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二战( 三)进程与胜利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53060366 上传时间:2018-08-27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9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二战( 三)进程与胜利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第六章 二战( 三)进程与胜利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第六章 二战( 三)进程与胜利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第六章 二战( 三)进程与胜利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第六章 二战( 三)进程与胜利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 二战( 三)进程与胜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二战( 三)进程与胜利(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30年代的国际关系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争进程 (二)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苏德战争爆发及苏军初期严重失利的原因 1941年夏秋红军的保卫战与莫斯科战役 日本南进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德、意、日的殖民统治和欧亚人民的反抗斗争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三) 战争的战略转折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从斯大林格勒会战到库尔斯克会战 北非战场的胜利和意大利退出战争 中途岛海战和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德黑兰会议与开罗宣言 战略反攻与第二战场开辟 雅尔塔会议与德国投降 波茨坦会议与日本无条件投降,(二)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 1、苏德战争初期苏军

2、失利及其原因 苏德双方的战前部署与态势 德国:1946年6月,军队460万,其中包括陆、海、空军,加上仆从国的90万军队,总兵力为550万。大炮47260门,坦克3712辆,飞机4950架。其中用于对苏战争的兵力为146个师,300万人,7184门大炮,3580辆坦克,1830架飞机。苏联:1941年6月,全国总兵力为500万人,29个机械化军,装备说法不一。用于对德作战的部队为170个师,290万人。1540架飞机,其中包括大量旧式飞机,34695门大炮,1800辆坦克。总的来看,双方的总兵力几乎相同,但在装备上,德军优于苏军。战略部署上,德军采用“闪电战术”,要在1-2个月内击溃苏军。为实

3、现这一侵略目标,德军司令部准备派重兵从3个方向同时发动进攻。北方集团军群:由李特尔冯莱布指挥,沿波罗的海向列宁格勒方向突进,芬兰军队从北面协助进攻。中央方面军:在波兰东部,也叫中央集团军群,由鲍克指挥,沿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向莫斯科方向进攻。这一路是进攻的主力军。南方集团军群:由冯伦斯德指挥,从波兰和罗马尼亚出发,沿基辅哈尔科夫一线,向高加索油田方向进攻。苏联的战略防御措施,主要是利用空间,争取时间。苏联一直处在和平建设年代,这就需要动员全国人民,需要把一切工作转入战争轨道,需要抢救一切可以抢救的设备和工厂,把它们迅速迁移到东部投入生产。战争初期的几个月内,苏联搬迁了1300多个大型器械工厂。没有

4、厂房,他们就在露天安装,保证生产。,初期战况1941年6月22日(星期日)清晨,德国法西斯悍然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按照早已制定好的入侵苏联的代号为“巴巴罗萨”计划,不宣而战,突然袭击苏联。和德国一起进攻苏联的还有它的仆从国罗马尼亚和芬兰。意大利、斯洛伐克、匈牙利也相继对苏宣战。维希政府宣布与苏联断绝外交关系,佛朗哥也派遣西班牙“蓝色师团”到苏德战场参战。战争开始的第一天,德国以170个师的兵力,沿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一线,按预定的3路进攻苏联。战线长达1800多公里。进攻已过了1个半小时后,德国才对苏宣战。6月22日这一天,苏联66个飞机场共损失1200架飞机,制空权完全操在德军手中。苏联

5、统帅部曾在几个主要方向采取了攻势,但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7月9日,德军仅仅经过18天的战斗,便占领了拉托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广大地区,深入苏联腹地500-600公里。德军占领的大片土地,都是苏联物产丰富的农业区和重工业区。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客观因素:德国集中了中、西欧全部的经济和军事资源,而且采取了突然袭击的方式,使德军掌握了战争初期的主动权;军事力量对比悬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虽然双方总兵力相当,但投入战争的兵力德国多于苏联;装备上,德军优于苏军特别是机械化部队。苏联好多大炮不是机械化,而是靠马拉。飞机,苏联也不少,但70-80%是旧式飞机,而且多部署到第一线,好多飞机来不

6、及起飞就被消灭在地面上;军队的素质上,德军比苏军好。德军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有进攻欧洲其它国家的实战经验,而且训练有素。苏军则没有,军事经验还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时期,军队长期处于和平时期,训练不够。,战争初期苏联严重失利的主观原因 政治失误 16371938年,苏联大清洗波及军队,对军队建设和战备工作度造成了灾难性破坏,后果极为严重。主要表现在:大清洗削弱了军队的骨干力量 遭到迫害的军队干部约占其总数的五分之一。在19371938年清洗结束时,只有不到一半的高级军官幸存下来,受到迫害致死的部队干部人数,比二战期间死于战争的军政指挥员还要多。1939年以后,军队中的清洗有所减缓

7、,但直至苏德战争爆发,清洗也没有停止过。大规模的清洗使指挥员们惊恐不安,怕负责任,留有后手。致使许多军官毫无创造精神,消极被动、萎靡不振,这不仅表现在战前,而且尤其表现在战争头几个月指挥干部的指挥水平和工作上。大清洗的同时,干部调动也十分频繁。至1938年,近70的指挥员被调动过。干部流动至战争开始也未能消除,新兵团不断组建。在指挥员奇缺的情况下,致使一些指挥员连提数级,一些营长晋升为师长,甚至军长,而一些排长则一跃而为团长。仅1941年3月7一8日两天内,就新任命了4个集团军司令、42个军长、1l7个师长。就是这样,到战争前夕,苏军的指挥干部也没能完全配齐,陆军指挥干部缺位16;苏联西部边境

8、军区,陆军指挥干部的缺额更多,占17-25,空军飞行技术人员缺323,海军指挥员缺编224,而且全军有75的指挥员任职不过12个月。如此短的时间,要做到熟悉各自的职责,实际上不可能。对红军骨干的大规模清洗,致使军队干部素质急剧下降:1939年初,苏军已经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团长,甚至连军校正式毕业的军官都已为数不多,1940年初,70以上的师长,70左右的团长和60的兵团部队政治委员和政治部主任任职只有一年左右,受过高等军事教育的军政干部比1936年下降了50以上。指挥员素质的下降,大大削弱了苏军的战斗力。,1938年11月29日,国防人民委员长KE伏罗希洛夫在国防人民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会议上宣布

9、: “19371938年的红军清洗中,我们清洗了4万多人”。1937年5月至1938年9月,海军中有3000多人遭镇压,被清洗的干部数量占整个指挥员数量的11。清洗中高级指挥员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所有的军区司令,90的军区副司令,诸兵种司令和勤务主任、80的军,师级指挥员,91的团长,副团长均被撤换。据统计,在1937年至1938年的两年内,苏军5个元帅中有3个被杀,5个一级集团军司令员中3个被杀,10个二级集团军司令员全部被杀,57个军长中50个被杀,186个师长中154个被杀,16个一级和二级集团军政治委员员全部被杀,28个军政委中25个被杀,64个师政委巾58个被杀。456个上校中401

10、个被杀。,大清洗阻碍了军事理论的发展 一是军事战略被划为理论研究的禁区,除了个别最高层领导人外,其他人不得随意涉足,结果大大缩小了军事科学研究的范围,二是处决了相当一部分具有不同”学术观点的军事战略家,如斯维茨,拉营钦斯基、图哈切夫斯基等,他们的一些很有见地的军事战略著作被列为“禁书”,甚至被销毁,有的只剩下了孤本。这样,在苏军中实际上禁锢了学术研究,取消了学术争鸣,导致创造性的理论研究活动被教条式地重复最高领导人的最高指示所代替,军事学术园地几乎陷于荒芜,给苏军建设和战备工作带来了消极后果。例如,苏芬战争已暴霹出苏军在组轵编制、体制和技术装备方面,在指挥员、司令部,部队和分队的素质等诸多方面

11、,均存在着重大缺陷。军队从根本上实现现代代的必要性,已是显而易见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在军队建设中轻视科学思想,斯大林和伏罗希罗夫等少数高层领导人力图个人决定一切,致使缺乏严肃的、科学的研究论证,产生了一些仓促的、没有根据的、错误的决定,给苏军建设带来了严重影响。在1940年开始的武装力量改组过程中,就犯有严重失误:新组建的兵团和部队过多,而且每个新建兵团中要求编配的主要技术兵器的数量过多,严重脱离苏联当时的国情和军情的实际。以坦克兵为例,当时计有61个坦克师和31个摩托化师,按编制每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分别编有375辆坦克和275辆坦克。要装备数量如此巨大的新编部队不仅坦克不够,而且飞机和大炮也不

12、足,至战争开始时,也没有完成新组建100个航空团的任务,事实上,所有机械化军,空降军和最高统帅都预备队的反坦克炮兵旅的组建工作均末完成,所有的筑垒地域,均未能构筑完毕。,“大清洗造成了苏军编制体制上的某些倒退 对于坦克兵和骑兵的发展问题,在30年代苏联军界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以图哈切夫斯基和叶戈罗夫等为代表的所谓“现代派”,他们根据世界各国军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竭力主张发展装甲坦克兵,建立便于实施纵深作战的机械化大兵团,加强新军兵种的建设。由于他们的努力,苏联的军队建设曾出现了好的发展势头。空军、陆军中装甲兵、炮兵,工程兵和通信兵等技术兵种的比重均有上升。1932年苏联先于世界各

13、国建立机械化军,至1936年共建成4个。1933年建立了战略航空兵一重轰炸航空兵军,1936-1937年间,又建立了3个重轰炸航空兵集团军,以遂行独立的战役战略任务。苏联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空降兵的国家,至1936年共建立了6个空降旅。在不少方面,苏联军队建设走在世界诸国前列。以布琼尼等为代表的所谓“保守派”,坚持认为骑兵在未来战争中仍“具有广泛的作战空间”,断言骑兵和机械化兵具有同等的作用,红色骑兵仍然是所向无敌的歼灭性武装力量。随着19371938年“大清洗”的到来,保守观点很快占据主导地位在最高领导人首肯下,以苏联理论界对西班牙战争中大型机械化兵团使用的错误评价为依据,对骑兵和坦克兵在组织

14、结构上进行大调整。骑兵数量迅速扩大,1939年1934增长了52。坦克部队相应缩减,空军在全军比重大幅度下降,至1940年5月,仅占58,同时,陆军则回升至842,陆军中,步兵比重回升至56,技术兵种的比重明显下降。苏军事领导机关拒不接受组建空军集团的建议,造成航空兵战斗使用上的分散性,而这与集中使用高度机动的远程作战兵器这一发展大趋势是相矛盾的。鉴于业已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型机械化步兵团显示出的巨大威力,以及日苏冲突和苏芬战争中的教训,苏联于1940年6月决定恢复坦克军,计划年内组建9个机械化军,次年再组建20个坦克军。但是“大清洗”的后遗症在短期内是很难治愈的。苏德战争爆发时,苏军的整

15、个改装换编工作远未完成。,“大清洗破坏了军队教育训练和军事科研工作 在清洗时期,几乎所有的苏联军事院校都遭到破坏。伏龙芝军事学院等8所学院的院长和系的领导被处决,有几百名教授和教员被镇压,教科书也因而遭到厄运。20年来历尽艰辛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濒于瘫痪。清洗过后,在战争危险加剧的情况下,苏联才又匆匆忙忙建立起几十所学校,并增加了原有学校的学员数量。但是,要在短期内培养出大量训练有素的军官为时已晚。指挥人员主要靠初级指挥院校和短训鞋应届毕业生以及征召预备役人员一一基本上是尚未毕业的初级军事晓校学员,加以补充。“大清洗”贻误了军队建设的发展时机 20年代末,苏军尚是一支在技术和素质上十分落后的军队

16、,经过艰苦奋斗,到30年代中期,苏军在质t_k已经赶上,并在一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军队但是,30年代中期以后,在德、日等法西斯国家竞相将经济纳入战时轨道,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和全力加强军队建设时,苏联却因清洗运动没有及时刊用暂时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利国内经济建没的良好势头,进一步提高苏军的质量和现代化水平结果在两年之后,苏军在很多方面又落在了外军特别是德军的后面。,军事失误因循守旧,对战争初期作战样式的判断失误 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领导集团和总参谋部错误地认为,在德国和苏联这样的大国之间的战争不可能是闪电式的,也不会以动员起来的军队集团突然转入进攻。未来的武装斗争仍将象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开始和进行,即“先在边境交战几天之后双方主力才进入交战”,认为法西斯德国在集中和展开的时间方面将与苏军一样。可见,苏联的军政领导人完全忽视了19391940年德军在西欧战局的新经验,致使苏军在苏德战争初期被法西斯德国的“闪电战”打得措手不及,严重失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