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知识整理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163604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56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知识整理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医学知识整理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医学知识整理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医学知识整理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医学知识整理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知识整理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知识整理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第一节中医学的历史沿革1、战国至两汉时期相继问世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2、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晋?王叔和脉经西晋 ?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新修本草是我国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3、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基本特征:整体观念、辨证论治2、基本物质:精、气、血、津液3、脉 春偏弦、夏偏洪、秋偏浮、冬偏沉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阴阳学说1、阴阳的属性特点: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2、五脏(阴,藏精气):肝、心、脾、肺、肾六腑(阳,传化

2、物):胆、胃、大肠、小肠、膀胱、 三焦3、阴阳的相关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4、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辛、甘、淡属阳;酸、苦、咸为阴)第二节五行学说1、战国至两汉时期很有影响的哲学思想2、五行 “ 五 ” :木、火、土、金、水;“ 行” :行列、次序运动变化3、木的特性:“ 木曰曲直 ” ,形容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火的特性: “ 火曰炎上 ” ,形容温热、升腾、向上等土的特性: “ 土爰稼穑 ” ,形容生化、承载、受纳等金的特性: “ 金曰从革 ” ,形容从革、肃杀、收敛、潜降等水的特性: “ 水月润下 ” ,形容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4、五音

3、:角、徵、宫、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化:生、长、化、收、藏五气:风、暑、湿、燥、寒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官:目、舌、口、鼻、耳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志:怒、喜、思、悲、恐五声:呼、笑、歌、哭、呻五液:泪、汗、涎、涕、唾5、相生相克总的规律和次序:顺着木、火、土、金、水为相生,间隔一位为相克6、相乘:乘虚侵袭,次序与相克同;相辱:恃强凌弱,次序与相克反7、相生规律具体治法:“ 虚则补其母 ” 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益火补土法“ 实则泻其子 ” 肝旺泻心法 相克规律具体治法

4、:扶土抑木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第二章藏象学说1、奇恒之腑:脑、髓、脉、骨、胆、女子胞(脏腑=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2、藏象学说主要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从“ 象” 来考察 “ 脏” 的功能活动3、肝系统(肝、胆、筋、目、爪)心系统(心、小肠、脉、舌、面)脾系统(脾、胃、肉、口、唇)肺 系统(肺、大肠、皮、鼻、毛)肾系统(肾、膀胱、骨髓、耳、发)4、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5、【心】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心主神志。系统连属: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窍为 舌;心在液为汗6、肺为华盖,娇脏,五行属金7、【肺】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

5、脉、主治节。系统连属:肺在志为悲忧;肺在液为涕;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窍为鼻8、脾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9、【脾】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气主升;脾主统血。系统连属: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窍为口,其华在唇10、脾气主升具体表现在升清和升举内脏11、【肝】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藏血。系统连属:肝在志为怒;肝在液为泪;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开窍于目12、肝主疏泄表现在:调畅气机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调达情志调节生殖功能13、【肾】生理功能:肾藏精;肾主水;肾主纳气。系统连属:肾在志为恐;肾在液为唾;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开窍于耳和二阴(前阴:外生殖器;后阴:肛门)14

6、、脾气上升而胃气下降,升降协调平衡,是维持脏器位置恒定不移的重要因素15、【胆】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一指正常的决断能力;二指准确,恰如其分,不偏不倚)16、【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17、【小肠】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18、【大肠】传化糟粕19、【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20、上焦(心、肺、头面部)宣发卫气,敷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中焦(脾、 胃)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下焦(小肠、大肠、膀胱、肝、肾、女子胞、阴部)泌别清浊,排泄糟粕和尿液21、脏(多实):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腑(多空):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22、【脑】主宰生命及精神活动

7、主感觉及运动23、【女子胞】主月经主孕育胎儿24、六腑是以化水谷、行津液为其生理特点25、心与肺:气和血的关系“ 气为血帅 ” 、“ 血为气母 ”26、心与脾:心主血,脾统血且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依存和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调27、心与肝:血液和精神情志28、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29、肺与肝: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30、肺与肾:水液代谢和呼吸31、肝与脾:两脏对消化吸收功能的协调和血液的调控32、肝与肾: “ 精血同源 ” 和“ 疏泄 ” 与“ 封藏 ” 相互关系33、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而大肠的传导功能有助

8、于肺气的肃降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1、精,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2、一般来说,精概念的范畴,仅限于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及脏腑之精,并不包括血、津液及髓3、肾中精气的主要生理效应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4、气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具体物质,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5、构成人体之气的两种变化形式:其一是已聚成形的,如人身的脏腑、形体等;其二是呈弥漫状态流动不息的气,如元气、宗气等6、以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来说明气的运动规律(这四种基本形式也是生命活动的具体体现)7、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之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极强活力的

9、精微物质8、气化的过程,也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9、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激发和促进)、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10、气的运动称气机11、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和12、机体不断从自然界中摄取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物质,并通过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摄取精微,排泄废物,共同完成机体的新陈代谢,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13、元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通过三焦【通行原气】而循行全身)14、宗气,积于胸中之气,是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 而成(积聚之处,成为“ 气海 ” ,又名膻中)15、宗气的

10、生理功能:一是走息道以司呼吸;二是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16、营气,行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之气17、营气生理功能:一是化生血液(经肺注入脉中);二是营养全身18、卫气,具有防御作用而行于脉外之气(水谷精气所化生)。其生理功能表现在防御、温煦、调节三方面19、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20、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21、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两者都来自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所以说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22、血液的生成,是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再经脾气的升清上输于肺,与肺 吸入之清气相结合,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将营气的精专物质和有用的津液注之于

11、脉,化而为血23、血的功能,营养滋润全身;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24、血液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脉管系统的完整性和保持通畅;二是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特别是心、肝、脾、肺)25、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滋润作用;液,濡润作用26、津液的输布主要是由肾、脾、肺和三焦完成27、气为血之帅表现在:气能生血、行血、摄血28、血为气之母表现在:血能载气、养气29、气是津液生成的物质基础和动力第四章病因病机1、病因具有相对性的特点:一是指有些致病因素的致病与非致病具有相对性;二是指病理产物与病因具有相对性2、六淫:风、寒、暑、湿、燥、火3、六淫致病共同特点:外感性、环境性、地域性、

12、转化型、相兼性、季节性4、风邪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2)风性善行而数变(3)风为百病之 长( 4)风性主动4、寒邪性质及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主收引( 4)寒性清澈5、暑邪性质及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3)暑性夹湿6、湿邪性质及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3)湿性黏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7、燥邪性质及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8、火(热)邪性质及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2)火(热)易扰心神(3)火(热)易耗气伤津(4

13、)火(热)易生风动血(5)火(热)易致肿疡9、寒邪伤及肌表,郁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为“中寒”10、阳气受损,失其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则表现出寒症11、暑邪纯属外邪,只有外感而无内生,这是暑邪与其他五邪之不同12、暑与火热虽属同类,但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13、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其性炎热,其势炽盛。犯人可迅速出现壮热、面赤、目红、心烦、脉洪数 等一派热势弛张上炎的症状14、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故暑邪多兼夹湿邪。暑虽多夹湿,但不是暑必兼湿15、湿为有形之邪,最易阻滞气机。湿邪常先困上脾阳,从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和气机升降功能。16、津伤气耗(气随津泄)17、热盛动

14、血,是由热入营血,火热之邪可迫血妄行,甚则灼伤脉络,而致各种出血症18、疠气致病特点:(1)发病急骤,病情危重(2)传染性强【最主要特点】,易于流行(3)一气一 病,症状相似【与疠气不同点】19、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20、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的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即七情为五脏精气所化生。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喜怒忧思恐”为五志,七情中的悲和惊分属于肺和肾21、七情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2)影响脏腑气机【主要】(3)影响病情转归22、怒则气上【有怒发冲冠之说】、喜则气缓、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23、饮食失宜:饮食不洁、

15、饮食不节、饮食偏嗜(寒热、五味【酸苦甘辛咸】、饮酒)24、劳逸失度:(1)过劳:劳神【伤心脾】、劳力【伤气】、房劳【伤肾精】过度;(2)过逸【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筋,久行伤骨】25、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清稀者称饮,稠浊者称痰,同出一源,故称为痰饮26、饮,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和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痰饮”【饮在肠胃】、“悬饮”【饮在胸胁】、“溢饮”【饮溢肌肤】、“支饮”【饮在胸膈】27、痰饮致病特点:(1)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2)致病广泛,变化多端(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4)易扰乱神明(5)多见滑腻舌苔28、淤血共同特点:疼痛、肿块、出血、望诊、脉象29、湿为

16、水之散,水为湿之聚30、病机过程:正邪相争、阴阳失调【疾病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内在根据】、气机失常31、正,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和抗病、康复能力;邪,指各种致病因素32、正气不足发病的内在因素,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33、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34、实证,邪气过盛;虚证,正气不足35、寒热是阴阳偏生偏衰的具体表现36、气机失常【气机运行不畅或升降功能失去平衡】: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37、气机郁滞的临床表现以闷、胀、痛为主。脏腑气滞中以肺气、肝气和脾胃气滞为最常见38、气逆多见于肝【肝主疏泄】、肺【肺主宣发和肃降】、胃【胃主降】第五章四诊1、四诊: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种方法2、四诊合参:是指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全面结合分析,为准确判断病证提供依据。3、神:广义是指高度概括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是指人的神志、意识、思维活动。包括:得 神、少神、失神、假神【类似回光返照】4、望色以望面部气色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