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美学与中学语文教育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745815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PPT 页数:114 大小:3.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美学与中学语文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心理学美学与中学语文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心理学美学与中学语文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心理学美学与中学语文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心理学美学与中学语文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美学与中学语文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美学与中学语文教育(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心理学美学与中学语文教育,主要内容,一、中西方的心理学美学简介 二、心理距离论与中学语文教育 三、移情论与中学语文教育 四、精神分析与中学语文教育,一、中西方的心理学美学简介,从心理学视角研究美学与艺术问题,在中西方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心理学视角:美学与心理学,中国美学:“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物感”说、 “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 “出入”说、“象外”说、“意境”说,“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

2、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虚静”说老子道德经中的“虚静”: “致虚极,守静笃” 。庄子庄子大宗师: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庄子认为只有达到虚静,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陶钧文思,贵在虚静。”,虚 静,庄子“心斋坐忘”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杜甫静者心多妙,先生艺绝伦,“物感”说毛诗大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

3、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物感”说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钟嵘诗品: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妙悟”说“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童心”说“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李贽:焚书卷三童心说,李贽,“性灵”说袁枚

4、随园诗话:“诗者,人之性情也。” “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 “诗者,心之声也,性情所流露者也”。,“神韵”说王士禛提倡神韵说,要求诗歌“天然澄淡”、“风神韵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强调“兴会神到”、“得意忘言”。,“出入”说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西方心理学美学主要理论净化说-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心理学 实验美学-费希纳 “直觉”说-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完形”论-格式塔心理学美学 “心理距离”说-布洛 “无意识升华”说和“原型”论-精神分析美学 “投射”说-移

5、情论美学 “内模仿说”-谷鲁斯,实验美学,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 费希纳。 它运用现代心理学原理,采用心理实验方法,研究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从中发现和确定美的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在支配人们审美心理的作用。,实验美学,方法上具有开创性,但由于方法上视野的狭窄,只注意到审美经验中的一些边缘和表面的东西,忽视了受验者的内心活动和生活经验等主观条件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了结论的普遍性。,格式塔心理学派 考夫卡(Kurt Koffka,1886 1941),主要著作: (1921) (1935),完形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明确认定心理学的任务乃是研究行为与心理物理场的因果关系,主要贡献是于发展心理学

6、中贯彻完形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美学,阿恩海姆运用格式塔原理分析艺术与视知觉的关系。-人的视知觉至少有两个原则,即整体性原则和简化原则。,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反对用联想和移情来解释审美现象,认为客观事物之所以具有能表现人类情感和心理的情感性,不在于移情或者“性欲的转移”,而在于客观事物与人的心理结构形式相同或相似,即有一种“异质同构”关系。,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局限:为美学的科学化开辟了道路,但漠视审美知觉中的社会、历史因素,很难解释同构对应关系之所以能形成的根源。,心理学美学的主要意义一、研究对象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转向对艺术和审美经验的内部过程和机制的探究,对西方现代美学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7、,心理学美学的主要意义二、推动了西方美学的研究方法从先验的向经验的转变 。“自上而下的美学” “自下而上的美学”,心理学美学的主要意义三、面向艺术创作和欣赏以及各种审美活动的实际问题,扩大了美学的研究范围,促进了美学的应用研究,增进了美学研究中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心理学美学的贡献与局限贡献:运用心理学中有效的概念和理论来解释审美经验,对审美经验的心理过程、构成方式、组成因素等做了更具体、深入的描述和分析,加深了人们对审美经验的认识和了解。,心理学美学的贡献与局限局限:将审美经验和艺术中某一特别的心理现象孤立地加以分析,片面地加以强调,将审美经验中本来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因素分割和对立起来 。主

8、要借助于内省或实验的方法。其实验资料和结论常常是不充分的或矛盾的 。,二、“心理距离”说与中学语文教育,1、“心理距离”的基本涵义。2、“心理距离”说的主要观点3、“心理距离”说与中学语文教育,“心理距离”的含义:心理学意义上,指的是人在意识上把自己与外物分离开来所形成的间隔。 两层内涵:一是把客观事物与人本身分离开来;二是把客观事物与人的实际需要与目的分离开来。所以它也是指脱离现实、脱离功利、客观地看待事物的一种心理状态。,美学意义上的心理距离是指人的审美心理与功利心理之间的距离。“心理距离说”的核心就是要求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保持一种适当的“心理距离”。,保持适当心理距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

9、原则和艺术创作原则。距离太近-艺术同生活混同 距离太远无法共鸣、冷眼旁观。,心理距离说:20世纪西方心理学美学的流派之一,代表人物:布洛(瑞士)。 主要观点:I. 人与对象之间的距离是审美活动的前提条件II. 心理距离就是人的非功利态度。III. 对象的美源于这种审美心理距离。,评价: 从心理距离角度阐释了审美需要非功利态度,突出了审美态度的作用 对美感产生的根源作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解释。,、脱离社会实践来观察审美现象,认为审美距离是形成美感的唯一源泉-以偏概全,舍本逐末。、片面强调美感超脱功利的绝对性,忽视美感潜藏的功利性。,审美心理距离的实质实际上是人的意志调节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10、,,审美距离除心理距离外,还有: 空间距离: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距离 要求:不远不近,不高不低 一般原则: 看戏 一般在第10排左右 观画:工笔画要近观;巨幅油画要 观景:角度与距离乐山大佛,时间距离:审美鉴赏应当选择最恰当的时机。一般原则:多次鉴赏同一对象,不可过于密集-审美疲劳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观景。,“心理距离”与中学语文教学、巧用幽默的作用 幽默是语文情感教学的重要手段 、巧用 “ 空间侵犯 ”对不同的学生应该保持不同的空间距离 、避免 “ 时间侵犯 ” 课堂提问 、作业批改 、教学时间安排 、“心理互换” 拉近心理距离 ,促成情感共鸣,“心理距离”与中学语文教学、心理距

11、离与读写指导 、纠正写作中的自然主义(流水帐式写作、方言的滥用等)、避免解读中的荒诞不经(玄幻影视等)、正确应对写作中真与幻的关系、阅读教学的“出”和“入” 、利用学生日记,开发教学资源,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尽读书之法。-陈善扪虱新语卷四,三、“移情”说与中学语文教育,(一)、“移情”说简介。(二)移情”说与中学语文教育,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

12、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

13、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庄生化蝶-(莊子齊物篇)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秋水篇),想想: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有审美移情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移情”说简介,A、代表人物及其观点(1)、洛采的“外射”说(2)、费希尔父子的“对象的人化”(3)、立普斯的“自我价值感”(4)、谷鲁斯的“内摹仿”(5)、巴希的“同情的象征主义”,B、”移情说”的主要观点

14、:、移情是人把自己的感情投身到对象上去。 、移情使人在对象上感受到人的自我生命的价值。 、对象的美源于这种移情。,立普斯,人们在对周围世界进行审美观照时,不是主观地被动感受,而是自我意识、自我感情以至整个人格的主动移入;而通过“移入”使对象人情化,达到物我同一,“非我”的对象成为“自我”的象征,自我从对象中看到自己,获得自我的欣赏,从而产生美感。审美主体包括艺术家就是移情者.,C、含义、实质、功能、原因与特征含义:主体把自身情感投射到客体,使 客体具有了主体内心感觉到的情感。 实质:联想与情感心境相互作用而产生 功能: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 原因:同情感与类似联想 特征:心物消融、物我同一、主客互

15、赠,文字之最豪宕最风雅、作之最健人脾胃者,莫过填词一种。我欲做官,则顷刻之间便臻荣贵;我欲致仕,则转盼之际又入山林;我欲做人间才子,即为杜甫、李白之后身;我欲娶绝代佳人,即作王嫱、西施之元配;我欲成仙成佛,则西天、蓬岛即在砚池笔架之前;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若非梦往神游,何谓设身处地?-李渔:闲情偶寄,(二)、“移情”说与中学语文教育,(1)、正确区分诗歌中不同移情现象联想引起的移情心境引发的移情联想与心境相互作用引发的移情,(2)、以移情促欣赏“缀文者情动而词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3)、寻找到最佳激发点,以“移情”培养审美情感 (4)、课本剧与角色转换,(二)、“移情”

16、说与中学语文教育,(5)、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6)、朗读吟诵促共鸣 (7)、防止过分的移情,警惕混淆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 (8)、“三情”统一,三情统一,教师情感,文本情感,学生情感,四、精神分析美学与中学语文教育,(一)、精神分析美学的理论支柱(二)、精神分析美学的主要观点 (三)、精神分析美学在文艺批评中的运作方式 (四)、关于精神分析美学的评价 (五)、精神分析美学与中学语文教育,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他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指出具有动物性的“本我”(id)对理性的“自我”(ego)有着强大的内驱作用,弗洛伊德 Frend Sigmund 18561939,(一)、精神分析学的五大理论支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