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小高考总复习提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880254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DF 页数:31 大小:73.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小高考总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小高考总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小高考总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小高考总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小高考总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小高考总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小高考总复习提纲(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i)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ii)关系: 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表现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iii)本质: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 )制度。(iv)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相对于被统治阶级而言)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相对于贵族内部而言)(v)内容 /特征: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征 ) /大小宗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i)秦:确立;汉元:完善;明:进一步发展

2、;清:达到顶峰(ii)专制主义:中央决策方式君权与相权的矛盾(iii)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与地方权力的矛盾(iv)解决手段: 分权3.秦王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 ” ,定作自己的尊号,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所沿用。4.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最重要特征) 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5.三公九卿制 :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i)丞相:地位:百官之首;职能: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为皇权服务)行政权;(ii)御史大夫:地位:副丞相;职能: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

3、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监察权(iii)太尉:职能: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军事权(iv)作用: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减少了君主 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6.郡县(制)(i)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县;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ii)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根据大小);均由皇帝直接任命(iii)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7.西汉初年: 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推恩令 ”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

4、加强。8.行省制(i)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中书省 )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 行省 或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进行管理。(ii)背景: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对广大疆域进行有效管理。(iii)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iv)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 9.三省六部制(i)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形成三省六部制;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ii)三省:中书(决策) 、门下(

5、审议) 、尚书(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iii)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相互配合,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决策失误。10.宋初, 设立 中书门下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分割宰相权力:参知政事 (行政权)、枢密使(军权) 、三司使(财权) 。11.元朝设 中书省 ,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12.选官制度(i)察举制 (汉) :举荐孝、廉,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ii)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iii)科举制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

6、举制;明清时走向反面,形成“八股取士”。(iv)科举意义: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职的加强13.废丞相( 明太祖 ) :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以后不许再立丞相。14.内阁(i)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很少能参决政事);(ii)明成祖时,“内阁”出现;(iii)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iv)明朝内阁 不是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15.军机处(i)雍正帝设置军机处。(ii)军机

7、大臣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并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iii)特点:机构人员简单;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iv)积极作用: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中央集权。16.消极影响:极大地妨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五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17.梭伦改革(i)公元前 6 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ii)财产等级制: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力越大、义务也越大;(iii)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

8、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与;(iv)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v)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等;(vi)作用: 动摇了 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18.克利斯提尼改革(i)公元前 6 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继续改革。3 (ii)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iii)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iv)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v)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vi)实行陶片放逐法。(vii) 作用: 基本铲除了 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19.“黄金时代”(i)公

9、元前 5 世纪,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ii)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他们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iii)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发放“观剧津贴”。20.雅典民主政治(i)特征: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ii)实质 /局限性: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iii)影响:雅典民主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21.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i)古代希腊多山而彼此隔离,靠海而良港众多,一方面造成其海外贸易及工商业

10、发达,另一方面决定了众多城邦具有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特点。(ii)城邦狭小,使公民能直接参与城邦自治(直接民主),积极地追求民主。在海外贸易及工商业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工商业奴隶主阶级)渴望追求民主权力。(iii)决定了希腊城邦具有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因 是主要经济形态。第六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22.罗马法(i)公元前 5 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内容广泛,条纹明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平民的胜利”。(ii)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 。(iii)在罗马征服过程中

11、,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万民法 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iv)6 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汇编民法大全 ,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v)作用: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奴隶制法律体系)(vi)影响: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七课 英国君主立

12、宪制的建立2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i)方式:资产阶级革命(ii)根本原因 :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iii)领导权:资产阶级和新贵族(iv)1640 年,英国爆发革命;1688 年“光荣革命”标志资产阶级革命成功(v)1689 年颁布的权利法案影响最为深远。(不是宪法! ! )4 (vi)核心内容: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权力。(vii) 内容:君权神授受到否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议会掌握立法权、监督权、财证券;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统而不治”,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24.18 世纪 60 年代,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

13、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25.结果: 1832 年,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26.工业革命完成标志:1840 年,出现机器制造业。27.责任制内阁(i)1721 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尔波尔 ,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沃尔波尔 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 。(ii)集体负责制 :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iii)相互制约: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iv)首相 的地位非常重要: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

14、握国家的行政大权(领导者 ) ;同时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决策者 ) ;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28.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议会是权力中心。第八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29.原则 :中央集权、分权制衡、联邦制、民主制30.背景: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邦联制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建立共和政体。31.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利高于各州权力。32.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3.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体现了三权分立 原则( 分权与制衡 ) 。34

15、.1787 年宪法 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 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有一定的局限性)35.1789 年, 总统 选举 国会 选举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起来。36.美国总统 有很大权利,是国家权力中心。第九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散37.法国(i)1870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1875 年初,在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下,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 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一票共和” ) 。(ii)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

16、出,可连选连任。(iii)宪法规定国家的行政大全由总统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经众议院同意与权任命内阁;静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互相制约)(iv)(1875 年时) 半总统半议会共和政体,权力中心在议会。38.德国(i)背景: 19 世纪中期,德意志还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ii)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俾斯麦 领导普鲁士 三次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iii)1871 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不久,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iv)宪法内容: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只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其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v)宪法还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5 治权,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vi)结果:民主改革保守、不彻底;很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