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

上传人:纯*** 文档编号:53068115 上传时间:2018-08-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第一中学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第一中学 20172017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第 I I 卷(选择题,共卷(选择题,共 6060 分)分)1、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耕牛的极度缺少 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冶铁技术的落后 D小农经济的局限2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锋双冀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

2、型犁铧等。而且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A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C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革新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3 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对于农、工、商、虞(从事山林水泽行业的人) ,政府应“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材料表明司马迁( )A认为政府应平等对待农工商虞 B主张运用法律手段来限制商业行为C主张国家应该对经济适度干预 D肯定了追求财富是人类的自然本性4史记记载: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某城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这一现

3、象应该出现在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5明人宋应星说:“(缙绅)稍有羡金,必牢藏,为终身与子孙之计。其在今日有钱闲著者,惟恐子息不生,耽耽访问故宦之家,子孙产存而金尽者,与行商坐贾有能而可信者,终朝俵放,以冀子钱” 。从中可以看出( )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缙绅借款无资格限制C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 D商业资本渐趋于活跃6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 )A导致宋代民间贸易严重退化 B说明政府贸易政策因事制宜C缓和了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D促进了宋与边疆的贸易往来7下图是根据付筑夫

4、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而成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根据此图分析,2影响古代经济宏观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形势的稳定情况 B商品经济的发展态势C耕作工具的根本变革 D土地兼并的剧烈程度8 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次数37549387451351055344频率0.85 次年1.7 次年2.7 次年5.31 次年18.5 次年19.9 次年A. 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C. 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D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9有学者研究了北宋到清朝的国家财政收入情况,以每朝最高财政收入计算统计如下表朝代最

5、高财政收入北宋100000000 两白银南宋80000000 两白银明代5000000 两白银清代3000000 两白银对表中数据解读最合理的是A明清时期由于长期战乱导致国家经济严重衰退B明清时采取了有别于两宋的国家财政税收政策C明清时期强化的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D两宋时期中国的封建经济已经逐渐发展到顶峰10一篇题为消失的城市的文章里,考察古代中国曾经存在,但至清代已经消失的那些城市。3此文所谓“消失的城市”应主要分布在哪个地区( )A.浙江省 B.陕西省 C.湖北省 D.广东省11 “徽商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群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

6、初,徽商渐趋衰落” 。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 ) A旧式商贾与权贵的钱权结合 B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C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 D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12马克思:“各参战国得到的好处其中也有俄国和美国的份纯属商业性质,而且正如我们前次所指出;这些好处大部份都是虚幻的。在目前情况下,对华贸易除鸦片和若干数量的东印度棉花外,只能仍以中国商品即茶叶和丝的出口为主,而这种出口贸易取决于外国的需求而不是取决于中国政府提供方便的多少。 ”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描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后的情形 B说明中国在茶、丝为主的外贸中处于出超地位C马克思认为当时列强的对华

7、贸易形势并不乐观 D马克思认为列强发动的对华战争纯属商业性质13据某研究成果显示:19181936 年,中国经济不但没有衰退,反而呈明显增长趋势。因此,从总体上看 19141936 年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由此推断( )A民族工业“短暂春天”说法值得商榷 B一战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消极影响C民族资本主义一度成为经济发展主流 D以往学者对近代经济研究不符史实14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八月二十日的正言报有报道:“财政经济紧急处分:总统昨以命令公布,实行金本位限期收兑法币及流通券。制定四项办法(金圆券发行办法等)同时颁布施行。 ”该报所报道的事件,最终结果是A有利于抵制经济危机 B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

8、C恶化了国家经济形势 D提升了国家经济实力15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对该现象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 A加剧了法时间 15411550 15511560 15611570 15711580 15811590 15911600 含银量 50% 39% 11% 17% 18% 5% 4国大革命的爆发 B实现了贸易中心地理转移C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D实现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16下表记录了英国人弗朗西斯德雷克的活动。推动其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时间事件1566 年跟随其表兄霍金斯从非洲贩卖黑人到南美。偶尔袭击葡萄牙商船1572 年怀揣女王发的“私掠许可证” ,在南美和大西洋抢劫西班

9、牙运输队1588 年协助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舰队,成为当时英国出身寒微青年的偶像A. 新生产方式的开放性 B. 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C. 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 D. 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17有学者指出:“1213 世纪,英格兰领主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主动采纳货币地租。15 世纪以后的领主采纳货币地租则主要是为了规避价格风波的风险。 ”这表明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的主要原因是( )A圈地运动破坏了农村经济 B手工工场需要大量货币C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 D商品经济在农村的渗透18英国教士马尔萨斯认为:“大不列颠人口翻一番的时间极有可能不超过 25 年。甚至在存在着大城镇和工厂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快于食物

10、供给是一种自然趋势。因此,除非夫妇通过晚婚和节育进行控制,否则人口将超过维持它所需要的资源。 ”这一论断产生的背景是A.新航路开辟,物种交换导致人口激增 B.殖民扩张,贩卖黑奴带来大量的移民C.工业化革命,经济增长激化社会问题 D.经济危机,失业者过多导致就业困难19下表反映了英国部分年份经济主要部门的收入变化(单位:万英镑) ,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A工业革命完成,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B地主阶级消亡,王权开始受到削弱C资产阶级壮大,责任制内阁出现 D社会结构变动,议会改革势在必行20 怎样做大国指出:“以粗略的线条勾勒现代金融市场,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

11、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 ,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 ,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 。 ”这一发展轨迹( )5A. 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 B. 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C. 工业革命起了决定性作用 D. 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21一个英国人曾记载:“远在 1844 年,我曾把这种土布的各种质地的样品,标明每一种的价格送回英国。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 ”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土布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B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英国低C机器生产优于传统手工生产 D英国借鉴了中国的纺织技术22、19 世纪后半叶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纸币,这些外钞以中国

12、银本位作为计值单位,因携带比银两铜钱方便,被国人接受,在东南沿海省份广泛流通。80 年代,仅(英资)汇丰银行在厦门一地发行的钞票就有六七十万。这一现象( )A有助于近代中国通货市场的规范 B使英国垄断了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C体现经济发展对币制改革的需求 D一定程度减轻了清政府的外债压力23、以下为 18931930 年出口原料按经济类别分类比重(百分比),从表中可以看出( ) 原料 年份 农产品 矿产品(手工) 矿产品(机采) 1893 156 284 01 1903 268 02 02 1920 364 09 28 1930 451 12 34 A传统工矿业不断萎缩 B近代工矿业基础薄弱C中国

13、农产品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不断上升 D世界经济危机已经严重影响中国原料出口24、18 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这说明( )A基督教文化是西方工业文明产生的思想根源 B中华文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被迫中断C西方工业文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业文明不能并存发展25、中国近代企业资本表 官办或官商合办企业 商办企业 外国企业 阶段 资本 (千元) 所占% 资本 (千元) 所占%

14、资本 (千元) 所占% 学校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618721894 年 16196 231 4697 96 28000 673 18951913 年 28469 130 90801 410 103153 460 上表呈现的变化表明( )A “实业救国”努力实践 B清末新政成效显著C列强内争侵华减弱 D中外企业逐步协调26、1913 年张謇说:“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谓我国铁业发达之日,即日本人降伏于我国旗之下之日” 。材料反映出( )A一战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实业救国成为民国时期的思想潮流C抵抗日本侵略成为实业家门的共识 D民族资本主义的工业体系日益完备27民国河北元氏县志记载“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