理想。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教学过程理清文脉,第一段,写了什么,情感基调怎样?(可与兰亭集序第一段相比较) 时间:壬戌(干支记年)之秋(季节),七月 既望;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地点:赤壁之下 人物:苏子与客 事件:游 风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感受:“羽化而登仙”之乐,第二段,有什么变化?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赤壁赋教学过程理清文脉,第三段,为

9、什么而悲?客之三悲:由古今历史对比生悲 一世之雄,而今安在?由人生短暂感触生悲 蜉蝣天地,吾生须臾。由理想现实矛盾生悲 飞仙明月,不可骤得。“客”徘徊于得失之间,无法释怀。,赤壁赋教学过程理清文脉,第四段,“我”为什么乐观?主有二论:.何羡论 理由:物与我皆无尽也。.共适论 理由:清风明月与子共适。“主”超然于物外,旷达洒脱,赤壁赋教学过程理清文脉,第五段,首尾的关系: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赤壁赋教学过程理清文脉,赤壁赋理解意象,

10、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 “月”是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描写风月: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议论风月:客引曹孟德写月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苏子借月展开议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苏子以月借喻人生: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 藏也。,赤壁赋同类比较,读懂作者,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阅读。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们能读出什么?“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见景生情,壮怀激烈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少年英雄,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世伟业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自叹自怨,无奈虚度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沧海一粟,人生虚无,赤壁赋同类比

11、较,读懂作者,比较阅读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前赤壁赋以说理为主,说理谈玄,议论风生,寓悲愤于旷达。后赤壁赋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表现的是一种随缘任性、清澈无滓的自然之境。,赤壁赋深入一步,三国人才辈出,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对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为什么苏轼选取周瑜作为自己心中豪杰的代表?周瑜年轻有为,有为国建功立业之机。儒家有“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这就使苏轼确立了经时济世、身体力行、造福民生的宏伟目标,在苏轼心中,周瑜无疑是这个标准的典型代表。,赤壁赋深入一步,赤壁怀古中苏轼思想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词中包含着苏轼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与壮阔的江山和悠远的历史

12、比较起来,小我的忧患显得多么无足轻重!作者在这里体现更多的是儒家的济世情怀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赤壁赋,“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教学建议专题教学探究“苏轼在黄州”,教师可根据学生能力程度,做专题探究尝试,苏东坡专题教学之“苏轼在黄州” 从诗词看一个人的生活思想历程链接doc文件,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整体感知 1.记褒禅山

13、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记游洞的经过 3.抒发游洞感慨 4.简写由仆碑产生的感想 5.记同游之人和游览时间,游褒禅山记,品读第三段 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作者说“不能至”是针对什么说的? 不能到达洞的深处,见不到“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游褒禅山记,讨论: “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的? 至洞之深处,赏世之奇伟、瑰

14、怪、非常之观 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随之止,而不能尽吾志 小结:有志,游褒禅山记,本文是怎样把治学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等由来的考释,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是学人证实精神的体现。后洞景观愈进愈奇而予亦悔其不得极夫游之乐。尽陈所见,波澜起伏,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到达 “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游褒禅山记积累虚词,“其”字在文中用法分类: 代词,代物 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 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它(他)的”。 人称代词,第一人称相当于“我”、“自己”。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助词,无实在意义 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游褒禅山记连类比较,讲述“三豕涉河”的故事。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吕氏春秋察传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众口传闻的事、古书上记载的事都要仔细加以分析,辨明正误,不可盲从这就是本文作者说的“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