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诗词作品的艺术特色简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750176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60.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东坡诗词作品的艺术特色简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东坡诗词作品的艺术特色简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东坡诗词作品的艺术特色简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东坡诗词作品的艺术特色简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东坡诗词作品的艺术特色简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东坡诗词作品的艺术特色简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东坡诗词作品的艺术特色简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东坡诗词作品的艺术特色简论在中国源渊流长、 群星璀璨的文学史里, 苏东坡是一颗明亮耀眼的星辰。就 在近千年的文学史上,苏轼在国内外文坛上颇享盛誉,法国世界报曾称他为 全球东西方十二位英雄之一。号称“千年东坡”。 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他出生在一个比较清 寒的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苏询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又都属于“唐宋古 文八大家”之列。母亲程氏也是一个精通文墨的女性。苏轼在他幼年时代,就接 受了丰富的封迠文化的教养和熏陶,这对他后来的思想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一苏轼的一生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 一个作家的作品总是与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政治背景

2、紧密相联的。苏轼成长 的时代正是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逐渐形成,社会危机急剧发展的时代。 范仲淹 “庆 历新政”失败以后, 士大夫阶层仍然在酝酿着政治革新运动,以拯救当时的社会 危机。二十一岁的苏轼,正是春风得意的年龄,在欧阳修的主考下,一举考取进 士,被授命为主薄、签判一类的地方官,迅速卷进了这个政治革新浪潮。在他3 3 岁那年从四川服完父丧回到汴京,政治局面即发生了新的变化。王安石任参知 政事,创置三司条例司,开始试行新法。这种激进的变法运动,打击了享有特权 的豪族地主阶层的利益,其雷厉风行的声势,轰动了整个暮气沉沉的官僚机构。 以司马光为首的强大的变法反对派,与王安石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政治较量

3、。这时 苏轼也参于反对派的行列,他的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和再论时政书,提出 “臣之所欲言者三,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的主张。这一时期他的基 本立场已转到守旧派方面。 熈宁九年,王安石罢相,追求高官厚禄的投机者逐渐混入变法派,一场变法 与反变法的政治斗争变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与报复,苏轼成了其中的不幸 者。谏官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出苏轼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他被捕入狱, 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元佑元年,高太后听政。政局又变,司马光旧党上台,苏轼被召回汴京,授 翰林学士、侍读、龙图阁学士等职。此时苏轼不满于旧党的倒行逆施,政治态度 有所转变,如对免役法,他指责司马光“欲骤罢免役而行

4、差役”的蛮横无理,并 痛骂司马光:“司马牛,司马牛!”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再度上台,对元佑党人进行报复、迫害。苏轼一 贬再贬。从广东惠州直贬到遥远偏僻的海南儋州,到1100 年,徽宗即位,他才 遇赦北归。笫二年死在常州。苏轼的政治实践带有更多的开明的庶族地主阶层的色彩。在他长期的地方官 任上,认真地为下层民众做了许多好事:如救灾、治水、请免赋税、整顿军纪等。 差不多他任职的每地都有卓著的政绩,得到民众的普遍好感, 这在北宋的文人中 也是很为突出的。 苏轼的思想脉络的显著特点,是佛、道、儒三家的大杂烩。他倾慕屈原、诸 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想做一个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但又酷爱

5、淘潜,追求老荘的隐逸生活,并热衷于道教的养生之术;他还精通禅学,跟和尚 们亲密往来。 “乌台诗案”以后,虽然他对政治未能完全忘情,但佛道儒家思想 的发展,成为他个人处世哲学的主导思想,也是他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自我排遣 的精神支柱。 在一种超然物外旷达态度的背后,仍然坚持对人生, 对美好事物的 追求。这种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对他的诗词创作具有明显的作用。二苏轼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他不仅是诗词大腕,也是古文大家,他善书法,是宋代苏黄米蔡四大书家 之首,同时对建筑、烹饪都有研究,他留给我们的东坡志林,就是这方面才 艺展现的记载。 本文着重探讨他在诗词方面的艺术特色。 苏轼诗歌创作所触及的社会生活面

6、十分广阔。他长期在各地做官,与民众 亲近,视野开拓,阅历丰富。加上他才华横溢,笔力纵横,挥洒自如,他曾称赞 一位朋友的作品“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旡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 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其实他自已的诗词散文就达 到这样的境界。他说,他的诗词散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 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隨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他的诗保存下来的有四千多首。与词和散文比起来,内容非常丰富。 他的山村五绝、吴中田妇叹、寄刘孝权、戏子由等,均 是反映民生疾苦的诗。 如“风霜来时雨如泻, 杷头出菌镰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 忍见黄穗卧新泥”(吴中田妇叹

7、)的深沉感慨。又如“联翩三十七将军,走 马西来各开府。南山伐木作车轴,东海取鼍漫战鼓。汗流奔走谁敢后,恐乏军兴 污资斧”(寄刘孝权)的扰民惨状的描绘。 一首荔枝叹,写尽了官吏谄媚主子,博取宫中美人一笑的情景: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籍,知是荔枝龙眼 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 载。十里尘灰,五里兵火,急如星火催送荔枝,那管人民的死活。苏轼犀利的笔 锋直刺“争新买宠”的当朝权贵。讽刺那些势利的权贵们,为求宫中美人破颜一 笑,马蹄踏起的惊尘,竞溅起百姓的血流淌千载,何等撼人心魄的诗句!苏轼写 此诗正是贬谪惠州的后期, 他接近苦难的民众, 敢

8、怒敢言, 表现了他的屡贬不屈 的政治激情。苏轼的一生是政治上失意的一生。他把那种“不合时宜”的情感,常常倾注 到对乡土的怀念、 亲友的情谊及自然美的抚慰中。在他的诗行中, 艺术地表现了 一些亲切动人、执著人生和深沉坚挚的情感。我家江水初发源, 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 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隨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 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里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 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怅然归 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竞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 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这首

9、游金山寺的纪游诗,是诗人站在大江岸畔的镇江金山寺顶,追念“江 水初发源”的故乡四川的情景。江潮盛况不复再现,只留下潮水涨落的沙痕。烘 托一缕迷惘的乡愁。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读出诗人“行当投劾谢簮组,为我佳 处留茒庵”的归隐之叹了。 忧患余生的诗人, 常常思索痛苦的人生。 当他与知交密友出郊寻春, 他更敏 感地将肺腑之情倾吐出来:东风未肯出东门, 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 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苏轼的山水诗着重展现自然美。 他能把事物准确地描绘和诗人的性格融合无 迹,他的两首写杭州西湖的诗,成为千古绝唱: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

10、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水光潋滟晴偏好,山色空潆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写杭州西湖的风雨变幻,观察入微,前者由云成雨,忽又转晴;后者由 晴转雨。诗人捕捉灵感,将一时所见点石成金,看来漫不经意,但却渲染成鲜明 的诗象。 苏轼还写了大量的咏物诗和议论诗。 这些诗倾注了诗人的生活情趣和人生哲 理。他将自由奔放的风格和缜密的观察和细致的表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求物 之妙,如系风捕影”,文理自然而又小中见大,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突然揭示 出一般人心会而不易说出的理趣。三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五代和北宋初期的词,题材很狭窄。不论晏殊、欧阳修、柳永或其他词人

11、, 不论雅词或俚词,都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内容大抵是男女相思离别的 恋情之类,整个词坛充斥着“靡靡之音”,风格始终是柔弱无力,极少例外。虽 然范仲淹、 柳永等人也作了一些开拓, 稍有进展, 苏轼的贡献在于打破了五代和 北宋词坛的狭隘的传统观念, 开拓了词的内容, 提升了词的意境。 他给我们留下的三百多首词,内容包括山川景物、纪游咏物、乡情民俗、农舍风光以及感古怀 旧等等,都可以写进他的词作。胡寅在他的酒边词的序文中有一段称道苏词 极精辟的话: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 着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 輿台矣。刘辰翁也说:“

12、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他创 立的与传统的婉约词派相对立的豪放派,从题材、语言、格律方面开辟了广阔的 途径:“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 最能代表苏轼词作革新成果的作品: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3、遥相公瑾当 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手把酒盏,仰望皓月,写中秋怀念亲人;面对江涛,发思故之幽情,写赤壁 凭吊古迹,逸兴纵横,放怀高歌。这在北宋以前的词中很难见到。而作者的“人 生悲欢离合”的感慨和“江山犹是昔人非”的历史观念,给这个题材注入了新的 内容。前一首写于熙宁九年( 1076),苏轼离京游宦已达五年,丧妻别子,形单 孤寂;后一首写于被贬黄州,经历严重的政治打击,作一个小小的团练副使,他 的政治抱负已化作泡影。词言志,他的怀才不遇,有志无成,心中郁闷,面对旡 限江山,悠远历史及有

14、限人生,只能用“人间如梦”来聊以自慰。把生活中的不 如意归结为自古难全, 永远不能参透的人生之谜, 因而这两首词流露出词人消沉 的心态。但是,词的客观景象却与作者的主观意识融为一体,用一些异常鲜明的 形象来展现他的心灵。这就是“琼楼玉宇”的清景,惊涛如雪的瑰丽江山,“千 里共婵娟”的美好憧憬, “雄姿英发”的风流人物,奠定了这两首词的基本格调 是健康乐观的。 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对历史人物的向往, 是作者豪放词风的 思想基础。两首词都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结构紧密,节奏跳跃,意象 鲜活,手法新颖,气势磅礴。这就是这两首词能成为千古绝唱的缘故。 苏轼在他的密州出猎中抒发了慷慨报国的激情

1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隨 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征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 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首出猎词,气概豪迈,场面热烈,有声有色,使人有身历其境的感觉。更 体现了作者打击敌人保卫边彊的豪情壮志。 苏轼第一次将农村题材引入词中。在他以前五代词曾经出现过渔夫,浣女, 莲娃的形象, 然而,以前所写的渔夫好像是隐士的乔装,而农村少女也只是民间 美人的描绘。苏轼笔下的村童、渔夫、老农、村姑,有一种淳朴善良的品质,而 写田舍风光、农村习俗,渗入了真切动人的泥土气息。他的一首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 三三五五棘篱

16、门, 相排踏破蒨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 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苏轼虽是豪放词人,但他写起爱情题材,也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词,不但 细腻真切,却又凝重淳厚。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 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 却被无情恼。这首词和另一首悼亡名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都写得情真竟 切,迴肠荡气。爱情的主题,有时通过咏物来表现。把物的形象与女性形象处理 得若即若离而又十分和谐协。对抒写缠绵悱恻的情感活动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四北宋词坛充满了绮语诲淫,歌功颂德,伤感颓废,词匯贫乏而又千篇一律。 苏轼举起革新的旗帜,从内容到形式,大刀阔斧,进行创造性的革新改造。在苏 词中,有建立功业的爱国主题,有充满幻想的浪漫精神,有雄浑博大的意境,表 现出豪迈奔放的个人性格及乐观处世的生活态度。如果没有苏轼创立的豪放词 派,从历史的发展和作用看,宋词要以自己的特色与唐诗、元曲前后辉煌,那是 不可设想的了。说苏轼是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