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形成的基础理论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53075557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口形成的基础理论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伤口形成的基础理论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伤口形成的基础理论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伤口形成的基础理论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伤口形成的基础理论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伤口形成的基础理论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口形成的基础理论PPT课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伤口形成的基本理论,1,主要内容,一、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二、伤口的分类 三、伤口愈合过程及影响因素 四、伤口湿性愈合理论 五、伤口与营养 六、伤口感染,2,一、皮肤的结构与功能,3,皮肤的结构有哪些?,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还有皮肤附属器,包括以脂腺、汗腺、毛发和指(趾)甲组织。皮肤的厚度与年龄、部位有关、不包括皮下组织,厚为0.5mm4mm。皮肤的颜色与种族、年龄、性别以及外界环境等有密切关系。即使同一人体的皮肤,在不同部位颜色深浅也不同。,4,皮肤的生理功能,皮肤具有保护、感觉、调节体温、分泌排泄、吸收、代谢、免疫调节等生理功能。1)人体皮肤覆盖于身

2、体表面,构成保护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可抵御外界环境中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和致病微生物等有害因素的损伤,又能防止体内水分、营养物质和电解质的丧失,维持机体的稳定与健康。2)皮肤含有丰富的神经纤维网及多种神经末梢,是人体主要的感觉器官之一。3)皮肤在体温调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既可作为外界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又可作为调节体温的效应器。4)皮肤的皮脂腺会分泌皮脂至皮肤表面,它和水分共同形成薄膜覆盖在皮肤表面,对机体有重要保护功能。5)人体皮肤具有吸收外界物质的能力,称为经皮吸收、渗透或透入。6)皮肤具有多种物质代谢的功能。7)皮肤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具有防御功能、自稳功能和免疫监视功能,构成皮肤免

3、疫系统。,5,随着年龄改变皮肤结构发生的变化,1)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皮与真皮交界处的突起变平,基底膜变薄,由于强度降低,损伤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2)真皮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薄,前臂和腿部等部位变薄的程度可达20%。 3)皮下组织减少。 4)细胞生成减少。 5)毛细血管血流减缓,致使老年人皮肤损伤和愈合延缓的风险增大。,6,老年人皮肤特点,1)4060岁皮肤开始出现皱纹,开始皮肤老化。细胞生长和分裂缓慢,皮肤不再28天自我更新,而是4060天更新。 2)黑色素产生能力上升,对紫外线更加敏感,皮肤老化最明显的原因主要是皮肤经常暴露在紫外线下。 3)皮肝丧失了保湿能力,变薄、变干、导致皮肤缺乏张力和弹

4、性。皮肤屏障功能减退。 4)皮肤产生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越来越少,血管也缺乏弹性,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减少,皮下组织减少,增加损伤的风险。,7,二、伤口的分类,8,伤口分为哪几类,(1)按愈合时间的长短分类: 急性伤口:指自2个月内能自行愈合的伤口。常见的急性伤口有手术切口、皮肤擦伤、烧伤烫伤伤口、供皮区创面等。 慢性伤口:由于某些不利的影响因素(如感染、异物等)导致伤口愈合过程受阻,愈合过程部分或完全停止,使伤口愈合时间超过8周,这时的伤口就成了慢性伤口。即一个伤口在8周内还没有愈合的趋势出现,应称为慢性伤口。常见的慢性伤口有压疮、静脉性溃疡、糖尿病性溃疡及其他难愈合的创面。,急性伤口,急性伤口

5、,慢性伤口,慢性伤口,9,伤口分为哪几类,(二)、按伤口内组织颜色分类: 红色伤口:伤口内有健康的肉芽组织;常见于干净或正在愈合中的伤口。 黄色伤口:伤口内有腐肉、渗出液或感染,伤口暂无愈合倾向。 黑色伤口:伤口内有坏死组织,软或硬的结痂,伤口无愈合倾向。 混合伤口:伤口内有不同颜色的组织,常以百分比来描述各颜色组织所占的比例。,红色伤口,黄色伤口,黑色伤口,混合伤口,10,伤口分为哪几类,(三)、按损伤时间及细菌污染分类: 清洁伤口:用“类”表示,指无菌切口。 清洁-污染伤口:用“类”表示,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切口。如胆囊手术切口。 污染伤口:用“类”表示,指邻近感染区域组织直接暴露于感染

6、区的切口。如:阑尾穿孔后行阑尾切除术的手术切口、肠切除吻合术的手术切口。 感染伤口:微生物生长在伤口上伴有组织反应,组织反应依赖于机体对侵入的微生物的抵抗。如手术时发现有脓性液体及坏死组织溢出的伤口。,11,三、伤口愈合过程及影响因素,12,伤口愈合:指由于致伤因子的作用造成组织损伤后,局部组织通过再生增殖,对损伤和缺损的组织进行充填、连接或替代的一系列病理修复过程。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但有序进行的生物学过程。 伤口愈合可分为三个阶段:炎症期或渗出期(或称清创期)、纤维组织增生期、瘢痕形成修复期(简称修复期)。,13,第一阶段:炎症期或渗出期(或称清创期),此阶段的生理过程为:血清蛋白质和凝血因

7、子渗透伤口,纤维蛋白凝块稳定伤口,中性粒细胞清洁伤口,巨噬细胞引入伤口,吞噬伤口内的组织细胞碎片,消化、中和、吞噬损伤因子,以免对伤口造成进一步损伤。由于炎性反应、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盘生增加,可见大量的血浆渗出液由伤口渗出。,14,第二阶段:增生期,此期开始于创伤后的第1周内,持续23周。些期的特征为噬血管形成和肉芽形成并开始上皮化。新生血管是血管化噬肉芽组织生长的基础。肉芽组织的组成部分包括组织连接细胞、小血管和胶原。 新生血管和血管化: A:血管的新生和重建:些过程又称毛细血管重建过程,完成整个过程需要14天。 B:新生血管的作用:新生血管是保证伤口充分的血氧供应和营养的基础,没有血管的

8、新生和重建,就不可能有肉芽的生长,伤口也就不能愈合。 C:护理中的注意事项:临床护理中应保护新生的血管不受外加因素的损伤。 肉芽组织形成:新生肉芽填补开始于伤后第4天。,15,第三阶段:修复期,伤口修复开始于伤后23,可持续2年左右。伤口中的特殊细胞作用于肌弹性纤维使之收缩,从创缘内部拉紧伤口边缘使伤口缩小,肉芽组织所含血管和水分减少,逐渐变硬形成瘢痕,瘢痕持续修复、变软、变平和强度增加,上皮从创缘开始,通过有丝分裂和细胞移行形成新生上皮细胞覆盖伤口,标志着伤口愈合过程完成。 伤口收缩:此过程开始于伤后2周,无论伤口面积大小,持续以每天67mm的速度收缩变小。 上皮形成:上皮形成是伤口愈合过程

9、结束的标志。,16,伤口愈合可分为期愈合、 期愈合,17,特殊的伤口愈合有下面几种:,(1) 期延迟愈合:指伤口感染或含有异物,并需要仔细清洗、缝合、数天以后依然可以期愈合。经清创缝合的伤口均属期延迟愈合。 期延迟愈合伤口愈合时间略长瘢痕较期愈合的伤口小。 (2)痂下愈合: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的伤口修复愈合方式。主要指伤口表面由渗出液、血液及坏死脱落的物质干燥后形成一层黑褐色硬痂,在其下进行的期愈合方式。,18,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1)影响伤口愈合的全身性因素: 年龄:老年人伤口愈合较慢。因为组织的再生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退。 营养状况:营养状况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创面的愈合。如:蛋白质缺

10、乏,导致组织细胞再发不良或缓慢。 血液循环系统功能状态:心衰或动脉硬化的患者,周围组织血液循环较差,导致创面愈合延迟。 潜在性或伴发疾病:如:糖尿病、贫血、恶性肿瘤等。 肥胖:大量脂肪组织会使创面张力增高,阻碍创面局部血运,延迟愈合。 药物使用情况:如非甾体搞炎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细胞毒性药物等。 放射治疗:放疗对正常组织细胞也具有杀伤力,同时,放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影响创面愈合。 心理状态:压抑、紧张使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受损,间接地影响创面愈合。相反,积极的心太有利于创面愈合。 (2)影响伤口愈合的局部因素: 创面的湿度与温度局部伤口血液循环异物伤口感染,19,伤口愈合紊

11、乱有哪些类型,伤口不能按正常过程愈合就意味着出现了伤口愈合紊乱的情况。 皮下积液:在伤口区域空洞的空间内积聚血液、浆液和淋巴液等。 伤口血肿: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管开放,血液进入伤口区域。 增生性瘢痕:瘢痕组织过度生长,突出皮面,形状不规则,高低不平,潮红充血。 瘢痕疙瘩:纤维组织生长成瘢痕,病变突出皮面,向四周健全皮肤呈蟹足状浸润,奇痒难忍,具有遗传特点。,20,四、伤口湿性愈合理论,21,湿性愈合:指运用密封式敷料使创面处于密闭性或半密闭性环境下,敷料将渗液全部或部分保持在创面上,造成 个接近生理状态的湿性愈合环境,同时敷料可防止液体和细菌透过,促使伤口快速愈合。 湿性愈合环境的特点: 无痂

12、皮形成,避免表皮细胞经痂皮下迁移而延长愈合时间。 湿润和低氧环境能维持创缘到创面中央正常的梯度,刺激毛细血管的生成,促进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生长,促进角质细胞的增殖。 发挥了渗液的重要作用,保证伤口渗液不粘连创面,避免新生肉芽组织再次机械性损伤,减轻了换药时的疼痛,为创面的愈合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保留在创面中的渗液释放并激活多种酶和活化因子,促进坏死组织与纤维蛋白的溶解,刺激细胞增殖。 密闭状态下的微酸环境能直接抑制细菌麦芽,有利于白细胞繁殖及发挥功能,提高局部的免疫力。,22,湿性环境促进伤口愈合的主要机制: 调节创面氧张力、促进毛细血管的形成 有利于坏死组织和纤维蛋白的溶解 促进多种生长

13、因子的释放 不增加感染发生率 保护创面神经末梢,减轻疼痛 保持创面恒温,有利于组织生长、痂皮形成,避免新生肉芽组织的再次机械性损伤。,23,五、伤口与营养,24,营养支持的重要性,营养是生物生长、生存的基础,是患者抵御外来侵害、维护生理功能、修复组织、恢复健康的底物。临床营养支持的目的是维护细胞正常代谢、支持组织器官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参与机体生理功能、支持组织器官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参与机体生理功能、修复组织器官结构,从而促进患者康复。临床营养支持涉及机体的代谢、疾病所致的代谢紊乱,同时也涉及内分泌、内环境紊乱和免疫功能等,具有免疫调控、减轻氧化应激、维护胃肠道功能与结构、减轻炎症反

14、应、改善患者的生存率等作用。,25,营养与伤口有何关系,据统计,住院患者有40%50%存在营养不良。对于存在伤口或创伤的患者来说,一方面伤口导致蛋白丢失增多,并且容易合并感染,营养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伤口疼痛影响食欲加重营养不良,所以营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创面愈合。 例如:缺乏蛋白质,常导致组织细胞再生不良或缓慢,肉芽组织形成受阻缺乏微量元素,会降低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和速度,延缓伤口愈合。,26,伤口的愈合各种营养因子的关系,营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伤口的愈合,各种不同种类的营养因子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1)能量:创伤后机体能量消耗总体是增多的。如:体温高于37度时,体温每增高1度

15、,能量需增加12%,大烧伤创面者增加50%150%,所以,存在伤口或创伤时,患者总能量需求增加,要及时补充。 (2)蛋白质:蛋白质缺乏,会导致伤口不易愈合,而且,蛋白质缺乏会增加感染的概率,所以存在伤口或创伤时,需要补充足够的蛋白,以加快伤口愈合。 (3)糖类:是白细胞的能量来源,能够增强抗炎作用,促进伤口愈合。 (4)脂肪:是能量的主要来源,所以在创伤后需要适量补充。 (5)维生素:维生素A在伤口愈合炎症期对伤口愈合能起到积极作用,但补充过量会增加炎症反应的严重性,所以创伤后应适量补充;维生素缺乏时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有出血倾向且伤口局部抗菌能力下降。 (6)微量元素:补充锌可减缓炎症反应,增

16、加食欲,改善营养状况。,27,六、伤口感染,28,伤口感染:指无菌伤口和轻度沾染伤口发生感染,感染率一般为3%4%。在临床上,广义的伤口包括重度沾染伤口和感染伤口在内的所有伤口发生感染,感染率一般为10%20% 引起伤口感染的微生物:引起伤口感染的病原体可以是病毒、真菌和细菌,其中以细菌感染最为多见,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29,伤口内细菌侵袭的过程,伤口内细菌侵袭的过程可分为污染、定植、严重定植和感染四个阶段。 (1)污染:伤口仅存在极少量的细菌,没有复制,未引起伤口的延迟愈合。 (2)定植:可复制细菌存在于伤口中,但未产生细胞性损害,未引起伤口的延迟愈合。细菌数量明显,但菌群平衡。 (3)严重定植:指细菌数量增加,引起机体局部的免疫反应,但没有全身反应。可能有感染体征。 (4)感染:是指疑团细菌大量复制,引起宿主反应,引起机体全身和局部的免疫反应。引起伤口延迟愈合。可出现各种临床症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