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中考练习汇编及答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28252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练习汇编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练习汇编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练习汇编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练习汇编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练习汇编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练习汇编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东阳马生序中考练习汇编及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送东阳马生序综合练习 姓名 班级 得分 1、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 (2 分)A 今诸生学于太学;其一犬坐于前 B 无冻馁之患矣;醉翁之意不在酒C 流辈甚称其贤;其如土石何? D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 分)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先帝不以臣卑鄙C或遇其叱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D益慕圣贤之道;孔子曰:“何陋之有?”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2 分)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 B、弗之怠(指代抄书)C、走送之(指代藏书

2、之家) D、益慕圣贤之道(的)4下列句中加点的“大”字与“天大寒”中的“大”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2 分)A自以为大有所益 B大声如雷霆 C屠大窘 D见渔人,乃大惊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而乡邻之生日蹙 B 色愈恭,礼愈至;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 同舍生皆被绮绣;将军身被坚执锐 D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奉命于危难之间 6与“以中有足乐者”一句中 “以” 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2 分) A以衾拥覆 B不以物喜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3、分)A.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B.俟其欣悦;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C.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以是人多以书假余8、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2分)A、既加冠;宋既成列 B、益慕圣贤之道;杀数人,胡虏益解 C、足肤皲裂而不知;久而乃和 D、卒获有所闻;士卒不尽饮9、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 分)A、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 益多弊少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10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2 分)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执策而临之 C

4、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1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 分)A 烨然若神人;判若两人 B 腰白玉之环;腰缠万贯C 右备容臭;臭气相投 D 主人日再食; 再接再厉12.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A. 腰白玉之环;江横玉系腰 C. 余因得遍观群书;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B. 当余之从师也;久之,目似瞑 D.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1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2 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河曲智叟亡以应B当余之从师也;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D足肤皲裂而不知;佣者笑而应曰14

5、下列加点字与“走送之”中的“走”用法不同的是( ) 。 (2 分)A小大之狱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先帝不以臣卑鄙 15.下面选文中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2 分)A.余幼时即嗜学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6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2 分)A.余/因得/遍观群书 B.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B.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18下列表述中,

6、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 分)A “略无慕艳意” 、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1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选文第一段将“余”与“同舍生”的求学对比,表现作者求学勤艰,乐以忘忧。B.选文第二段用排比写“同舍生”求学之便,强调了天资和求学条件的重要性。C.选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D.作者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感情真挚诚恳。20

7、.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3 分)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21.下列各项内容全都体现作者学习生活艰苦的一组是(3 分)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足肤皲裂而不知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A B C D22解释下列句加点的词语。 (22 分)(1)录毕,走

8、送之 ( ) (2)腰白玉之环 ( ) (3)媵人持汤沃灌( )(4)同舍生皆被绮绣( ) (5)俟其欣悦 ( )(6)以衾拥覆( )(7)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8)负箧曳屣( ) (9)寓逆旅( )(10)四支僵劲不能动( ) (11)烨然若神人( ) (12)寓逆旅 ( ) (13)无从致书以观( ) (14)未尝稍降辞色( ) (15)弗之怠( )(16)余幼时即嗜学() (1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18)右备容臭( ) (19)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 )(20)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21)卒获有所闻( ) (2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3将下边这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 (14 分)(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2)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4)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5)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6)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4、人们“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 ,文中的原句 。 (4 分)25.文中哪些词句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3 分)26第段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 作对比,体现作者 的精神追求。(3 分)27从第一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 ;(2) ;(3) (3分)28、

10、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摘录原文回答) (2 分)29、第一段主要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 分)30简述选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作者成年以后求学艰难的。 (3 分)31、文 章 从 四 个 方 面 叙 述 了 作 者 青 少 年 时 期 求 学 的 艰 难 , 请 你 用 简 洁 的 语 言 概 括 。( 4 分 )32、作者写“同舍生”目的是什么?对“同舍生”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4 分)33.、本文次从 、 、 、 、 五方面写出了求学的 情形,但这些之所以未动摇的求学意志,那是“ ”。 (最后一处用原文语句回答)(7 分

11、)34、作者将自己求学时的“勤且艰”告诉马生,用意是什么?(3 分)35、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 、 “遍观群书” 、 “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3 分)36作者在学习上遇到的矛盾是什么? 他是如何解决的? (4 分)37、作者认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请联系自身的学习实际,从学习条件与学有所成的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3 分)38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4 分)39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

12、认识。(3 分)40、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3 分)41.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3 分)42、 【材料链接】以下是送东阳马生序删节内容的部分译文:(马生)等太学生们在太学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由链接的材料可以看出,马生的学习条件十分优越,那么,作者把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告诉他有何用意?(3 分) 43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 (2 分)答案1、C 2、B 因为 (A 中“于”分别是“向”和“在”之意:C 中“其”分别是“他”和“难道”之意; D 中“之” 分别是“的”和用来表示宾语前置。 ) 3、C 4B 5、 C 6、B 7、D (借。A 它,指书/ 的;B 他,指“乡之先达”/ 他们,指“同舍生”;C 日子,天数/每天。 )8、A 9、C 10B 11A12.D 13、B (B 项均为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 项分别译为“向”、 “在”;C 项分别译为“因”、 “用来”;D 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 14 C 15.B 16、B (2 分)C 18B 19.B 20.C 21、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