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测时---作业测定的时间研究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53059414 上传时间:2018-08-27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业测时---作业测定的时间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作业测时---作业测定的时间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作业测时---作业测定的时间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作业测时---作业测定的时间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作业测时---作业测定的时间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业测时---作业测定的时间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业测时---作业测定的时间研究(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业测定的时间研究,作业测时,一,作业测定与方法研究的关系,作业测定与方法研究统称为工作研究。由于工作研究只需要很少的投资,甚至不需要投资就能增加效益,因此它是目前国内外普遍重视的一门管理技术。 方法研究与作业测定技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前者主要用于改进现有的工作方法,后者用来衡量改进后的实施效果,而工作方法的合理化与标准化又是进行作业测定的基础。 工作研究的全过程是:利用程序和动作研究获得最佳程序和方法,尔后再利用时间研究将所有作业制定出标准时间。,二,作业测定的概念及作用,定义:作业测定是指把作业分成适当的作业单位(作业要素),以时间作为尺度进行测定、评价、设计及改善。 作业测定是科学管

2、理的创始人泰罗为了设定“公正的一天工作量”而最早提出来的。 起初是用秒表测时,对作业活动进行研究。由于使用秒表测定作业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后来开发了以时间为单位对作业进行测定、评价的各种方法,这些方法统称为时间研究。,时间研究,对于“时间研究”一词,有的学者认为其含义较窄,所以推荐用“作业测定”这一用语代替“时间研究”,而事实上两者虽有差别,但很难区分。因此,一般把时间研究和作业测定看作同一概念。时间研究是在一定的标准状态下,确定人们作业活动所需时间的一种方法。具体说来,时间研究系在决定一位合格适当、良好训练的操作者,在标准状态下,对一待定的工作,以正常速度操作所需的时间。,三、作业测时的基本

3、功能1以工序作业时间为消耗对象,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为制定工时定额提供数据资料。2总结和推广先进员工的操作方法和先进经验,帮助后进员工改善操作方法,使操作方法合理化、科学化,不断减轻员工的体力消耗和劳动强度。3分析和研究多机台看管和生产流水线的节拍,合理确定各工作岗位的劳动负荷量,改善劳动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4为掌握岗位的劳动负荷量,以及进行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提供依据。5弥补岗位写实无法获得的工时数据资料。例如,通过测时掌握工序,时间研究的工具,秒表 在大多数公司用的电子计时秒表,一般以1/100秒为单位。 用秒表进行工时测定、分析,可以说是一种简单而原始的作业测定方法。秒表测时法是作业

4、测定中最基本的方法,掌握了该方法,对理解其它作业测定方法很有益处。 秒表测时的方法: (一)连续测时法 (二)反复测时法(迅速复原法或归零法) (三)循环测时法,一)连续测时法 采用流水方式计时。当第一单元开始时,开动秒表,为避免指针回零时所产生的时间累计误差,在整个测时过程中不使秒表指针回零,而任其继续走动,仅当每一单元完毕时按动秒表上的LAP/SPLIT RESET键,该单元的时间值便自动储存起来。待全部单元时间测定完毕,再从秒表中调取每一单元时间(T值)加以记录。,(二)反复测时法(迅速复原法或归零法)第一单元开始,开动秒表,第一单元结束时,即按停秒表,读取表上读数然后使秒表回复到零位。

5、次一单元开始,再开动秒表。使用这种方法测时时,如果观测者测量技术不熟练,使指针回零的动作或快或慢,易产生读数误差。对于长周期作业要素测定时,该误差影响不大;对短周期作业要素测定时,则误差相对值过大,因而不能忽略。,(三)循环测时法循环测时法只在测定作业时间很短的工序时采用,因为在这种场合下要按单个作业要素计时非常困难。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每次依次去掉一个作业要素,将其它作业要素合并计时,最后通过运算求出每个作业要素的延续时间。例如,某工序划分为a、b、c、d四个作业要素,每次只记录 3 个作业要素的时间值,因而得到:,第一次计时,A=a+b+c=17 s; 第二次计时,B=b+c+d=19 s;

6、 第三次计时,C=a+c+d=18 s; 第四次计时,D=a+b+d=12 s; A+B+C+D= 3(a+b+c+d)=66 s, 设 X=a+b+c+d=22 s 所以各作业要素的时间值为:a=X-B=22-19=3 sb=X-C=22-18=4 sc=X-D=22-12=10 sd=X-A=22-17=5 s,2.观察板观察板主要用来安放时间研究表格,便于记录。 3.时间研究表格记录一切有关的资料 4.其他工具,时间研究的步骤,第一步,收集资料。 1,确定操作方法 未经方法研究而进行的时间研究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操作方法不同,所消耗的时间亦不同. 2,确定材料规格,在机械加工中,不同的材料

7、一般应选用不同的刀具,不同的加工尺寸有不同的加工次数。因此,在时间研究之前,必须先就材料规格的标准化进行讨论,并予以确定。 3,确定所使用的设备和工艺装置 4,确定被观测者的素质 一般挑选“平均工人”作为研究对象。所谓平均工人是指该工作人员在智力、体力、技术熟练程度均为同类工人的平均程度 5,记录工作环境。 例如温度、湿度、照明程度等。,第二步,划分操作单元 为了便于分析研究,常将操作划分为细小的单元,如用秒表来观测,则每一动素所占时间过于短促,无法观测与记录。为了秒表测时方便起见,常将操作划分为适当的单元。 单元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不影响精确观测记录前提下,每一操作单元的操作时间越短越

8、佳。 2,将人操作时间和机器工作时间分开。 3,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界限要分清,使每个单元得以准确的测定。 4,应明确划分不变单元与可变单元。不变单元是指在各种情况下,其操作时间基本相等。可变单元的操作时间,系指因加工时对象的尺寸、大小、重量等的不同而不同。 5,规则单元与间歇性单元和外来单元要划分清楚。规则单元是加工每个工作件都有规则地出现的单元。间歇单元是在加工过程中偶尔出现的操作。外来单元为偶发事件,且将来不需要列入标准时间以内。 6,材料搬运时间应与其它单元分开。因为材料搬运时间受工地布置的影响大,故应单独研究。,第三步,测时 1 选用适当的测时方法。例如:连续测时法 2 测试记录 3 剔

9、除异常值 4 决定观测次数 因为工具、材料、零件等放置位置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取用时间也就不相同;读取秒表的误差;物件品质的差异等所以要做若干次观察。 5 决定每一单元的平均操作时间 剔除了异常值后,每一操作单元所有时间值的算术平均数,即为该单元的平均操作时间。,第四步,评定正常时间 1,评比与正常时间。所谓“评比”,就是时间研究人员将所观测到的操作者的操作速度,与自己所认为的理想速度(正常速度)作一想象的比较。2,单元观测时间与正常时间的关系。正常时间=每个操作单元的观测时间X,4 评比时的注意事项 有效操作速度。 用力大小 困难操作的评比 需要思考的操作的评比 5 决定正常时间的代表值,正常

10、时间=,(单元观测时间X单元评比百分率),第五步 确定宽放时间 第四步骤的工作是获得不快不慢的为任何人均能依照其速度稳定工作所需的正常时间。但是如果以正常时间为标准,则必然使操作者从早到晚工作,而不能有任何的停顿或休息。所以在制定标准时间之前,必须找出操作时所需的停顿或休息,加入正常时间,这才符合实际的需要,也才能使操作者稳定的维持正常的操作。这种进一步进行修正的时间称为“宽放时间”,2、宽放时间的种类 私事宽放。这是考虑操作者生理上的需要 疲劳宽放。疲劳还有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之分,但无论哪种疲劳都会影响工作效率,所以必须给予“宽放”时间,以恢复疲劳。 程序宽放。分为周期动作宽放时间、干扰宽放

11、时间、临时宽放时间。 3、宽放率和宽放时间计算 宽放率(%)=(宽放时间/正常时间)X100% 宽放时间=正常时间X宽放率,第六步,制定标准时间 1 标准时间的形成2 标准时间的计算方法。 标准时间=正常时间+正常时间X宽放率 =正常时间 X(1+宽放率),作业测时的注意事项,(2)合格适当的操作者,(3)良好的训练,(4)选择适当的测试方法,(5) 正常速度,(6)注意分析与总结,(1)必须在“标准状态”下工作,(1)必须在“标准状态”下工作,所谓标准状态,系指标准工作方法、标准工作环境、标准设备、标准程序、标准动作、标准工具、标准机器运转速度等。,(2)合格适当的操作者,即操作者必须是一个

12、合格适当的工人。操作者必须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工人。这样会使测定效果更加准确。,良好的训练,是指操作者对此项工作必须经过一些专门的、有效地培训,从而使他们更好的投入到作业测时中。,(3)良好的训练,(4)选择适当的测试方法,不同的作业有不同的测试方法,针对作业的类型选择合适的、适当的测试方法是整个作业测时的重中之重。,(5) 正常速度,操作者必须在正常速度下工作,既不过分紧张,亦不故意延误。,所谓分析与总结,就是在工作测试时如果遇到问题要及时分析与处理,最后总结出结论。,(6)注意分析与总结,预定时间标准,预定时间系统(Predetermine Time System)简称PTS法,在我国通常称作

13、预定时间标准(法),是国际公认的制定时间标准的先进技术。它利用预先为各种动作制定的时间标准来确定进行各种操作所需要的时间,而不是通过直接观察和测定。 F.B.吉尔布莱斯用来细分成手眼动作的“动素”,是进行动作研究的基本概念。,把时间用量加到动作研究上是由美国人西格(A.B.Segnr)在1924年提出的,在他发表的第一个预定时间标准-动作时间分析(Motion Time Analysis)的论文中论述到:“在实际条件的范围内,所有熟练人员完成真正基本动作所需要的时间是常量”。他的动作时间分析(简称MTA)引起了产业界的极大注意,推动人们开始研究各种预定时间标准法。 1934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的奎

14、克创立了工作因素体系(Work Factor System),简称WF。,1948年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的梅纳德、斯坦门丁和斯克互布公开了他们研制的 方法时间衡量(Methods Time Measurement),简称MTM。 WF法和MTM法是建立在对动作的性质与条件力求详细及极高精度的基础上,但这样的要求无疑给测定者对技术的掌握和使用带来困难。在这样的前提下,又发展了容易掌握、又可较迅速分析简化了的PTS法,如MTM-、MTM-及WF简易法等。,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趋向于周期短、批量小时,以上方法仍存在诸多不便,往往出现了生产批量已完成,而标准作业时间尚未来得及修订好的情况。因此必须寻求

15、更为简单、便于使用的PTS法。 1966 年澳大利亚的海特博士,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所创立的 模特排时法(Modular Arrangement of Predetermine Time System),简称MOD法,便是一种省略了的,使动作和时间融为一体的,而精度又不低于传统的PTS技术的更为简单、易于掌握的PTS技术。,预定时间标准法的优点,在作业测定中,不需要对操作者的速度、努力程度等进行评价,就能预先客观地确定作业的标准时间。 可以详细记述操作方法,并得到各项基本动作时间值,从而对操作进行合理的改进。 可以不使用秒表,在工作前就决定标准时间,并制定操作规程。 当作业方法变更时,必须修订作

16、业的标准时间,但所依据的预定动作时间标准不变。 用PTS法平整流水线是最佳的方法。,预定动作时间标准,模特法(MOD) 1、模特法的原理 (1)所有人力操作的动作,均包括一些基本动作。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模特法把生产实际中操作的动作归纳为21种。 (2)不同的人做同一动作(在条件相同时)所需的时间值基本相等。这里所说的条件相同,是指操作条件相同,例如,手在无障碍物时的移动和在有障碍物时的移动,以及不同高度的障碍物时的移动,其时间值是不同的。这里所说的不同的人做同一动作所需的时间值基本相等,是指大多数人而言,对于少数特别快、特别慢的人不包括在内。,(3)使身体不同部位做动作时,其动作所用的时间值互成比例(如模特法中,手的动作是手指动作的两倍,小臂的动作是手指动作的3倍),因此可根据其手指一次动作时间单位的量值,直接计算其他不同身体部位动作的时间值。模特法在人体工程学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人的动作级次,选择以一个正常人的级次最低、速度最快、能量消耗最少的一次手指动作的时间消耗值,作为它的时间单位,即1 MOD = 0.129 s模特法的21种动作都以手指动一次(移动约2.5cm)的时间消耗值为基准进行试验、比较,来确定各动作的时间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