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科学观察活动的有效性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306568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9.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刍议小学科学观察活动的有效性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刍议小学科学观察活动的有效性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刍议小学科学观察活动的有效性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刍议小学科学观察活动的有效性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刍议小学科学观察活动的有效性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刍议小学科学观察活动的有效性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刍议小学科学观察活动的有效性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刍议小学科学观察活动的有效性成都市温江区东大街二小(611130)刘晓敏18628951957 观察是小学生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小学科学教师经常组织的一种活动,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和教研经验谈一谈小学科学观察活动的有效性这个话题。何为观察活动的有效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想一想课堂教学中什么样观察活动是无效的或低效的: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时学生观察得不深入、不全面,很肤浅,这样的观察活动不能说是有效的;有一部分学生常常游离在观察活动之外,科学课的“差生”就是这样炼成的,炼就“差生”的观察活动是愚蠢的活动;学生在交流时争先恐后,热闹非凡

2、,但是每个学生是否在认真倾听呢?很多老师都有同感,学生交流的有很多是重复的,过多的重复,不能说这样的交流是很有效的;观察记录时,往往有一部分学生是凭自己的想象、经验或曾经有过的表象在记录,显然,这样的观察活动于这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无效的;学生观察和记录时,没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忽东忽西,挂一漏万,这样的观察活动,能有效吗?此类无效或低效活动,不再一一列举,老师们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见过不少这类观察活动的“影子”。那么观察活动的有效性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呢?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该如何操作呢?一、观察的需求性。 观察是有目的的、主动的主体活动,从这一意义上说,观察是有需求性的,学生观察的冲动是缘于对事物的

3、兴趣和好奇心。观察的需求性由观察者的冲动与观察者真切的需求的一致性的反映,观察的冲动是缘于对事物的兴趣与好奇,如果将这种兴趣和好奇与学生的真切需要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那么学生观察的需求性就被有效激发并得以增强,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持续的兴趣与刨根问底的好奇,就会将观察引向深入。如果没有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内化为观察的迫切需要,这种兴趣和好奇也很难持久,最终必将减弱而苍白无力。观察是苏教版三下过程与技能专训单元“观察与测量”的第一课,主要是训练学生用各种感官和工具进行观察。说是专训课,其实学生在三上和三下的科学课中用感官进行观察有所接触。如果按教材上呈现的材料与活动让学生进行观察,如炒陈饭,索然无味

4、。因此,教师就应该把这几个活动有机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必须使用手摸、鼻闻、舌尝、耳听方能观察出物体来。可以这样来设计:在一个无色透明的塑料瓶里盛上盐水并拧上盖子,在一个无色透明的玻璃瓶里盛上酒也拧上盖子;找三个黑色有盖的空的胶卷筒,分别装入约三分之二的砂子、大米和水,并拧上盖子;再准备一支玻璃棒,然后将这六件物体装在一个黑色的袋子里。让学生不打开袋子,想办法观察出黑袋子里装有什么样的物体,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有效激发,并急切想观察出袋子里的物体,观察的需求性强烈,学生在思考片刻后,必然想到用手去摸,此时,教师可请几名学生隔着袋子去摸,引导学生说可能是什么物体,有何证据?学生一一陈述完证据后,师将物

5、体一一从袋子里取出展示给大家;接下又让学生想办法观察塑料瓶和玻璃瓶中分别装的是什么液体,学生稍加思考后,就会想到去闻和尝,当学生用闻和尝观察辨别出盐水和酒后,又让学生不打开黑胶卷筒的盖子观察胶卷筒里分别装有什么样的物体,学生稍作思考后便想到去听。这样一环套着一环的富有挑战性的观察活动使学生好奇心像波浪一样一浪强于一浪,学生的观察的需要非常迫切,自然观察的需求性就愈加强烈。通过笔者实践,发现这种在真实情景下的有强烈需求性的观察活动是非常有效的。如果在教学中有意润伏一个思维碰撞的“矛盾点”, 让学生在争辩中寻证据,在寻觅证据过程中学生的观察的需求性就会被有效激发。如苏教版三年级(下)认识固体一课的

6、开课部分:教师事先准备大量的物体,其中有牙膏,然后让学生把这些物体按固体和液体分成两类,当分到牙膏时,学生有很大的分歧,有说牙膏是固体,有说是液体的,有说既是固体,又是液体的,还有的既不是固体,又不是液体的,都各置一词,无法说服对方。这时,师出示面粉和水,让学生观察它们是固体还是液体,然后将面粉不断加入水中并搅拌,当成糊状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刚才老师是把固体的面粉加到液体的水中搅拌之后成为糊状,它此时是单纯的液体吗?是单纯的固体吗?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好呢?“混合体”的名字呼之欲出。这样,通过预设一个“矛盾点”,就将学生的观察进一步引向深入、引向事物的本质。二、观察活动的有序性和观察活动之间的逻

7、辑性。有效的观察活动一定是有序的,笔者谈到的观察活动的有序性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作为独立观察者观察与操作的有序性和作为一个观察小组组内合作的有序性,前者可以精心设计表格,将教师的指导蕴涵其中(如图一)。观察并记录人民币的相同点相同点方法人民币的相同点100 元50元20 元10元眼看手摸耳听鼻闻紫光灯照对于后者组内合作的有序性,教者一定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让学生有秩序地统计分享小组观察的结果。如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观察一课中在学生个体独立观察并记录了人民币的相同点后,组织学生统计组内观察结果“你们小组发现人民币共有哪些相同点”时,教师应及时交待组内合作的方法:先统计组长记录各种面值

8、的人民币的相同点数目,再将其他组员的记录分别与组长的记录一一比较,对相同点的表述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不再统计相同点的数目,对相同点的表述意思不同的则继续统计相同点的记数目,这样小组内观察到的人民币的相同点的数目就很准确,没有重复记数。又如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搭建生命体的积木一课,指导学生小组内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切片时(每4 人一台显微镜),教师的指导时就必须细致而有序:组长将显微镜调清晰后,先组织每位同学依次仔细观察一分钟后,及时将自己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的样子画下来,然后在组内进行比较,看谁画的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一样,推选出来,然后再组织每位同学观察显微镜下的洋葱表皮,看看哪些地方画的还不够像,

9、有没有画漏的部位或结构,完善后作为小组共同的观察记录等待全班交流。合作的有序性环节往往被教者忽略,该环节设计得科学并组织有力能大大提高观察活动的有效性。观察活动之间的逻辑性是指各个观察活动之间遵循的思维规律,特别是低段更应体现人的思维过程的连续性,切忌跳跃性,否则易“卡壳”。如教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认识固体一课,有教师在组织学生观察汇报了几种典型的固体特征后, 这样谈话: “老师给大家出一个难一点的题目,这些固体和水相比,有哪些不一样的?”学生回答得很散: “不会打烂”, “是东西”, “切得开” ,老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通过比较说出固体的性质,但从逻辑思维的过程来说,这位教师教学时,漏掉了一

10、个关键的环节:组织学生比较几种典型的固体的共同特征,这个环节就是观察活动后的一个初步抽象的过程,就是要把这几种典型的固体的共同特征抽取出来,形成初步的表象。有了这初步的表象,才能与液体(水)进行比较,进一步抽象概括出固体的性质。由于漏掉了关键环节,所以学生观察后回答就不着边际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要从儿童的角度去分析他们的逻辑思维过程,要加强铺垫性观察活动的设计,以提高后续观察活动的有效性。三、观察结果交流的积极性、非重复性与完整性。积极性关注的是学生交流的主动性,非重复性关注的是学生交流时倾听习惯(是否在认真倾听),完整性关注的是对集体智慧的共享。学生交流时越主动,重复性越少,交流观察结果

11、越完整,说明观察活动越有效。实践证明在交流环节针对这“三大性”,引进评价激励机制,让小组间竞争,令组组互评,师对交流组与评价组均给予及时地表扬与激励,能有效地抑制个别学生游离于交流之外的现象,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交流中的重复性,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交流结果的丰富性与完整性。四、学生观察记录的真实性。科学的观察记录就是将实时观察到的现象结果如实地及时记录下来,力戒凭表象与经验进行的记录和写回忆录。而在现实的一些课堂中,总有一部分学生是凭借平时的经验在记录,如同写回忆录或完成作业。为何会有这样的记录呢?不外乎有以下几种原因:观察物过于平淡,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观察需求;观察过程中操作性不够强,学生的各种

12、感官没有有效地作用于观察物,学生没有切肤的感受与体验;教师平时要求不明确,指导过于笼统、不细。因此,解决学生观察记录的真实性问题,应四大措施有机融合课前要致力于提高材料的典型性与结构性研究,观察中要有意增添操作性内容,记录前要对学生的记录作具体的要求,记录时要适时对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五、观察活动的目标性与开放性。目标性关注的是全体学生应达到的基础目标,着眼于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整体提高,观察活动的目标应是具体的。可检测的;开放性关注的是优秀学生的学习潜力,着眼于让优生“吃饱”,让优生更优,努力践行“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教学理念。这一点苏教版教材处理得比较好,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些范例,如三

13、年级(下)认识固体中的记录表:固体的性质名称性质石块螺帽玻璃橡皮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一表格呢?一方面,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进行补充,扩展对固体外延的丰富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可适当增添一些对有利于固体内涵方面的观察活动:如用铁锤把这些固体都砸一砸,会怎样?用火把这些固体都烧一烧,会怎样?启发学生用更多的方法去认识固体更多的性质。总之,要提高观察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创设观察的真实情景,让学生产生真切的观察需求;在预设过程中,就要处理好观察活动中的有序性与逻辑性;提供典型有结构的材料,加大操作性活动并具体指导,实现记录的真实性;以评价激励机制,催生交流中的积极性、非重复性与完整性;处理好个体与集体的关系,让各类学生的科学素养都得到有效的发展与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