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暑假强化训练试题2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3299933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暑假强化训练试题2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暑假强化训练试题2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暑假强化训练试题2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暑假强化训练试题2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暑假强化训练试题2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暑假强化训练试题2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暑假强化训练试题2 word版含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 镇平一高暑假高二历史强化训练试题(二)一、选择题(每小题 1.5 分,共 66 分) 1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相叠压,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其所直 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 与周王同心同德者。这表明周代 A权力体系内部蕴含分裂的因素B天子尚未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 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D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2、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 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 而且由外迁入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这反

2、映了西周的分封制 A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 B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内地周文化一致 C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 D使夏周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 3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强调:“以吏为师,三代之旧法也。秦人之悖 于古者。禁诗 书而仅以法律为师尔。 ”这说明 A三代时期儒法并重 B夏商周采用“刑主德辅”的法律思想 C秦朝抛弃了以吏为师的做法 D法律是夏商周秦相沿的统治工具 4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光, 后期的王莽、王凤。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附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这一变化 A反映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B使外戚由此

3、淡出了政治舞台 C与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有关D杜绝了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 5尚书始置于泰,“泰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法书(学通章奏),故谓之尚书”,汉武帝 废除了原来的禁(帝王所居官苑)外尚书,在禁中设立由宦官主持的禁中尚书,这表明, 秦汉时期 A中央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B尚书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C宦官集团严重威胁专制皇权 D国家决策权力日趋集中 6公元前 106 年,西汉武帝将全国 103 个郡划分为 13 州部,每州置刺史 1 人,刺史“奉诏 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 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A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

4、政机构 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 C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D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7 “政事堂”是唐初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合一办公场所,开始设在门下省,后来迁到 中书省,唐玄宗时改称为“中书门下”。宋初,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有学者认为 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是“政事堂”的设置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C导致三省行政效率降低D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 8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高门士族长期以来对官学的垄断,加之通过 “权贵请托”等制度外 因素得到科举及第,高门士族子弟在科举录取上形成垄断性态势。这说明科举制度 A没能打

5、击士族门阀的权力垄断 B保障了封建官僚队伍素质较高 C影响了选官程序的公平与公正 D需要配套的制度建设保障执行9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着 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以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 是 A社会流动更趋频繁 B皇室权威更趋强化 C世俗文化蓬勃发展 D货币经济地位提高 10、有宋人感叹:唐代书法“虽非知名之人,亦往往有可观”,而本朝“非性好之者不习,故 工者益少”。出现这种变化可能是因为宋代 A“重文轻武”,出现“文官政治”B理学主张“格物致知”,“理在气先” C大量书院的兴起,普及了教育D科举取消“明书科”,采取“誊

6、录”制 11元(朝)二品以上官员“选自特旨”,即由皇帝亲白选任;正三品至正七品则由中书省 “自除”这反映出元代 A宰相权力的削弱 B行省的实际权力受到限制 C科举制度被废止 D排斥前代汉族政权的制度 12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 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 “冒籍”现象几乎存 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B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 C户籍制度不合理D移民制度的僵化 13“廷寄”上谕是清代军机处官员日常工作之一,其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 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

7、这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是 A传达皇帝旨意B参与行政决策 C总领全国政务D负责监察百官 14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又有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有“祭鬯至 百卣(音同有,酒器)”记载。这说明当时 A土地私有制的确 B家庭手工业的形成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15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 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 A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 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 16图 5 是中国古代官阶制变迁五大阶段示意图。对秦汉和明清时期

8、官阶制度解读正确的 是A秦汉官阶反映了当时贵族政治的形态 B秦汉品位分等高峰适应了氏族的统治C明清官僚特权萎缩而待遇向积位靠拢 D明清官阶超越士族统治向官僚政治回 17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 理。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 率,完不成任务的要受处罚。这些规定 A促使秦律形成了完整体系 B推动了精耕细作的深化 C推动了秦代冶金业的发展 D说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 18下面是不同史籍对汉代经济状况的记载。由此可知,西汉时期记载出处 “夫山西饶材、竹、谷、族、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 楠、梓、姜

9、、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矶、齿革;龙门、 碣石北多马、牛、羊、旅裘、筋角;铜、铁则下里往往山出棋置”史记货殖列 传“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楠梓竹箭,燕、齐之鱼 盐旃裘,兖、豫之漆丝絺紵”盐铁论本议A具备经济区域分工的基础 B实行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 C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繁荣 D商品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19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 于诸处兴贩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 B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 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D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20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

10、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 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 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 “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A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21下表为乾隆元年安徽休宁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 数占有土地及比例1 亩以下6927.43 亩,2.4% 1-10 亩122494.62 亩,43.6% 10-20 亩36469.36 亩,41.4% 20 亩以上6142.86 亩,12.6% 合计23

11、31134.27 亩,100%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自耕农经济盛行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 22西周时期“孝道”观念的核心是崇拜祖先,行孝的主要形式是祭祀;春秋时期, “孝”的对 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 A个体家庭作用的提升 B血缘观念的淡化 C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 D君主专制的建立 23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这些 规定 A强化了中央集权B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 C实现了文字统一D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 24中国的宗法制度形成于商朝后期,到西周发展成为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西周

12、尤其 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这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 B家国同构 C神化王权 D忠孝同义 25历史材料出处 其(刘贺)天资喜由乱亡(无) ,终不见仁义荒淫迷惑,失皇帝 礼仪,乱汉制度。汉书武五子传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刘贺) ,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 反复诵之也。汉书儒林传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约 5000 枚竹简,包括悼亡赋 易经 礼记 孝经 医书 论语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表 1 是与汉代海昏侯刘贺有关的历史材料。据此可知 A刘贺昏庸无道不重礼制B当时皇室重视儒学教育 C汉代“四书”地位超过“五经”D刘贺以皇帝的身份下葬 26在唐代墓志汇编的志文中,常见

13、墓主蒙童(初入学塾的儿童)时“幼挺岐嶷(幼年 聪慧)”、“宣慈惠和(博爱众人)”、“弱不好弄(弄:玩耍)”、“蔚然老成”的表现,同 样的描述在唐代高僧传中也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唐代 A志文往往夸大墓主的品德言行 B佛教思想深刻影响日常生活 C儒家的礼教规约备受社会推崇 D儒佛两种文化已完成了融合 27小报最早出现于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南宋海陵集记载:“小报者,出于进奏院, 盖邸吏辈为之也。比年事有疑似,中外不知,邸吏必竞以小纸书之,飞报远近,谓之 小报。 ”对“小报”理解正确的是 A大臣给皇帝奏章的一种形式 B朝廷给军队传递命令的文书 C由政府主持编写发行的简报 D一些官吏私下传递信息的文书

14、28古书多以绵长的卷轴形式呈现,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 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 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印刷术的革新 B造纸术的改进 C装订技术的提高 D科举制的盛行 29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 愈变化, 水浒传 、 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与“客观之诗人”在学风上更接近的是 A儒家的天人感应 B道家的无为无用 C理学的格物致知 D心学的本心灵明 30有人认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 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u,相当) 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下列观点与材料信息相符的是 A开创代议制民主的“制度化蓝图” B民本思想脱离“儒家思想理路” C对黄氏的评价体现了现代化史观 D君臣平等的思想具有“新见” 31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狼戾,武夫 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宋词既不可被管弦,南人亦遂尚此,上下风 靡,浅俗可嗤。”这表明 A中原百姓排斥北方民歌 B政权并存引发艺术转型 C宋词高雅易于谱曲传唱 D民族融合推动文化发展 32随着五口通商,清朝出现了一批大商人,如广州的吴健章、杨坊等人,尽管他们依附 于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