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炼句”技能检测性评估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293333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炼句”技能检测性评估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代诗歌鉴赏---“炼句”技能检测性评估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代诗歌鉴赏---“炼句”技能检测性评估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古代诗歌鉴赏---“炼句”技能检测性评估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古代诗歌鉴赏---“炼句”技能检测性评估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炼句”技能检测性评估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炼句”技能检测性评估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古代诗歌鉴赏 - “炼句”技能检测性评估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 “炼句”技能检测性评估教案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古代诗歌鉴赏- “炼句”技能检测性评估教案。山园小梅北宋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注:霜禽:冷天的鸟。(1)首联中最能突出梅花特点的分别是哪两个字?请作简析。(4 分)答:(1) “独和“尽” 。百花凋谢,只有梅花独自鲜艳美丽,在小园中占尽风情韵致。“独” 、“尽”二字,突出了梅独特的生活环境,独有的天姿国色、不同凡响的性格和孤傲的神韵。(2)中间两联是怎样写梅花

2、之美的?(4 分)答:(2)a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颔联直接写梅花稀疏、横斜的姿态和清幽的芬芳,写尽了梅花清雅高洁的气质风韵;颈联从侧面描绘梅花孤洁之美:霜禽想要在梅枝上停息,必须先偷眼看看,表现了霜禽对梅花不敢随随便便,既爱且敬的心理;粉蝶如果知道有梅花,也一定要高兴极了。这样,梅花的美就从其他动物如何对待她的态度中表现出来了。b视觉、嗅觉相结合:颔联上句侧重从视觉角度绘其倒映在清澈水里的横斜、疏淡的梅影,下句则从嗅觉角度写黄昏月下暗中浮动的缕缕清香,传其神韵。c虚实结合: 颈联上句霜禽欲下是实写;下句, 梅花开放时并没有粉蝶,所以用 “如” “合”这样假设猜度的语言,是虚写。(3)尾联运

3、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起了什么作用?(2 分)答:(3)尾联以议论收尾,引出自己,托物言志,表达了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雅情趣,揭示了本诗主题。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江楼感旧【唐】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1)一三两句中哪两个词相互照应?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4 分)参考答案: 独上、同来;(2 分)表达了诗人怀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2 分)(2)第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用了哪些手法? (至少答出两种)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4分)参考答案: 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答出两种2 分)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

4、江面那种浩渺恬静的景色。(2 分)3、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416 题( 8 分)菩萨蛮李弥逊江城烽火连三月,不堪对酒长亭别。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风高帆影疾,目送舟痕碧。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注释】这首词写于南宋初年。作者送别妻子去南方,作本词以志其事。(1) 、对作品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 首句化用杜甫 春望 中的句子, 点出了离别时的特定背景,为避战乱, 送别妻子去南方。b. “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描绘了一幅夫妻惜别的画面,折射出他们内心不堪其悲的难言之痛。c. “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写出了丈夫盼望妻子寄回家书的急迫心情。d. 这首词描述了词人送别妻子的全过

5、程,创造出了送别的浓郁的悲剧氛围。参考答案: c (2) 、对作品中的划线句,请选择某一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 分)参考答案:动静结合“风高帆影疾” 描写了妻子所乘小船离去的飞速;“目送舟痕碧” 则刻画了作者本人望舟远去的情形,一动一静的结合,将作者对离别的不舍、痛苦,描绘得淋漓尽致。情景关系本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副诗人独立江边,深情遥望妻子乘舟渐渐远去的画面。而作者对妻子的那份依依不舍,离愁别绪也早已融入到那画面中。炼字这两句中用字十分精当。尤其一个“疾”字写出了妻子所乘之船离开之快。但或许,舟行得并不快, 只是因为作者心中不忍离开妻子的感情使得他竟认为是舟行太快

6、。“疾” 字委婉曲折地凸显了诗人与妻子别离之时的不舍送别词。送别是在“烽火连三月”的乱离时代。此时离别,不仅令人产生孤独感,更能引人对生存心怀恐惧,因而更使人“断肠”。起二句写送别氛围,上片歇拍强为劝慰,实极悲伤。过片写亲人风帆去后,久久不忍离去,一直目送“舟痕”消没,写出关切、思念深情。有李太白“孤帆远影碧空尽”之妙。结句自问自答,由愿望而失望,词情曲折跌宕。南宋初年金兵逼近长江时,作者为送别妻子南下避难而作。词中表现了与亲人别离的沉痛之感和依依之情。 这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因金兵侵扰而带来的苦难。一方面希望妻子走得快些,早离开祸地;另一方面,此一别,归期难定,讯息难盼,生死未卜,又希望妻子走

7、多慢些。劝慰妻子,却更显凄怆。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8 分)江天暮雪元陈孚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1) “千崖暮如晓”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 4 分)答: _ (1)它不仅补明了题面中的“暮” 字, (2 分)而且写出了暮时雪景所特有的那种朦朦眬眬、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2 分)(2)本诗描写的是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为何要写渔翁的活动? ( 4 分)答:_ (2) 加入人的活动,使画面具有动感,纵深感。(2 分) 写渔翁的活动,突出江天暮雪的影响。 (2 分)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好

8、事近渔父词朱敦儒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1) “摇手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两句在词中有哪些作用?答: _ (1) 从内容上看,是作者远离官场后的生活写照,定下了全词的感情基调。从结构上看,“出红尘”是全词的“词眼”,统领全词。因为“出红尘”,才有了下文所描写的悠闲自在、超然旷达的生活情景。(2)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答: _ (2) 词的下片通过晚来垂钓时月映江面、水天一色、 孤鸿明灭等情景的描写,展现的是一幅澄澈清雅、闲适

9、宁静的月夜垂钓图,表现了词人对红尘官场的轻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怀,寄寓了作者坚持纯洁高尚的操守,向往自由安静生活的人生追求。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1) 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5 分)晴本无雨, 夏本无霜。 风吹古木, 声如落雨; 月照平沙, 似见寒霜。 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像,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教案古代诗歌鉴赏- “炼句”技能检测性评估教案。 (答出表达技巧2 分,结合诗句解说2

10、 分,答出表达效果 1 分)(2) 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6 分)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7、阅读下

11、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 分)蝶恋花京口得乡书【注】苏轼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注 熙宁七年( 1074) ,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曾到京口(今江苏镇江)。(1) “幽恨终难洗”中的“洗”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 分)答: “洗” 字一方面写出了一场春雨过后,京口显出了清丽之美,但另一方面春雨却洗不去作者胸中的乡愁,通过这一实一虚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4 分)(2) 请结合全词内容,谈谈“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4 分)答思乡之情难

12、以抑制,身为宦游之人又身不由己的痛苦。(4 分)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题君山注 雍 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 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1)简要赏析刘诗中“两相和”的“和”字的运用之妙。答: “和” 字融湖光与月色于一体,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2)赏析雍诗一、二两句所构成的意境。答:该诗首句写湖面风平浪静,倒映在湖中的山影凝重,第二句中“碧”指湖色,“翠”指山色,因为诗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感觉湖水的颜色没

13、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这就突出了君山倒影的鲜明。两句构成了静谧、轻灵的意境。(3)两首诗最后一句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具体分析。答:两首诗最后一句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刘诗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雍诗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9、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 分)闻砧 孟郊杜鹃声不哀,断猿 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杵 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注】 砧: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砧板。 断猿:即断肠之猿。 杵:古代妇女捣衣用的棒槌。本诗开头“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语言浅白而内涵丰富,请联系下文作简要赏析。 (3 分)答:开头两句是说杜鹃

14、和猿的叫声并不悲切,但实际上在一般人听来,这两种声音都是最典型的悲切之声, 作者这样说, 是使用烘托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下句所写砧声的悲切。(划线处每点 1分,意思对即可。 “烘托”,说成“衬托” “反衬”“对比”“比较”,都算对。)后四句主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 分)答:主要表达了游子思乡的感情。听到捣衣声,诗人想到故乡的亲人可能也在捣衣,头发不禁为之愁白。 进而设想这令人肠断的捣衣声,也许并不是为了捣衣,而是专门捣给游子听的,好让他早点回家。秋夜月下,一听一想,虚实结合,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无限哀伤。( “游子思乡” 1 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 分, “虚实结合”或从

15、其他角度对这四句进行总结,1 分。 )【诗歌赏析】这是一首借砧声以抒游子情怀的诗作。在众多以“闻砧”为题材的诗中,这种借砧声抒游子情怀的诗并不多见。砧声的特点在于“哀”而“切”。每当萧萦之秋,月明之夜,一声声砧杵,刺破寒空,无不给人以凄楚苍凉之感。可是为了突出砧声之哀,诗人却不从正面着手,而是先用两个人们熟知的哀音作为比较: “杜鹃声不哀, 断猿啼不切。 ” 杜鹃的声音算得哀了,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诗云: “蜀国曾闻杜鹃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子规即杜鹃,鸣声凄切, 似“不如归去” , 最易引起羁旅愁思。然而它与砧声相比,诗人却说它 “不哀”。断猿,指断肠之猿。 世说新语黜免载:“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 行百余里不去, 遂跳上船, 至便即绝。 破视其腹中, 肠皆寸寸断。 ”又荆州记引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杜甫亦有诗云:“风急天高猿啸哀。 ” ( 登高 ) “听猿实下三声泪。 ” ( 秋兴八首)猿声之哀,一至于此。可是这里却说它“不切”。其实不是真的“不哀” “不切”,这是为了烘托砧声。铺垫已足, 诗人便纵笔描写砧声。这时诗中主人公远游他乡,月下徘徊之际, 忽然阵阵砧声,传入他的耳畔。他不由一惊:“月下谁家砧?”这声音好凄苦:“一声肠一绝。 ”本来杜鹃声、猿声皆令人肠断,然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