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重点诗词赏析之《饮酒(其五)》《渔家傲秋思》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162787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42.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重点诗词赏析之《饮酒(其五)》《渔家傲秋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考重点诗词赏析之《饮酒(其五)》《渔家傲秋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考重点诗词赏析之《饮酒(其五)》《渔家傲秋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重点诗词赏析之《饮酒(其五)》《渔家傲秋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重点诗词赏析之《饮酒(其五)》《渔家傲秋思》(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中考重点诗词赏析之饮酒(其五)班级和学号姓名 . 【作者简介】陶渊明 (365427),东晋大诗人。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因不满官场的黑暗,政治上的腐 败,41 岁弃官归田!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风光,为诗 歌开辟一全新境界。 【创作背景】 饮酒是一组五言诗,共二十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后, 本诗是第五首,选自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版) 。 据序文(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可见主要 是这一时期醉后所作,因此总题为饮酒。其意不在酒, 是寄酒为迹,借以抒怀。 【参考译文】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 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

2、自静偏。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 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 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想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诗词赏析】 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善天下,大济 苍生的壮志。但由于东晋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 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 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饮酒组诗共二十首,这是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 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读者喜爱 它,不仅仅因为它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 还由于它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

3、对“ 心为行役 ” 的 “ 物化 ” 。 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是“ 心远地自 偏” ,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 世,醉心田园的情志,这其中既有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一面,同时也流露出回避矛盾,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 结庐 ” ,建造房屋;“ 人境 ” ,人们聚集的地方;“ 车马喧 ” ,车马 的喧闹,意味着上层人士间的交往,用以指代人世间的各种纷繁杂尘。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 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 问君何能尔 ” 。你如何能够做到 这样呢?然后自问自答“ 心远

4、地自偏 ” 。意思是说精神和现实拉开 了距离,超脱世俗的功名利禄,不管住在什么地方都是偏僻和宁 静的。宁静在心,心不动,外边的世界就不会动。表达了作者超 脱自在的生活态度。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它告诉读者,诗人的心灵超然净化,使车马喧闹的环境也因 之幽静僻远了,诗句涵蕴着深刻的哲理。“ 车马喧 ” 不仅是实在的 事物,同时也是象征。它代表了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 僚社会。这四句借眼前之物,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其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第一句看似平淡,第二句 就突然转折,造成悬念,类似“ 拗救 ” 。第三句借势发问,第四句 给出答案,四句浑然一体,以致于以造语奇

5、险著称的王安石都称 赞说: “ 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 诗人所见乃 “ 菊” ,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为诗人内心 情致的物象;诗人所为乃是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 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 悠然 ” 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 见” :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 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还有一种版本将“ 见 ” 字写作 “ 望 ” 字,苏东坡认为如果是“ 望” 字,这诗就变得兴味 索然, 因为 “ 望” 属于有意识地注视,缺乏 “ 悠然 ” 的情味。 而 “ 悠然 见南山 ” 就

6、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 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写出了诗人“ 悠然 ” 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 观心境。这四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而进入物我 两忘的情态;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图境,把主体的情感化为客观 的景物。难怪明人谢榛有云:“ 一切景语皆情语” 。 此中有真意 , 欲辨已忘言:这二句是对全诗的总结。“ 此 中”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 真意 ” ,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 之趣,这是全篇之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逻辑的 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7、。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 “ 忘言 ” 的“ 真意 ” ,这无非是在告诉读者:你们看,这 归隐的生活多么美好啊!又何必要去为官,去为“ 五斗米 ” 折腰。 这二句既可以看出老庄哲学的痕迹,也可以让人感悟到后世禅宗 大彻大悟的意味。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提示了全诗形象所要表 达的深层意义,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 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此诗最大的特 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如:“ 结庐在人境 ” 是写景,“ 而无车马喧 ” 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是抒情,说明了“ 心远地 自偏 ” 的道理。尤其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8、” 两句,既是写 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 评为 “ 静穆 ” ,“ 淡远 ” ,为后世所称道。 “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 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 融于景中。 诗的最后两句 “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 是直接抒情, 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 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名句赏析】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随堂练习】1、 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的心境。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中的 “ 见” 字

9、用得非常精妙,换成“ 望 ” 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 么? 参考答案:“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 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 合一的境界。3、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1 分) ,。 4、有人说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 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 看法。(2 分) 参考答案: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 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 悦的心情。(言之成理即可) 5、请从炼字角度说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妙在何处。(2 分)参考答案 示

10、例一: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 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 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6、“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的 “ 真意 ” 指的是什么?(2 分) 参考答案: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7、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而无车马喧 ” 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 的困扰。B“ 心远地自偏 ” 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 的尘世。C“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 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 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D“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 往

11、而又迷惘的情形。8、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饮酒 (其五 )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 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B “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 句与杜甫 (望岳 )中“ 荡胸生层云, 决眦人归鸟 ” 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C“ 此中有真意 ” 与归园田居 (其三 )中 “ 衣沾不足惜,但使 愿无违 ” 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 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 了一种高洁的情致。2 中考重点诗词赏析之渔家傲秋思班级和学号姓名 . 【作者简介】范仲淹 (9

12、891052) ,字希文, 汉族, 苏州吴县 (今属江苏) 人 。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 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 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写作背景】宋仁宗康定元年 (1040 年) , 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边防军事的副长官) ,兼管延州(今陕西延安),地处边塞,荒漠孤寂,与羌人为邻。他率领将士

13、戍守边城四年之久。本词即写于这 样的背景之下。【 参考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边地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征人不 能入寐,将军和战士们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诗词赏析】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 , “塞下” 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 “风景异” ,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 地大不相同

14、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 “衡阳雁去无留意” 。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 毫无留恋之意, 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 满目荒凉。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 。 起谓“边声” ,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

15、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 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 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 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 , 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 ,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

16、“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 “羌管悠悠霜满地” ,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 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人不寐” ,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 ,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 含着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 婉曲地传达出来。 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随堂练习】1 这首词中描写边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