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甘肃省张掖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题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2567170 上传时间:2018-08-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甘肃省张掖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甘肃省张掖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甘肃省张掖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甘肃省张掖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甘肃省张掖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甘肃省张掖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甘肃省张掖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甘肃省张掖中学甘肃省张掖中学 2013-2014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1.本试卷分第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 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第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甲甲 必考题必考题

2、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9 9分,每小题分,每小题3 3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文化是追求美好的,它所有的发展,都是向着“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和谐”而来 的。所以,我认为美好和谐是文化的核心要求,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求。像这样公平、 和谐相处,达到全人类的美好和谐,没有一个共同的约定,定出一个共同规范,是很难达 到的。我们的先贤对这个问题早有认识,他们提出了一些要求和规范。我们可以通过几个 汉字来分析一下。首先是“仁” 。 “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如果把“仁”这 个字拆开来看,就是两个人。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而这个“仁”就是爱。 其次是“德”

3、。 “德”字,右半边除了心,写全应当是“直” ,所以古人常说“直心为德” 。 “直”就是正直,正直向上即为“德” 。 “德”要求很高,加个“心”字,是说明思想,加 个“彳” ,是说明行动,那就是说,不管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要求正直向上,这就是 “德”的含义。我们讲究“仁德” ,是为了保证全面的“美好和谐”的要求。可以说, “仁 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为了保障“仁” “德”的正常发展,我们需要做有规范的活动, 然后把它定成制度,这就有了“礼”和“法” 。 人们怎么样才能达到“仁”和“德” ,走到规范的制度当中呢?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化” 。 “化”字很了不起,篆书的“化”字,无论怎么看都是

4、两个人,一个倒着,一个正着。这 样一来,这个字就倒不了了,怎么看都是正着。这个“化” ,反和正都可以,也就是说可以 化和、化解,想办法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成立。这应当是走向美好境界的一种渠道,有许多 事情,只要一“化” ,就能解决。我们一直在利用并遵循“化”这个规律,或者说这个原则。为什么中华文化越来越博 大,越来越精深,源远流长,长盛不衰?首先因为它是全人类的追求,它代表了全人类的、 共同的、追求美好的愿望;其次就是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化和力。因为在文 化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能没有碰撞的。碰撞不怕,在于协调,在于怎样解决。归结起来不 外乎两种,一种是让,一种是抢。抢的没有好结果,今日的胜

5、者,明日可能又是败者,今 日失败者明日可能又是胜利者。打打抢抢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都不如一个“化”字, 通过一个“化”字,可以化解、化和、转化,很协调地往前走。我们“化”过来的东西很 多很多,靠着“化” ,我们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所有的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一个字“和” ,这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是 两个事物,或者不同的许多事物很协调、很和谐地相融,比如各种乐器,不同的乐器吹拉 弹唱,构成很好听的旋律,但它不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各自失去了自己。 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要尚仁德,尊礼法,要通过“化”的办法,最终达到“和”的境 界。2(摘编自欧阳中石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征 )1.下列关于

6、“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要使人们达到“仁”和“德” ,走到“礼” “法”等规范的制度当中, “化”是最好的 一种办法。 B.篆书的“化”字怎么看都是一个倒着、一个正着的两个人,怎么看都是 正着,反和正都可以。它意味着在各种情况下想办法都可以化解、化和。 C.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只要利用并遵循“化”的规律,问题就能解决,就能走向美好 境界。 D.中国形成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与我们“化”过来很多很多东西是密切相连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仁”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 “仁”就是爱。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 动摇的核心地位。 B.不管在

7、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如果我们都做到了正直向上,那么我们的言行就符合 了中华文化“德”的要求。 C.碰撞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正确的解决办法在于协调,抢是没有好结 果的。 D.好听的旋律是由不同的乐器吹拉弹唱构成的,各种乐器在旋律中充分表现了自己, 并没有失去自己。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体现协调、和谐的“和”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因而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在“和” 上下工夫,花大力气去做,其他的一般对待就可以了。 B.中华文化能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长盛不衰,与我们民族一直利用并遵循“化” 这个规律密不可分。 C.作者认为, “仁、德、礼、法、化、和”这六个字,概

8、括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 和基本特征。 D.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化和力,对待外来文化,能够做到化解、化 和、转化,很协调地往前走。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6(36分分) ) (一)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19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九月(公元676年) ,壬申,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 陵柏,罪当除名,上特命杀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二人罪不当死。 ”上曰:“善才等 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 ”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 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

9、,是法不信于人也, 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张释之有言:设有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处之?今以一株柏杀 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 ”上怒稍解,二人除名,流岭南。后数日,擢仁杰为侍御史。 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 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仁基素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相谓曰: “吾辈岂可不自愧乎!”遂相与辑睦。 春(公元679年) ,正月,己酉,上幸东都。 司农卿韦弘机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制度壮丽。上阳宫临洛水,为长廊亘一里。 宫成,上徙御之。侍御史狄仁杰劾奏弘机导上为奢泰,弘

10、机坐免官。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 用事,朝廷畏之。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3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 ”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 (公元688年)以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着六七百家,籍 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 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 ”太后特原之,皆流丰州。道过宁州,宁州父老迎劳之曰:“我狄 使君活汝邪?”相携哭于德政碑下,设斋三日而后行。 (选自资 治通鉴 )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法不信

11、于人也 信:信任 B.当坐着六七百家 当:判处 C.本立竟得罪 竟:竟然 D.韦弘机作宿羽等宫作:修建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狄仁杰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 二人罪不当死 擢仁杰为侍御史 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 侍御史狄仁杰劾奏 弘机导上为奢泰 请弃臣于无人之境 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宗要处死误砍昭陵的将官,狄仁杰坚决请求不杀,高宗变了脸色,命令狄仁杰退 出去。几天后,狄仁杰委婉劝谏,高宗怒气消解,权善才、范怀义得以被除去名籍,流放 岭南。 B.长史蔺仁基一贯与司马李孝廉不和,看到狄仁杰请求代替郑崇

12、质承担出使的任务后, 都觉得自己应当感到羞愧,于是两人和睦相处。 C.左司郎中王本立依恃皇帝恩典,当权用事,朝中士臣都害怕他。狄仁杰奏报他作奸 犯科的事,请求把他交付执法官吏处理,高宗最终答应了狄仁杰,王本立被判罪,从此朝 廷士臣都不敢为非作歹了。 D.狄仁杰查知因为越王李贞而犯罪的六七百家、被籍没官府充当奴婢的五千人都是无 罪而被牵累的后,秘密奏报太后。太后听了狄仁杰的奏报,就特别原谅了这些人,全部流 放到丰州。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5 分) (2)宁州父老迎劳之曰:“我狄使君活

13、汝邪?”相携哭于德政碑下,设斋三日而后行。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二)古代诗歌阅读(1111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8. 颔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 9. 李益被认为是河西历史上最有名的诗人,本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你认为它在艺术 上有何特色?(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三)名篇名句默写(6(6分分)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舞幽壑之潜蛟, 。 (苏轼赤壁赋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之兰亭集序

14、)4(3)黑云压城城欲摧, 。 (李贺雁门太守行 ) (4) ,多于九土之城郭。 (杜牧阿房宫赋 (5)三岁为妇, 。 ,靡有朝矣。( 诗经氓) 乙乙 选考题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题对应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注意:作答时必须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题对应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 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25分分) ) 11.1

15、1.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 1)(4 4)题。)题。 免费的午餐免费的午餐 刘心武 父亲在世时,曾向我讲述过他年轻时所获得过的一次免费午餐。 那是20世纪20年代初,父亲才十七八岁,因为祖父远行,而后祖母对他极为吝啬,所 以他离开了家庭,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那时他的维生手段之一,是代人投考名牌大学, 他也实在是有应考的才能与气数,竟每回都能高中。但是他从那些私雇他冒考的少爷手里, 每回也得不到几个钱,用不上多久便又一筹莫展。父亲本人何尝不想进入名牌大学,但纵 使他让自己考取了头一名,也没钱缴纳学费。就算学校爱才如渴,准许他减免学费,他也 无法应付食宿等方面的开支,而勤工俭学,路子也不是那么好找;惟一的办法,便是设法 贷到一笔款,毕业后尽早归还。谁能贷给他款呢?想来想去,有这种实力并可能情愿的,应 在祖父所交往的伯叔辈中。父亲在那一年的夏天为自己去应考,以优异成绩被协和医学院 放榜录取,这令他万分兴奋,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既是祖父对他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夙 愿,于是筹措入学读书的费用便成了当务之急。他经过一番盘算,决定向自己的一位老友 求助,该人当时在社会上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