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发展史考试重点参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155115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6.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文献发展史考试重点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医文献发展史考试重点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医文献发展史考试重点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医文献发展史考试重点参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医文献发展史考试重点参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文献发展史考试重点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文献发展史考试重点参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文献发展史重点1. 上古医疗技术的传播方式是(言传口授)或者(口耳相传)。周秦医学文献2. 安徽阜阳汉墓出土简书万物,该书为汉以前之早期本草类著作。3. 长沙马王堆汉墓古医书,计有足臂十一脉灸经 、 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 脉法、 阴阳脉死候 、 五十二病方 、却谷食气 、 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导引图、 养生方、 杂疗方、 胎产方、 十问、 合阴阳、 杂禁方、天下至道谈等。4. 他十一脉灸经乙本) ,全面论述人体十一条经脉循行走向及所主治的疾病。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 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可能为灵枢经脉的祖本。5. 帛书 五十二病方现存一万余字,全书分52 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现存

2、医方总数283 个,用药达247 种,估计原方总数应在300 以上。内科病的治疗在全书中所占比重不大,外科病所占比重为最大,最为突出。该书在论述疽病的治疗时,已初步运用辨证论治原则,其处方讲究加减化裁,注意对证用药。在论述痔疮的治疗时,除了运用各种药物疗法外,还记载了精彩的手术疗法。其他所载治法多种多样,除了以内服汤药为主之外,还有大量的外治法,如敷贴法、烟熏或蒸气法、熨法、砭法、灸法、按摩疗法、角法(火罐疗法)等。治疗手段的多样化,也是当时医疗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6. 迄今发现 最早 的气功导引专著却谷食气 。篇幅较长,原文有近500 字,现今可辨认者仅270 余字。从现存的残文来看,它主要

3、记载的导引行气的方法和四时食气的宜忌。该篇认为,要根据月朔望晦和时辰早晚及不同的年龄特征来讲究呼吸吐纳,尽量吐故纳新,做好深呼吸。还提出要顺从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行气。却谷食气不仅对研究我国气功导引的源流和发展历史,还是对指导今人进行锻炼,均有相当的参考价值。7. 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导引图。描绘了 44 个不同年龄的人在做各种导引动作。这 44 人的动作姿态大致分为三类:一为呼吸运动,一为活动四肢及躯干的运动,一为持械运动。图中还标明了通过导引可以治疗的某些疾病名称。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8. 既知最早的妇产科专书胎产书 。本书主要记载了养胎、埋胞、转胞、求子及产后处理等内容,包括男女

4、交合孕子的时机,十月孕期胎儿逐月发育的状况;妊娠期饮食起居的宜忌及其对胎儿的影响;产后胞衣的处理和埋藏方法;胎儿生别的选择,认为通过饮食调理和食物选择,可以直接决定胎儿的性别(这是限于当时科学水平所提出的一种看法) ;求得子嗣的方法,主张夫妻双方同服某种药物来治疗不孕症;还有产后如何搞好母婴荣健等等,其中不乏精辟的见解。9. 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古医籍脉书、 引书10,周秦医学文献特征:a,就医学文献的范围而论,从基础理论到临学文献的应用,以及养生、术数、房中、医疗制度、医林人物等各个方面,都曾有过不同形式的文献问世,为后来医学文献的全面展开,开创了道路。b,就文献形成的时期而言,在周代前期及中

5、期,医学文献为数不多,史记亦少,至春秋以后,特别是从战国至秦这一时期,有大量的古籍著录和出土文物考证,为汉代医学文献的整理研究和医学著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c,就学术水平而论,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认识上的深化,二是学术上的理论化。d,就学术流派而论,充分体现了百家争鸣、多学派并存的特点。e,就学术的发展情势而言,亦显示继承与发展的问题。f ,就古医籍的形式而言,反映了从单篇别行到多篇并行的发展趋势。两汉三国医学文献10. 针灸甲乙经作者晋初皇普谧。11. 汉书艺文志方剂将医方部分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医经类,黄帝内经在8 卷、 外经 37 卷,扁鹊内经 9 卷、 外经 12

6、 卷, 白事内经 38 卷、 外经 36 卷、 旁篇 25 卷。经方类,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30 卷, 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40 卷, 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40 卷、 风寒热十六病方26 卷、 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 23 卷、 五脏伤中十一病方31 卷、 客疾五脏狂癫病方17 卷、 金创瘈疭方30 卷、 夫人婴儿方19 卷、 汤液经法 32 卷、 神农黄帝禁食7卷。上经方11 家, 274 卷。12. 道家经典 太平经 一书残缺较多,也是今存有有关道教医学 文献的最早著录者。就内容而论,诸如阴阳、五行、天文、历算、驱灾驱邪、守一养神、祝由复文等无不论及。道教参同契汉代魏伯阳撰,其内养与炉火之术,对两晋

7、及南北朝期间影响尤大,故后起之作,多不枚举。“ 三篇之作,总叙大易、内养、炉火三道”。以上二书,作为道教早期古籍 ,具有一定代表,其中有关医学之内容,已具有道教的某些特色。作为医学基础理论,在太平经中,已突出对精、气、神的论述,为后来黄庭经的问世,奠定了基础。而参同契之内养与炉火之术,则是继承先秦以来,养生法与黄白术(即丹术)的成就,加以发展而成。另外,道教用以驱邪治病之复文,后来竟发展为有些教派的主要法宝,对医学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实则为医学领域之异端而矣。13. 存世医籍介绍。 黄帝内经素问倾向于形成于西汉时期,由当时的医家,根据或利用存世之汉以前的医学文献,通过编辑加工,综合整理,使诸

8、多散在文献合二为一,九卷;灵柩经,九卷。黄帝内经 一书的问世,是对中医基础理论方面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腧穴、针道、诊法、治则等全面而系统的概括与总结,实则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奠基之作,为后来中医学术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故后世奉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 ,详记上、中、下三品365 药之功效、主治、生长环境等有关内容,提出如君臣佐使、阴阳配合、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之七情,四气五味等药性理论。在药剂方面,有丸、散、水煮、酒渍、膏煎等。在服药时间方面,则根据病情,有先服食、后服食、空复旦复、饱满夜服等不同的服用方法。本草经一书,是对汉及汉以前药物治疗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9、,象征着本草学已开始形成,故后世奉之为本草的经典著作。该书对后世影响极大,它不仅是本草的奠基之作,而且其功效主治,直至今日,仍具有应用余研究价值;难经,秦越人撰; 伤寒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伤寒”部分; 金匮要略方论 ;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一为内经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故书中对各种疾病的论述,亦可谓有论、有说、有理、有法、有方,体现了理、法、方、药的治疗学理论体系。在辨证方面,对病与病、证与证、病与证之间的关系,充分显示了辩证的思想,体现了六经辩证,脏腑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辩证等具体方法。在治疗方面,充分反映了“法”在治疗中的意义与作用,使治疗方法由朴素的感性的方法过渡到理性

10、指导的阶段。对方剂学的发展,已达到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阶段。方剂从简单的不稳定的经验方过渡到有方名、有主治、相对稳定的药味(某些方剂并有加减)、有剂量、有治法、有服法、有禁忌等。使方剂这一药物治疗的重要形式,达到了系统的理论化水平。14. 流沙坠简 , 流沙坠简之兽医方,是兽医方书源流的考证,具有重要文献价值。为汉代已有兽医医方书,提供了食物证据。15. 武威汉代医简该书所载各科医方30 余首,包括杂病、金创、妇人、目病、针刺及膏药、选用药物达100 多种。个别方已具有有名方之义,如“白水侯方” ,说明医方开始由无名方向有名方 之过渡, 也说明, 医方已有纯经验的基础,向理论化、成熟化发展的趋势

11、。16. 人体经脉漆雕模型不仅记载经脉分布和走向的早期文献内容,与马王堆及张家山出土之经脉文献,同为研究早期经脉学说的可靠依据。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载体,或者说模型图像,是迄今为止文物发现之最早者,也就是说,至晚在西汉时期已有之,其学术价值尤为可贵。17. 汉代大规模整理汉书艺文志18. 两汉三国时期医学文献的特点:a, 理论基础的建立与学术体系的形成;b,一批经典性著作的问世;c, 辩证施治的奠基之作; d,方剂的完善与成熟,医方的运用,由来已久;e,一批专科、专病及综合性著作的形成;f ,针灸学术的成熟及文献的形成;g, 本草学的创立;h,传世医学文献的整理与著录;i ,对“房中”与“神仙”

12、学术的重视;j ,气象医学的滥觞;k,重视胎教; l ,道教医学的初创。两晋南北朝医学文献19.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 。20. 寒食散与解散类文献。寒食散类药物及医方,亦属金丹之类,始于秦汉,盛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对医学影响很大,文献亦多,且由于服食者,失于节度,或不得法而中毒身残或死亡者,亦多有之,故又有解散之类(即解救金丹中毒之类)文献问世,此亦反映该时期方士、道教对医学文献方面的影响。21. 黄帝针灸甲乙经 ,本书由晋初皇普谧撰,共12 卷, 128 篇,由素问 九卷明堂三书为本。主要贡献 有以下几点:弘扬内经学术。合三书内容,打破原篇序,使事类相从,易于寻览。保留明堂基本内容。形成了针灸学

13、术的经典性专著。22. 脉经 晋初王叔和撰。共10 卷。该书述二十四脉之体象、辨三关阴阳、奇经八脉病、三部九候、脏腑病候及察声色等,内容颇详,特别是收载仲景遗论,尤为详尽。该书问世后,迅速受到医家重视。对研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原委,有重要的文献价值。23. 肘后备急方 ,晋葛洪,又名肘后救卒方,全书 3 卷, 86 篇,后经梁陶弘景整理增补,合并原书为79 篇,增补 22 篇,计 101 篇,更名为肘后百一方。就本书现存的内容而论,主要由以下几个特点 :所取医方,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体现了葛、陶二公以慈悲为怀,体恤民情的风尚。书中医方有进一步挖掘验证的实用价值。治伤寒诸方,已突破辛温发汗

14、之法,有辛凉解肌之言。所具医方,有相当一部分属救急之用,与书名“救卒”之义亦合。陶氏自序中,含“发凡起例”13 条,说明书中有关问题。在古医籍中有如此详尽之“凡例”,属于首见。自3 卷主治之分类看,具有三因发病之含义,此与仲景三因学说义不尽同。从葛氏取名“百一”之义,及书中别具用符水治病法,体现了一定的释、道二家宗教色彩。总之,肘后备急方对研讨两晋南北朝时期之医方,尤其是单验方,文献价值较大。24. 刘涓子鬼遗方 ,龚庆宣撰。该书内容,主要是治金疮与痈疽两部分。治金疮与痈疽方,皆别有所处,当是晋代医方。此书为今存最早之外 科类专著,其医方不仅对研讨南北朝以前痈疽及金疮方有重大学术价值,而且有一

15、定应用价值。25. 中藏经,该书原题“汉华佗撰” 。首见于宋代。该书似为南北朝时,拾取华佗某些遗论,结合当时有关医论及医方编辑而成,应出于黄冠之手,而后人并有所增补。学术价值:对研讨华佗遗著及南北朝时医学文献,具有重要意义。独特的“三焦”之说,与今存素问灵枢说均不同。26. 道教医籍黄庭经 ,魏晋魏夫人。就道家而论,主要有以下特点 :吐纳行气的内养方法,是继承了秦汉以来养生导引之说而加以发挥和发展。恬淡无欲的精神,体现了老庄学派的哲学思想。存思、守一的思想,是道教养生修炼的一贯主张。神学观念,具有浓厚的宗教思想。27. 养性延命录 ,梁陶弘景撰,为道家养生修炼之书。28. 书目著录最早的御药方 ,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梁武帝所服杂药方一卷。此为宫廷御用药方之最早见于书目著录者。29. 书目著录最早的御膳方 , 太官食经 、 太官食法为御膳饮食之最早著录者。30. 隋书经籍志著录黄帝素问八卷,全元起注。是全元起本 ,为现知素问第一部解本,对以后素问注解诸书,颇有启迪。31. 首注神农本草经的书籍本草经集注 ,梁陶弘景集注。32. 33. 黄庭经 的问世, 意味着道教医学理论著作的形成。隋唐五代医学文献34. 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一书,为全面系统地论述病因、病机之佳作。该书在病因方面,除遵照传统之内、外等病因治病说外,在外因方面,特如伤寒、时行、温病,均突出强调了“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