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52533148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PPT 页数:132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2006年公务员培训,2,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一、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世界的物质性 三、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3,一、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皆有之,但世界观还不是哲学。 多选: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 A、 世界观包括历史观、人生观。 B、 世界观和历史观决定人生观。 C、 人生观离不开世界观和历史观。 D、人生观影响世界观和历史观。,4,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的理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5

2、,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D. 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6,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B )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D. 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或“科学之王”吗?,7,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第一个提出者是恩格斯。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更为根本)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8,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问题

3、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原因有三方面。,9,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 二元论不是真正独立的第三个派别,最终陷入了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是世界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10,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个基本派别,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除此之外,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11,列宁说:“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

4、意义。”这里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 D ) A. 物质能否为意识正确反映 B. 意识是否能反作用于物质 C. 物质和意识是否相互作用 D.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和第二性,12,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或古代朴素辩证法观点) 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是最杰出的代表。,13,(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结构或层次。 三个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14,(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

5、态,实现了两个高度统一。 分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15,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1)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意志、感觉、感觉、经验、“心”等)是世界的本原。 观点例如:“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心外无物”,“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人为自然界立法”,“人的意志高于一切、决定一切”,等。,16,(2)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先于或外在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一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17, 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把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分

6、离,任意夸大主观的作用,把认识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加以绝对化。 列宁说: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18, 辩证法: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承认内部矛盾。 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朴素的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形而上学: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内部矛盾。,19,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条件和理论来源。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是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 黑格尔在辩证法问题上的错误。,2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

7、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从内容、对象、社会作用和特征方面看。,2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其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实践中又集中表现为它的阶级性)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整个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22, 当代西方哲学主要存在两种对立的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要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达到更完美的统一。,23,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24,二、世界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对“物质”认识的不同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

8、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 恩格斯对物质范畴作了这样的规定:“物质无非是多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对),25,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界定的。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26,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或承担者。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27,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反对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的观点。 “

9、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相对主义观点) 王安石集南朝人诗句:“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运动的基本形式有五种。,28, 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空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时空的客观性。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 ,对吗? 下列进一步证明时空和物质运动不可分的理论是( ) 、生物进化论 、牛顿力学 、相对论 、宇宙热寂说 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29, 规律是指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特点:客观性、重复性、稳定性、普遍性 人们不能任意制造和消灭规律,但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30,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

10、理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这是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命题。 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世界统一于存在”,对吗?,31,三、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列宁:“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决定性环节) 劳动是决定性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32, 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作为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 庸俗唯物主义哲学的错误是把意识也看作物质,否定了

11、意识的主观特性。,33,(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意识的主观性的表现:意识的主观形式;意识的主观差别;意识的主观特征(反映的近似性、错误性、虚幻性和超前性。),34,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和能力。,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3)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最重要表现)列宁:“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4)意识活动对于意识主体人的生理过程的控制,3

12、5,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1)实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 (2)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3)还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正确把握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唯物主义都认为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吗?,36,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37,第二章 唯物辩证法,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二、对立统一规律 三、质量互变规律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38,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联系及其特点。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

13、性和系统性。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39,“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系统是由互相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系统的四个特征:整体性(根本特征);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40,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一个前进的过程。 恩格斯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41,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 A. 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 对每一种既定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 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

14、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E. 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42,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点,(1)是否承认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2)是否承认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3)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根本分歧)。,43,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及其原因。 (1)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2)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关键; (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

15、学的最根本分歧,是它们斗争的焦点。,44, 要区分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 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主要有两种情形:(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5,承认“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对吗?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同一性是包含斗争的同一性,斗争性是同一中的斗争性。 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46,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同一性的作用。斗争性的

16、作用。 同一性是相对的(条件性)是指矛盾统一体以及贯穿于其中的同一性的存在是受着特定条件的限制的,同一性都是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性)并不是指它的存在不需任何条件,而是指斗争性虽受同一性制约,但它能打破制约它的条件,创造出事物发展转化所必须的新条件,从而表现出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47, 内因和外因及其辩证关系,(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和基础,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 (2)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48,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一般、绝对性)的两层含义。 矛盾的特殊性(个性、个别、相对性)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各有特点。 分析和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基础,是解决矛盾的前提。 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