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价值境界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888015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979.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意义价值境界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意义价值境界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意义价值境界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意义价值境界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意义价值境界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意义价值境界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意义价值境界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意义价值境界,谈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讲人:朱震国,一、解惑:寻觅意义的定位1.教和学不可混为一谈人的一生大部分学到的东西都不是被教出来的,而是学来的,所以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不是教。教育要使每个孩子拥有的各式各样的内在动力发展成为积极的爱好。,2.记住概念和学会运用不可相提并论概念是从实验室中出来的,其所有相应的条件都是不变的、可控的,而一旦要加以运用的时候,则一切都成了变化中的、不可确定的了。这就是刻舟不可求剑的道理。,3.学历和能力不可合二为一课堂中,有几个教师教授的知识内容早在其学校求学期间就已经完全掌握了的?既然你的所教与早年自身的所学并无太多直接的相干,那么,你的所教与其说是与你

2、的学历背景有关,不如说与你的所学有关。教得好,往往是由于你学得好。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基本规律。,4.正确和答案不可一视同仁正确并不是答案的全部,更不是答案的终结或唯一。因为只要转换一个视角,所谓正确就会显露破绽而难以自圆。正确,只有当它不那么被确定的时候,才可能被广泛接受,成为答案之一。二、授业:探索价值的体现1.从平淡中看到浓郁,祖父与我,如何品味萧红笔下精致的描写、叙述?,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

3、草当做谷穗留着。,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他就问我:“这是什么?”我说:“谷子。”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我说:“是的。”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1.从平淡中看到浓郁 好的文字,往往绚烂寓于平淡;好的教学应该练就咀嚼的功夫。2.从变化中揣摩深意,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为什么会出现戏剧性变化?,两个场面比较,晏子将使楚。“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

4、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对)曰,坐盗 。”晏子至,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对曰:“ 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2.从变化中揣摩深意变化,总是有原因的,但不同的人也许会看到不同的原因,这就不是答案所能解释的了。 3.从细节中体味匠心,孔乙己,“阿Q”的名字该如何读?“孔乙己”这个形象该如何理解?,第一章 序 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

5、。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 甚了然起来,而终于归接到传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然而要做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了。第一是文章的名目。 ,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 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但从我的文章着想,因为文体卑下,是“引车卖浆者流”所用的话, 所以不敢僭称,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 两个字来,作为名目,即使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的“正传”字面上很相混,也顾不得了。第二是,“阿Q”的名字该如何读?

6、,按照 “桂”或“贵”音读。 1.符合小说(作者)本意,符合人物的形象。 2.符合人物生存环境(赵太爷:“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怎么可能名“Q”?) 3.小说中其它的人物佐证。(假洋鬼子:“ON”,这是洋话,你们不懂的!),孔乙己,孔乙己这个形象该如何理解?,名家解读(余华)温暖的旅程,这是我最初体验到的阅读,生在死之后出现,花朵生长在溃烂的伤口上。据我所知,鲁迅和博尔赫斯(阿根廷)是我们文学里思维清晰和思维敏捷的象征,前者犹如山脉隆出地表,后者则像是河流陷入了进去,这两个人都指出了思维的一目了然,同时也展示了思维存在的两个不同方式。,名家解读(余华)温暖的旅程,一个是文学里令人战栗

7、的白昼,另一个是文学里使人不安的夜晚;前者是战士,后者是梦想家。这里选择的孔乙己和南方,都是叙述上惜墨如金的典范,都是文学中精瘦如骨的形象。,在孔乙己里,鲁迅省略了孔乙已最初几次来到酒店的描述,当孔乙己的腿被打断后,鲁迅才开始写他是如何走来的。这是一个伟大作家的责任,当孔乙己双腿健全时,可以忽视他来到的方式,然而当他腿断了,就不能回避。于是,我们读到了文学叙述中的绝唱。,“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先是声音传来,然后才见着人,这样的叙述已经不同凡响,当“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孔乙己摸出四文

8、大钱后,令人战栗的描述出现了,鲁迅只用了短短一句话,“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是用这手走来的。”,这就是我为什么热爱鲁迅的理由,他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了身体里。,“孔乙己”这个形象该如何理解?,1.“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鲁迅当年告诉他最喜欢孔乙己的意见时这样说。 2.不一定把它放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来解释其意义。“人生有限,而艺术却较为永久”(鲁迅)。所以,我们可以超越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读孔乙己。,“孔乙己”这个形象该如何理解?,3.鲁迅表面上写发生在中国清末社会与中国人,实际他同时在表现人类及其社会中永恒的一个

9、悲剧。表面上孔乙己是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人物,其实,他也是普遍性地代表了个人与社会之冲突的多种意义的象征。 4.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有许多就像孔乙己那样的人,他们不为社会所接纳,被他人嘲笑、欺凌和侮辱,只是原因不同而已。,“孔乙己”这个形象该如何理解?,5.“孔乙己”代表了理想、幻想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他的悲剧在于他分不清理想(幻想)与现实的区别。 6.人是根据自己的思想、理想、幻想或价值观而生活、奋斗的。孔乙己自己不了解或醒悟他是生活在梦幻中,他生活着的社会更加不能容纳像他那样的人。,3.从细节中体味匠心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细节,由细节的内涵往往可以窥见作者的匠心所在;而教师对于作品细节的把握

10、与挖掘,决定了教学究竟能走多远。 4.从童趣中感受真情,社戏,如何品味社戏中的叙述、描写?,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

11、。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 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哈欠来。,如何品味社戏中的叙述、描写?,1.用儿童的视角叙

12、述儿童生活,具有真实感。 2.用儿童的语言描写儿童语言,具有童趣感。 3.用儿童的心理描摹儿童心理,具有亲切感。,4.从童趣中感受真情如果说讲情趣是基础教育的一个不二法门的话,那么,从儿童的视角去表现生活、认识生活、关注生活,就不仅是一位作家,也更应该成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素质。 5.从经典中读出新意,白居易琵琶行,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是夕始觉有迁谪意,香菱学诗时是怎么说的呢?,“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这句话,层层设防,句句进退自如,真不

13、简单,这正是林黛玉的说话“水平”,这也是曹雪芹笔下的那个林黛玉的说话“能力”。请注意“虽不通”、“大略”、“也”几个词语的内涵和分量,这是林黛玉的谦虚?不是。是因为林黛玉是“老师”?更不是。是身份,是林黛玉在红楼梦小说中的身份使她这样用词,使她这样表达。再看,当大观园里的“众人”知道是林黛玉在教香菱学诗的时,她又是这样为自己“解脱”的:“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再说香菱,林黛玉首先要学诗的香菱“基本”要素:“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注意这里林

14、黛玉要香菱做到的几个条件:“真心要学”、“揣摩透了”、“一年的功夫”。然后,才写了三首诗的香菱就迫不及待地说:“你们看这一首。若使得,我便还学,若还不好,我就死了这作诗的心了。”,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又央黛玉探春二人:“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5.从经典中读出新意经典不会再变,可是阅读的人却常常在变,由是,阅读经典如何常读常新,就构成了对读者而首先是对于教师的一种挑战。,三、传道:追求境界的提升1.如何将阅读中的丰富和感动变成具体、感性的教学语言,变成有趣且可操作的学习过程,

15、有赖于一个教师积淀深厚的学识素养;而决定一个教师处理、把握、教材深度与广度的根本因素,却是他的见识,亦即境界的高低。,有的展示课,多媒体不可谓不炫目,收集材料不可谓不全面,教师的讲述甚至表演不可谓不生动,调动学生、掌控课堂的手段不可谓不娴熟,可最终仍不免内容空洞、深度感匮乏的毛病,有技术的丰满而无艺术的质感,有场面的精彩而无内涵的饱满,气象与格局上终究小了许多。2.人少了主见,气便不顺,理便不直,说千道万,亦是枉然。道理是宣讲式的,教学是勾兑型的,言语是学舌类的,热情是作秀般的,什么都不缺少,只少了一点见识。,杨朔的荔枝蜜酿制于饿死成百上千万人的大饥荒时代,能说他缺少的是描述的文字功夫么?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难成气候,缺少的只是一点点运气么?说中国教育的成功远过于美国,只是一种见解的不同么?“最美的XX”充斥于报刊宣传,其背后掩藏着的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现实图景?,决定中国教育成败的,真的只是应试不应试的区别吗?考试存在于中国已有一千多年,曾经功不可没、有口皆碑,莫非一夜之间便成了千古罪人?智慧,从疑问开始;或许,我们久已习惯了接受答案,同时却又以为:答案便是教学,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