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017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52572248 上传时间:2018-08-23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4.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017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017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017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017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017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01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017(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概说,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 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能文能武,博学多才的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先秦诸子包括儒、道、法、墨、名、阴阳等。,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主导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儒家在先秦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儒 家,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克

2、己复礼),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儒 家,儒 家,孟子(前372前289年),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学者。,思想要点:一、张扬性善说(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二、宣扬民本思想。 三、提倡仁政。,儒 家,荀子(前313前230年),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提出了人能依据礼义征服自然的思想。认为人的是邪恶的性恶论,所以弘扬“克己复礼”的思想。并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制当中。,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初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前468前376年),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一位出身

3、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的思想家。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非攻”“尚贤”“明鬼”等。,墨 家,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李耳,字聃,春秋末年楚国人,曾做过周守藏室官员。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形成了对立统一的辨证宇宙观,认为万事万物的形成发展不受超自然的意志支配。提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的社会观。提出“为而不有”“至公无私”“致虚守静”“柔弱胜刚强”人生观。,道 家,道 家,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大约和孟子同时或稍后。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这种思想是基于对社会人生的

4、同情和关怀。感慨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战国末期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视。认为“法治、术治、势治”都是帝王之具。 但他主张的极权政治、高压政策、残酷的刑罚等等,主要是针对劳动人民的,这又是违反人民的利益的。,法 家,先秦诸子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

5、深、影响之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说是绝后的。,论语选读,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你眼中孔子的形象,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思想核心是礼,理想人格是仁、义。,头部凹顶、额头突出 眼大有神、耳大后翻 龅牙长嘴、面黑貌丑 个高背驼、长上短下,孔子的影响: 韩国:尊孔崇儒基地有232座 日本:尊孔子为“先儒孔宣父” 越南:定孔子诞辰为教师节。孔子的形象变化 子贡使孔子由普通贤人变为超级贤人,孟轲、荀况使孔子由贤人变为圣人,董仲舒使孔子从不得志向的圣人变为“素王” 王莽等使孔子由“素王”变为通天教主。,真实的孔子,实际

6、的教育家;不得志的政治家,钻研道德的理论家,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年轻位卑、管仓库畜牧 十五岁好学不厌、三十而立授徒讲学 鲁国内乱,去了齐国 回到鲁国、弟子遍国 任命又都宰、又升为大司寇 抱负难施,周游列国 回到鲁国,战胜齐军 未得重用,致力教育,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参与变革了,不太平:群雄争霸,礼乐崩坏,仪封人(1)请见(xin),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ng) (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4)。”,【译文】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长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

7、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把他引见给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而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选文1,学习第一则:,思考:1、仪封人认为孔子是怎样的人?用原文段的语句回答并翻译。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2【原文】 长沮(j)、桀(ji)溺(n) (1)耦(u)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y) (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y,同“欤”)

8、?”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之(5)?且而与其从辟(6) (b)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 ()而不辍(chu)。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怎么理解:“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自己只会活在众生之中,蕴含着孔子对世间众生的深刻情怀。2、天下越是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因为自己有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

9、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di)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b)之,不得与之言。,【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

10、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很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能和他交谈。,思考,1、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2、接舆为何”趋而避之“?,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他要说的也都说过了,所以没有必要再作停留;如果和孔子交谈,说不定要被孔子劝谏,让自己积极参政呢。既然知道劝阻无效可仍然要劝,这其实也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做法。,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虚假尊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

11、。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评论】,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h)蓧(dio) (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 (3)而食(s) (4)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选文4,【注释】 (1)丈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指岳父。 (2)蓧:音,古代耘田所用的竹

12、器。 (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分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4)黍:音,黏小米。 (5)食:音,拿东西给人吃。,思考:1、荷蓧丈人为何说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荷蓧丈人为何要留下子路,其用意是什么?3、子路是如何评价荷蓧丈人的?4、从荷蓧丈人的言谈来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成语: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形容脱离劳动

13、,脱离劳动人民。,思考,1、荷蓧丈人为何说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荷蓧丈人为何要留下子路,其用意是什么?,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刺。,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骄傲,见子路对他恭恭敬敬,又热情地接待他。是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面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废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为表示反对,认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3、子路是如何评价荷蓧丈人的?,4、从荷蓧丈人的言谈来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荷蓧丈人:是一个隐者。隐者,一般属于道家学派。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主

14、张避世,主张“小国寡民”。在他们看来,孔子到处奔波,试图整治天下,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反对消极避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评析 本则得要点不在于前,而在于后面子路作为孔子的代言人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长幼之节仍在,却抛弃了君臣之伦。儒家做官为行义而非谋利。最后一句因为明知改变无道社会的主张无法推行,但仍坚持不懈,凸现了他在推行道义方面的惊人的执着。,5、【原文】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2)曰:“奚自?(3)”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3)奚自:疑问代词的宾语前置句。

15、,翻译: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你怎样理解看待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做法的?请说明理由。,1、在“礼乐崩坏”、秩序混乱的春秋末期,孔子提出“礼”、“仁”的主张,想恢复西周的“礼制”是不现实的。2、孔子周游列国,大力宣扬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使儒家学派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一个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2、“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光照千古。,一代名相诸葛亮毕生“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明知蜀国不可兴而为先帝知遇之恩托孤白帝城,辅佐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虽然没有实现三国归蜀的理想的乌托邦

16、,但却成就了一个为知己者死的忠义大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广东禁烟、虎门销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和高贵。,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史可法(抗清名将):城亡我亡,头可断,志不可屈 谭嗣同:我自横刀问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关押审问八年,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 “火会更使真理永恒”。 西西弗斯:蔑视众神的命运安排,每天将巨石推上山顶,滚落,再推,决不屈服。,【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