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髓与个人修养半天1103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52573137 上传时间:2018-08-23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精髓与个人修养半天1103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国学精髓与个人修养半天1103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国学精髓与个人修养半天1103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国学精髓与个人修养半天1103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国学精髓与个人修养半天1103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精髓与个人修养半天110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精髓与个人修养半天1103(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学精髓与个人修养,由__提供下载,两型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湖南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即“两型社会”的样板区。 明确“以人为本”的终极目的,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尊重自然规律,重视文化软科学、软实力的作用,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之间的关系这三个关系,从而使整个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都和谐友好,形成一种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各个机制都尽可能协调,这样才是可持续发展,才是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儒道佛思想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人生智慧,“中国人生智慧极富特色,究其根底是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对此,儒、道、佛三家从不同角度给予了阐释,为

2、中国传统人生智慧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图景。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修行处世之道。”全国人大常委冯之浚演讲,儒道佛人生哲学概说,三个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 儒家的仁是仁人,道家的道是道天,佛家的空是空性。 儒家具有与社会的谐世性,道家具有与自然的顺世性,佛家具有对自我心灵的超世性。,儒家:社会伦理道德本位的人学,儒学的基本出发点,是社会伦理道德,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受到关心爱护,这种关心爱护就是“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论语颜渊) “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 儒家的人学定位,是社会的,伦理道德的。,儒家之人:社会伦理道德的角色定位,

3、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儒家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建设,而道德修养的建设归根到底也是为了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社会关系:五伦与五常,人与他人的关系有五种: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就是“五伦”。 正确处理好这五种关系,即夫妇有礼,父子有仁,兄弟有智,君臣有义,朋友有信。 仁、义、礼、智、信,被称作“五常”,也就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五种基本道德原则。,为仁由己,发自本性,

4、“孝”是“仁”之本。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孔子认为,“孝”并不同于一般养活,而是必须懂得尊敬。 儒家认为,懂得尊敬人,是人与动物的不同,因此,“敬”不仅是对于父母关系应当持有的态度,也是对待夫妇、君臣、兄弟、朋友的态度。敬,直接指向了“礼”与“仁”,“仁”这种爱,也包括了对他人的尊重尊敬。,对坚持道义精神的弘扬,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乐天知命,不忧不惧不惑,乐天知命,吾何忧?穷理尽性,吾何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者不惑。 这里的知命还应当包括知道自己的人生使命所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不者不如乐之者。乐此不疲,乐以忘忧。 此种乐决不是世俗的吃喝玩乐,而是一种有志于道的的乐此不疲、乐以忘忧的乐。前者有快感,是短时而非长时的。 从信念的意义来说,无忧者便无乐,无乐者亦无忧。 有乐便可以忘忧,有乐便有充实,有信念有坚持。 快乐只能体验而不可追求得到。,二、“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雍也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6、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论语里仁),穷且益坚的高尚志节,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不断进取的人生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以载物。”(周易)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道家宇宙自然本位论的人学,道家的核心思想定位

7、在道。道就是顺应自然,取法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庄子说:“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庄子在宥),顺应自然而不违反自然,在主张亲近自然方面,道家提出了一系列朴素而精辟的思想,主要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在今天,这些思想依然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反对扭曲与压抑人的天性,“ 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 (通“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8、” (庄子秋水) “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斫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噫! 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庄子骈拇),道家否定纲常伦理的社会观,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第十八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第七十七章),二、反对追求感官享受,“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红、黄、蓝、白、黑。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味:酸、甜、苦、辣、

9、咸。 灌了黄豆的老鼠。,富贵寿善都非人生快乐,“天下有至乐无有哉?”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矣,亦外矣。” “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 至于“寿”,则“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至于“善”,则“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 (庄子至乐),三、“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阵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10、、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道家主张“与民生息”,道家哲学以人的自然生命为本位,其他一切问题都服从于生命本身存在的问题,其价值取向不是追求伦理的至善,而是最求自然人性的真挚、个性的自由和生命的超越。 道家重天道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在于明人道,包括人事之道、治国之道、处世之道、保身之道、养生之道、全生之道等等,即生命之道。 “治大国若烹小鲜”与“不折腾”。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顺应自然:游刃有余,“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是以十九

11、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养生主) 本意性目标与具体目标。,四、人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有限性,“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庄子秋水)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同“太”)仓乎?” (庄子秋水),人在认识感知能力方面的有限性,“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按:同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之不可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秋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坚强。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第七十

12、六章),“忘”的境界,庄子达生说:“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 庄子认为返归自然本性,关键是弃物捐心,返朴归真 。道是一种虚无的境界,欲达“道”的境界,内心必须去除一切杂念,使自己心境达于空明,在这种“心斋”“坐忘”的状态中与道合一。,庄子对生死的达观态度,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箕踞鼓盆而歌”,并说“是相与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庄子列御寇:“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岂不备邪?何以如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由此可见,庄子对

13、自己和妻子的死亡抱达观的态度,在他的眼里,死亡不过是自然法则作用下的必然现象,是生命规律的演化过程。,邵雍南园赏花,花前把酒花前醉,醉把花枝仍自歌。 花见白头人莫笑,白头人见好花多。 此诗表现了一种周易的哲理与智慧。“白头人”,乃是一种久阅人间沧桑,饱尝世事炎凉,由绚烂归于平淡人生境界的象征;“白头人见好花多”,乃是智慧人生对时间流逝的生命证悟。 生命之所以有悲欢,是生命不能超越一己之渺小。易经的智慧,正是生命超越了个我,融入了周而复始的生生循环的宇宙大化之体验。,儒道互补是中国哲学的精神,春秋末战国初,显学是儒墨二家,道家不是显学。原因是当时道家不游说诸侯,不聚徒讲学。孔子注重讲学,讲学是孔

14、子的首创。汉初统治者与民休养生息,道家是显学。 武帝时,废黜百家,独尊儒学,以后儒学成为中国历代的统治思想。 但魏源认为,中国文化是阴阳文化。林语堂则认为儒道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缺一不可。冯友兰说 “极高明而道中庸”,两者的统一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儒道对立统一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如果用“一阴一阳之谓道”来比喻儒道两家,显然儒家是阳,道家是阴。儒道两家表现出的对立统一的格局,甚至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基因。 儒家人生观强调有为积极有为,强调阳刚的一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就是解释刚健的。刚健不息就能积极主动克服困境,不退缩,不回避,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没有这种精神就不能解决人

15、类所面临的困难。儒家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个人对民族都很重要。人类文明文化的发展要有所事事,有所创造,有所作为,否则就无法生存与发展。,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道家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正如电影卧虎藏龙里说的:紧握拳头什么都没有,松开你的手便拥有一切。这就是“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道理。 无为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以柔克刚。柔是一种韧性。这种韧性使得生命有一种厚度,不容易夭折,不容易被困难和挫折所消解。这是一种与刚性相对应的柔性,是一种生命的弹性。所以不要把道家的无为简单化,我们要把它里面所包含的很深刻的智慧解释出来,并且如果解释得好的话,可以成为策略学的理论支持。 周易的吉卦与凶卦所表现的辩证法。,佛家诸法性空本位论的人学,人是什么?佛教认为,人就是由四大、五蕴组成的一个暂时集合体。 四大即地、水、火、风四种元素。 五蕴即色(物质、现象)、受(感受)、想(思维)、行(意愿、意志)、识(心识)。,印度原始佛教的创立,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古代印度的四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2、迦毗罗卫国,净饭王。 3、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妻子耶输陀罗,儿子罗睺罗。 4、菩提树下悟道:四谛、三法印。,一、四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