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诗歌鉴赏复习实施点面结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879713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42.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实施点面结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实施点面结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实施点面结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实施点面结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实施点面结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诗歌鉴赏复习实施点面结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诗歌鉴赏复习实施点面结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诗歌鉴赏是语文高考试题得分难度较大的题目之一,教学却陷入了劳而无功的困窘局面,诗歌被称为文学之上乘,其语言凝练、含蓄、跳跃,以少蕴多,意境深邃,所以诗歌鉴赏是语文高考试题得分难度较大的题目之一,高三学生畏惧诗歌鉴赏,觉得花时较多却成效极少,劳而无功之后就不愿意在此方面多下功夫,老师也对此抱怨较多,认为“教和没教一样,得分都很低”,如何改变这种被动的教学局面,让学生有兴趣、有成效地学习呢?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探究的。为了改变诗歌鉴赏教学的困窘局面,近年来笔者在复习中进行点面结合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点面结合教学是指在诗歌鉴赏过程中,运用联系的观点,

2、抓住诗歌的重点字词、关键语句作为突破口,把握行文的脉络,进行文意的疏通,融会贯通实现整体阅读的教学,现作如下阐述:一实施点面结合教学依据1 现实依据在高三诗歌鉴赏复习时,老师采取的复习方法一般是让学生进行练习训练,而后老师讲评, 可是很快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教学效果不理想,因为就题讲解学生只是当下明白,换了新题又手足无措了,而诗歌数量众多,单单唐诗就有五万首之多,不可能题题讲解,而且高三时间紧迫,多花时间就影响到其它知识板块的学习,老师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如果我们采取点面结合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不仅教给学生一个行之有效的鉴赏方法,而且能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2理论依据马克

3、思哲学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的普遍性包含着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二是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基于联系理论, 诗歌联系也是两个层面:诗歌内部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不同诗歌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而笔者把这种相互联系具体阐述为点面结合。二实施点面结合教学实践与思考(一)学会鉴赏针对诗歌联系的两个层面情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1“点”上突破,聚点成“面”“点”上突破中的“点”就是我们常说的“诗眼”。诗歌鉴赏首先抓“诗眼”,因为这是作品的灵魂

4、,清人刘熙载就指出“诗眼”是与全篇思想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神光所聚”之处,有统摄全篇的作用。聚点成“面”中的“面”是指诗歌的形象、意境、主旨。笔者是按照以下步骤实践教学:步骤 1:寻找诗眼,巧设问题,怎样寻找诗眼呢?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曰:“诗眼,有全集之眼,有一篇之眼,有数句之眼,有一句之眼,有以数句之眼者,有一句之眼者,有以一二字为眼者”,因此,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找寻诗眼:就诗歌整体而言:诗眼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炼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就诗歌诗句而言:诗眼是精炼传神的某个字。找到全篇或句子的诗眼后,据此层层设问。步骤 2:再现意境,体悟

5、情感。接着,我们进行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梳理诗人思路,让学生置身于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来领悟诗人的情感。例如: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香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问题:找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首先,我们审视诗歌,这是五言律诗,在考查的诗句上,五言诗通常以第三字为诗眼,七言诗通常以第五字为诗眼,据此可以判断诗眼为第三个字“咽”与“冷”。围绕“咽”、“冷”设置问题:“咽、冷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产生咽、冷之感”?“咽”有呜咽、哽咽之意,冷是指寒冷,联系语境,泉声咽危石是指泉水在流

6、淌过程中因为岩石的牵绊而发出不顺畅的声音,日色冷香松是指夕阳虽有余光却改变不了山林阴冷的状态。接着,我们要引导学生置身于诗人营造的意境之中:诗人拜访深山里的香积寺,一路上古树参天,小路崎岖,远远传来寺院钟声,清泉呜咽,青松冷寂,走了许久才来到香积寺的潭边,看着眼前的空潭,他想起了佛学典故。最后,我们要引导学生调动有关诗人王维的知识积累,联系他一生好佛的身世和仕途坎坷的经历,使学生明白:诗人是通过描述幽静清冷环境来抒发自己追求无烦扰的禅境的情感。(聚点成面)在这个教学实践中,笔者引导学生抓住诗眼,以此作为突破,设置相关问题来感悟诗人情感,而这幽寂的情感又反过来验证了所寻找诗眼的准确性,因为“咽”

7、与“冷”恰恰是与诗人独有情感相映衬的。2 以“点”生发,“面”上拓展“点”上突破, 聚点成“面”的方法主要用于鉴赏一首诗歌,这种教学是注重规律点拨;而以“点”生发,“面”上拓展的方法用于鉴赏一类诗歌,这种教学是实现举一反三。所以,以“点”生发中的“点”不局限于“诗眼”,而是指诗歌的重点字词、关键语句。“面”上拓展则是指我们在学习完一首诗歌后,抓住这首诗歌的关键字句联系相同特征的多首诗歌,进行对比拓展学习,以此让学生深入领悟诗歌的主旨。这种做法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从广度上拓展学生的诗歌积累。一方面能让学生从深度上把握知识。例如:笔者在教授唐司空曙江村即事后,就诗歌的“钓”一词联系唐代其他四首相关

8、联的诗歌进行“钓者”形象内涵的探究。其它四首诗歌为:唐柳宗元江雪“独钓寒江雪”;唐白居易垂钓“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唐李白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首先,我引导学生抓住“钓”设置问题,围绕问题梳理其它四首唐诗的思路,理解其大意。接着纵向联系两个故事人物:姜太公、庄子,这是文学中较早出现的“钓者”形象,请同学们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同学们探究分析:姜太公是个钓者,但他不志在钓鱼,而是求取功名,实现自己人生抱负。庄子是一个不愿甚至不屑于求取富贵的有节操的悠闲隐者。这是“钓者”的两类形象特征。教师通过对比联系使学生明白:五位诗人是

9、从“钓者”总的形象内涵上选择能表达自我情感的某个特点来进行诗歌创作,而司空曙、柳宗元和白居易诗歌中的“钓者”是吻合庄子形象特征的,孟浩然、李白诗歌中的“钓者”契合姜子牙的形象特征的。在这个诗歌鉴赏过程中,我以诗中的“钓者”形象横向联系同时代同内容的知识点,纵向联系不同时代同内容的故事人物,师生对话交流领悟其总体形象特征,丰富拓展了“钓者”的内涵,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而后又从“面”上关照诗歌的鉴赏点,加深对知识点的深刻体会。笔者认为这种教学实践要注意:在以一至两个知识点进行纵横联系鉴赏时,我们对所联系的诗歌分析不必过详过细,不能追求面面俱到,否则就会偏离了原先确定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不理想

10、。(二)规范表达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后,还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在答题时能规范表达,笔者的实践做法是引导学生从“点”上落笔,“面”上收束。“点”上落笔的“点”是指能突破问题的关键词句,而“面”上收束是指从诗歌的关键词句入手,层层分析,有序表达,以此完成问题的整体作答。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提出的两点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笔者就此考试要求结合2008 年高考试题具体阐述:例一、蔡肇题李世南画扇(2008 年全国新课标卷)“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问题: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

11、物。这样一幅面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参考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 或在溪边) ,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里呈现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本题考查鉴赏形象问题。从第一个问题设置来看,这是考查意象, 而第二个问题设置应该是考查意境。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白意象是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景物,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往往选择了一系列的景物,如蔡肇选择了野水、涧、林、人、坞、寺等景物,而所选景物贯注的情感是一致的,我们对这首诗歌的情感把握从修饰景物的情感词入手,如“潺潺平落”表明流水不湍急很平静,“秋风瑟瑟细吹”中“细”表明虽是秋风但并不凛冽而是

12、轻轻的吹拂而已,则诗人在意象构成的意境中倾注的情感还是宁静祥和的,所以,学生要对问题规范作答就抓住意象入手,从意象“点”落笔,写出诗句中所有景物:流动的小溪、山涧、瑟瑟秋风吹拂的山林、抱瓮而走的村民、山坞,钟声悠扬的寺院,在“面”上即意境上收笔:诗人描绘了一幅乡村野外图,而其中洋溢着安详、静谧的气氛。例二、潘大临江间作四首(2008 年高考全国卷)“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问题一: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参考答案:“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13、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本题考查鉴赏语言中的炼字问题,学生经过“点”上突破,聚点成“面”鉴赏方式学习,可以很快判断出是“拳”和“退”两个字,接着辨析两个字的词义,拳是手掌收缩之意,用来形容鹭鸟在沙滩上休息状态,构成静态画面,而退是后退之意,鸿雁向诗人飞近,诗人感觉鸟儿接近好像天空在后退,构成动态画面,综合为这是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但是这个高考答案还是有所欠缺的,好处应该不尽于此,这个画面为休息和退却之景,常规上人们不一定欣赏,可是从诗歌整体出发考虑,就可以明白诗人选取这种别致景物的用意所在,它体现的不正是一

14、种隐逸之意吗?可是答案不作要求,可能是出卷老师出于降低答题难度的考虑,还有另外一种用意是因为这是第二个问题的回答要点,就不必在第一题上作要求,这样能够体现出题的层次性。不过,我们在引导学生规范答题时,应该在“面”上回答完整,不仅有景,还要有情感表述,所以表达为: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悠闲安逸的画面。问题二: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15、,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本题考查人生态度问题,诗歌尾联为“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这是卒章显志,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最羡渔竿客”的“最羡”两字落笔:“最羡”两字表明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作者向往渔夫的生活,而“渔夫”不是代表作者要从事的职业,而是指其寄寓的隐士精神,从诗歌整体分析上也可以看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联,西山藏虎,深渊卧龙。而龙虎隐藏之所风光奇绝。颔联,由龙虎想到人世间的龙虎之士,他们建功立业俱往矣。颈联,回到眼前之景,鸟儿自由翱翔,悠闲自在,人也有此志向。尾联,钓者是悠闲隐士,作者想与之同归,表明他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最后,从诗歌整体收笔:诗人由眼前之景想到在这里兴起的历史英雄,由此又回到眼前美景景,表明他不是以英雄为人生选择,而以隐逸为人生目标。由以上具体示例可见,诗歌鉴赏规范表达要做到:“点”“面”紧扣诗歌,即规范作答落笔要从诗歌的关键词句出发,逐层有序分析,抓住景情两端,再现诗歌整体意境,这样表达才言之有物,行之有效。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毛泽东说:“旧体诗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特性和风尚。”诗歌是文学王冠上的明珠,我们如果能在教学中把握规律,举一反三,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相信能摘取这颗明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