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案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773380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秦论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过秦论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过秦论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过秦论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过秦论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过秦论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秦论教案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过 秦 论 教学设计长顺县民族中学杨光秀教学目标:1、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2、分析解决三个问题:秦国有什么样的过错?作者是怎么论证秦国的过失的?作者为什么要论秦过?3、背诵课文 3、4、5 自然段。能力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归纳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包括“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汉语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等,逐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学习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叙议关系,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3、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

2、行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中心论点2.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3、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的运用规律。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评法。教学安排: 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 教师课前板书李商隐的贾生和毛泽东的贾谊两首诗: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 谊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须哀伤过一生。2. 教师通过解析诗意引出西汉著名文学家、青年才俊贾谊,并简述其生平,强调其“才调无伦”,通过学习本文领略其“才调”。3. 板书

3、课题。4、解题:“过”:名词作动词,指出, 的过失;“论”:文体标志政论文。5 、学生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二、初读感知1、听录音范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正音,点评,指导朗读;并让学生再读读错的字词和没有读好的句段,引领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3、梳理文章结构提问:( 1)、本文写到了秦国的几代国君?分为几个阶段来叙述了他们的事迹?(2)、本文是一篇指出秦的过失的政论文,文章是在哪些段落对其过失进行分析的?指出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浏览课文,勾划、归纳)明确: (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 秦孝公(崛起)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发展)秦始皇(鼎盛)二世

4、、子婴(灭亡)分析灭亡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三、解读探究1、秦国有什么样的过错?作者是怎么论证秦国的过失的?作者为什么要论秦过?(不施仁义;运用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以史为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之覆辙。)2、作者在叙述秦国几代国君的功绩时所用的笔墨平均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不平均,而是有详有略。秦孝公时,秦国崛起,秦开始有取代周王室的野心和图谋;秦始皇“奋六世之遗烈”最后统一了六国,“攻”“守”之势发生了变化,所以详写;而惠文王至庄襄王几代国君只起到使秦国稳定发展壮大的作用,所以略写。)3、通过初读课文,你觉得这篇文章在某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这篇文章的中心论

5、点是什么?(先叙后议,“叙事完毕理现事”,即先举论据,再归结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4、除此之外,同学们还能看出哪些写作方面的特点?(学生归纳、浅析,老师点评引申:如“语言简洁、巧用对比映衬、多用排比、主次分明、详略有致”等)四、课堂小结:本文作者以一千来字叙述了秦国九代国君的一百多年的历史。概括了秦国由盛而衰、由攻到守、由兴到亡的全过程,勾勒了整个历史阶段发展的轮廓。而在行文过程中,作者不是平分笔墨,而是有的概括,有的具体,有的一笔带过,有的浓墨重彩、加以发挥,并且在叙述中还注意了映衬和对比, 可谓是主线清晰, 详略有致,主次分明,充分体现了文章 “善于叙事”的特点

6、;而在文章把大量事实摆出来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可谓是水到渠成,精于论断。让我们看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初步领略了作者的“才调”。明人金圣叹在才子古文中点评过秦论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断尽”这个评价真是非常精辟的。五、布置作业:1、反复诵读全文,熟悉课文内容。2、查阅资料,疏通文意,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学生朗读课文。二、解读探究1、结合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引导学生逐段研习课文。第 1 自然段:了解秦的崛起。秦孝公时,已有取代周王室的野心和图谋。 本段一写地利, 二写革新(商鞅变法),秦国的

7、强大已见一斑。重点字词: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窥周室 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重点句子: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运用短句及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增强语势,语意上多有重复辞赋特点)第 2自然段:了解秦的发展。写秦国的发展壮大。分两面来写,一面写秦国的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征北战,开疆拓土;一面写诸侯国,看到秦国日渐强大,“诸侯恐惧, 会盟而谋弱秦” ,但结果是众不敌寡, 纵散约败,继而争着“赂秦”。通过秦国与诸侯国的对比,衬托了秦的强大。重点字词:孝公既殁蒙故业,因遗策;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会盟而谋弱秦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

8、交,相与为一约从离衡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因利乘便第 3、4 自然段:了解秦王朝由盛而衰的史实。提问:( 1)、秦朝鼎盛,谁之功?秦朝灭亡,谁之过?(秦始皇)可以说,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功臣,也是最大的罪人,是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结束了割据、纷争、战乱、动荡的社会局面,这是他的功绩; 但,秦统一天下之后, 对百姓横征暴敛, 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焚书坑儒”以愚“黔首”,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 年)的王朝很快结束

9、了。(2)第 3 段写秦始皇的“攻”与“守”,那些地方是“攻”,那些地方是“守”?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于是”前为“攻”,“于是”前后“守”;为下文“仁义不施”埋下伏笔。)(3)、第 4 段写陈涉起义的情况和结局,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对比;突出“小”的不可忽视,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张本。)重点字词: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以为桂林,象郡却匈奴七百余里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以弱天下之民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以为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背诵3、4 自然段。第三课时一、复习回顾 14 自然段的内容。二、解读探究5 自然段

10、: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提问:本段蕴含了几组对比?重点词句:自若也度长絜大不可同年而语矣为天下笑者,何也(组织背诵第 35 段)三、交流探讨1、说出本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论据:崛起强大鼎盛(统一)衰亡(兴亡过程)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2、分析主要论证手法及其作用(学生自主发言,老师点拨引导)(1)、举例论证及作用例子:秦的兴亡史实作用:在把大量事实摆出来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令人信服,无可辩驳。(2)、对比论证及作用横比:秦九国胡人陈涉纵比:秦的前盛后衰作用:突出强调,逼出中心论点。(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

11、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然而,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力量强大,也不是因为秦朝力量削弱和地理条件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什么?一个“何也”,终于水到渠成,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赏析文章的写作特色:(1)、在文章结构上,是先举论据,再归结出中心论点。(2)、善于叙事,精于论断。明确:这篇传诵不衰的佳作,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叙事,又在叙事的基础上明理。具体地说,本文善于叙事具备两大特点:其一是作者对秦由盛而衰、从攻到守、由兴而亡的叙述运用了“线”“点”结合法。所谓“线”,是指作者抓住了一条纵线,即从秦孝公至秦始皇七代君王分成四个阶段叙述,勾勒出了整个历史阶段发展的轮廓;所谓“

12、点”,是指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作者用浓墨重彩加以铺陈发挥。这样脉络清晰,要点突出。其二是作者善于概括事实, 善于从总的、 大的方面把握事实。 在写到秦的 “守”势时,突出写了秦始皇“愚民” “弱民”“防民”之策,概括而简明。在写陈涉时,突出写了他出身贫贱、才能拙劣、地位卑下、起义军势单力薄几个方面,这不仅与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反衬了秦朝灭亡之易,一箭双雕。叙事是说理的基础, 要写好说理文, 还要靠论断。 论,是依据事实立论;断,是从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贾谊就是先把大量的事实摆出来,在此基础上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使理不讲而自明,理

13、少讲却大明。正如金圣叹在才子古文中对本文的评论:“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个评语是非常精辟的。(3)、语言明快流畅、错落有致,而又雄浑有力、气势磅礴。明确:本文大量使用对偶句型,排比句法,形成一种自然流畅、明快而又错落有致的抒情节奏。全文对偶、排比处占2/3 以上,却毫不给人以堆砌呆板之感。 若干对偶组成一组排比, 辗转成文, 一气呵成, 恰似长江大河,激起层层波澜;排比句之间,恰当运用虚词关联,犹如珠滚水溅,既闪耀着光彩,又气势贯注,雄浑有力。总体看,这种由对偶形成的排比,有两种类型:一是运用同义或近义的词语组成排比,如第 1 段中“席卷”“包举

14、”“囊括”“并吞”都有“吞并”之意,却无板滞之感;二是用几个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组成排比,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四句,强调秦国国力日盛、疆域日广。(学生诵读相关文句,感受其语言特色。)(4)、巧用渲染和夸张的表现手法。明确:如果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说, 就是渲染和夸张。 如贾谊在过秦论中,以坚实的史实为经,以艺术的渲染、夸张为纬,巧妙编织,井然有致;文章写惠文、武、昭襄的武功,不仅用“南取”“西举”“东割”“北收”予以渲染,而且用“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予以夸张。不这样,就不能显示秦跬一足而天下震慑的威势。写诸侯会盟而弱秦,先列战国四公子,倍加称颂;再历

15、数六国政治、外交、军事诸方面的人才,竟一气写出24个人名,后又列数 9 个诸侯国名,大有百万雄师压城城欲摧之势。总之,贾谊用辞赋的表现手法来写这篇政论散文,是极尽渲染夸张之能事的。四、课堂总结:过秦论这篇华章之所以能蜚声文坛,受到历代学者文人的钦敬,绝非偶然,至今仍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们以上这四点,供大家品味文章的佳美之处,进而提高大家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五、拓展延伸:阅读苏洵的六国论,将其与本文进行对比阅读。1、老师分发文本。2、学生阅读文本,自行疏通文意;老师点拨指正。3、学生交流讨论、自主发言。六、布置作业: 1、用本文学到的两种论证方法在写一篇300 字左右的小论文。题目:学贵有“勤”2、 归纳本文文言基础知识,归纳总结出一些文言字词句的运用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