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2566944 上传时间:2018-08-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 20142014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 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 ,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 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流动的花朵为何难以与城市融合 王亮 张滢当前,随着大城市对日益饱和的城市资源的不断“挖潜” 、公共财政的不断增支、 “两为主” (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

2、主)方针的贯彻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问题似乎得到了初步解决。流动的花朵在城市过得好吗?学得好吗?与学校老师、小伙伴的关系融洽吗?能适应城市文化吗?在异乡能产生归属感吗?将来会有发展吗?前不久,河南郑州一项大型调查显示,该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易产生学习焦虑以及自卑、孤独、烦躁心理,很难融入同龄群体。2010 年,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曾选取上海、南京等 5 市 17 所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学校,进行融合问题调查。这两次调查结果十分相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了城市却难以融入城市。我们过去多是从宏观着眼,由政策入手来解决问题。如果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仅是简单地将他们从乡村带到城市

3、,在公办学校寻得一张课桌,那么,造成一个独特群体成长缺失的症候便已隐约可见,整个社会也将为之付出巨大代价。新一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渴望融入城市社会,享受和城里孩子平等的待遇,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在各个现实层面都遭遇“想融而不能融”的困境。身份意识影响着融合。有一个就读于打工子弟学校的小女孩在课堂上这样描述自己的理想:“我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当城管!我当城管,在街上碰到妈妈的菜摊时,就可以慢慢追,慢慢撵!”而在说这番话之前几天,她的妈妈卖菜时因为躲避城管追赶,撞在电线杆上受了伤。理想的存在,其意义正在于为平淡人生插上飞翔的翅膀。可“慢慢追” 、 “慢慢撵” ,又是何等微不足道,让人在为小女孩的微小理

4、想唏嘘不已的同时,不得不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未来画上一个问号。文化冲突影响着融合。固守传统的乡土社会与具有现代性的城市社会,文化特质明显2不同。最外显的表现,就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会感觉到自己的方言、衣着、饮食与城市学生格格不入。更深层次的文化冲突来自于行为习惯、生活节奏、价值体系上的综合差异。“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罗大佑的歌词反映的正是城市新移民因文化隔阂而产生的一种深深的心理孤独。不同文化的了解、交融显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城市胸怀影响着融合。一些城市居民具有优越感,对外来人口天然具有排斥心理和偏见,一些机构和学校在公务中仍存在歧视现象。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

5、 ,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需要的是城市和城市居民的大视野和大气魄。说到底, “融入”属于深层社会问题。户籍制度尚未“破题” ,城市化浪潮已迅猛而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令人措手不及的社会整合。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居民在医疗服务、教育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具有乡村居民无法比拟的优势,而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势必造成“争利”现象。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第一步是力争做到同城待遇,第二步才是消弭同城隔阂。因而, “融入”是一个时间跨度更长、更深也更难的问题。破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难题的主阵地在教育。发挥教育“粘合剂”的作用,促进社会整合,让流动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

6、辞的责任。同时,我们不能把解决方案仅仅停留在“两为主”的政策层面,也不能停留在“适应教育”的微观层面,而要把教育放大到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高度。(中国教育2012.5.9 有删改)1下列不属于“难以融合”的原因的一项是(3 分)A城里人与乡下人身份的不同影响着融合。B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冲突影响着融合。C城市及城市居民狭隘的胸怀影响着融合。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 分)A文章首先通过若干社会现象及调查数据,指出“流动的花朵”进入城市却难以融入城市这一严峻的社会现状。B文章接下来分别从“身份意识” 、 “文化冲突” 、 “城市胸怀”等方面分析说明“流动花朵”难以融入城市的原因。C分析

7、原因之后,作者明确指出问题产生的根源,认为“务工人员子女难以与城市融合”的瓶颈是户籍制度的限制。D最后作者提出解决“难以融合”问题除了“两为主” 、 “适应教育” ,还要把教育放大到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高度。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3A “两为主”方针的贯彻落实,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B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难以融入城市,主要源于他们心理上的自卑所产生的压力。C要根治“难以融合” ,只需站在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高度就可以了。D彻底解决“难以融合”是一个时间跨度更长,更深也更难的问题。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分)(一)文言文阅读(一)文言

8、文阅读(19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郑赐,字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时天下郡邑吏多坐罪谪戍, 赐尝奉命于龙江编次行伍。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 医药,多所全活。秩满当迁,湖广布政司参议阙,命赐与检讨吴文为之。二人协心划弊, 民以宁辑,苗、僚畏怀。母丧,去。服除,改北平参议,事成祖甚谨。复坐累谪戍安东屯。 及惠帝即位,成祖及楚王桢皆举赐为长史。不许,召为工部尚书。燕兵起,督河南军扼燕。 成祖入京师,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逮至,帝曰:“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赐曰: “尽臣职耳。 ”帝笑释之,授刑部尚书。三年秋,代李至刚为礼部尚

9、书。四年正月,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帝曰:“梁武、 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是年六月朔,日当食,阴云不见,赐请 贺。不许。赐言:“宋盛时尝行之。 ”帝曰:“天下大矣,京师不见,如天下见之何?”卒 不许。 赐为人颇和厚,然不识大体,帝意轻之。为同官赵羾所间,六年六月忧悸卒。帝疑其 自尽。杨士奇曰:“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昨立右顺门,力不支仆地,口鼻有嘘无 吸。 ”语未竟,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 ”命予葬祭。洪熙元年赠 太子少保,谥文安。(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九 ,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

10、 讦:攻击。B枉道省母 枉:曲绕。C梁武、元顺溺佛教 溺:沉溺。D帝意轻之 轻:轻佻,轻浮。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赐“不识大体”的一组是(3 分)母丧,去 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 赐请逮问孔高,罪当杖 西域贡佛舍利,4赐因请释囚 赐言:“宋盛时尝行之。 ” 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郑赐为人和厚。在安排因罪被贬戍边的人员过程中,郑赐给他们卸去刑具,让他们在租来的房屋中休息,周济他们饮食,病者问医问药,使很多人活了下来。B郑赐做地方官小有成绩,很得民心。湖广布政司参议一职空缺,朝廷命郑赐担任,他倾力除弊,百姓得以安居,苗

11、、僚部族也心怀敬服。C郑赐做事喜欢揣摩皇帝心思。郑赐先弹劾孙岳擅自损毁太祖修建的寺庙,后弹劾李景隆暗中收养亡命之徒,图谋不轨,又与陈瑛弹劾耿炳文超越本分。D郑赐遇事胆小,忧悸而死。他被同僚赵羾离间,病了多天,心里害怕而不敢要求退下,站在右顺门,因力不支倒地而亡。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译文:(2)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 ” 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春 寒注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12、【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 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 ,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8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5 分)答: 9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6 分)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2)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3)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4)固时俗之工巧兮,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13、屈原离骚 )(5)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6)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 定 风 珠 魏继新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豸虫蛇而筑,人居其上,可眺 山水岚雾,倒也有十分情趣。且房屋鳞次栉比,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路面,凹凸不 平,就有

14、了几分古香古色。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小镇位于深山之中,极少 人来往。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岁月,仿佛日子也凝固了;只有小路上 日子覆盖着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连风也很难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圆百里唯一 不通公路的小镇,送来些山外新鲜的气息。 小镇有一屠夫,生得膀粗腰圆,每日里杀头肥猪,烫了刮毛开膛,然后用担挑了,步 行几十里山路,到城里去卖。他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 卖完了。于是,便沽些酒,买些油盐柴米,顺了山路回去。当然,担子里便捎了些镇人托 买的东西,或油或盐,屠夫总是把它们用信纸包好,作上记号。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 却极细,从不

15、会错,加上有的是力气,也乐此不疲。如此一来,人缘极好,镇上人把自己 喂的猪,都往他那儿赶,所以,日复一日,小日子倒过得十分滋润。 屠夫有一杀猪用的案桌,矮脚宽身,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开裂了,且血痕累累,年 复一年,连木质也看不出了,屠夫对它,却十分钟爱,用起来也十分顺手。一日,镇上来 了一老客,此人打扮倒也入乡随俗,穿了蓝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是银须飘飘,颇有些 风骨。据说,此人乃名中医,回祖籍省亲的,偶尔也给镇上人看病。不知何故,他却对屠 夫杀猪感了兴趣,一连数日,流连不去。屠夫杀猪时间是极早的,其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 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老者便来了,目不转睛地看。屠夫是个直爽人,见状, 便嘿嘿地笑了,说:让老人家见笑了,我手艺不精呢。 老者微微一笑,说:你手艺倒是极好,人也不错,不过,我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