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 人民版必修2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2463245 上传时间:2018-08-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 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 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 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 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 人民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 人民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 人民版必修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专题四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下图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材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 )A欧风美雨 B西学东渐C洋为中用 D中西合璧解析: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无不反映出中西合璧的特征,故选 D 项;“欧风美雨” “西学东渐” “洋为

2、中用”主要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领域,无法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故排除 A、B、C 三项。答案:D2服饰往往能展现一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风貌。下边三幅图片中的服饰,按其流行时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BC D解析:图片是改良旗袍流行于 20 世纪 20 年代后,图片是军装流行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图片是时尚服装流行于改革开放后,故选 A。答案:A31876 年在上海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 ,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2馆也相继开设,它们专办“英法大菜” “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西餐丰富了全国人民的日常生活B近代中国广大城乡吃西餐成为

3、一种时尚C西餐逐渐受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居民的欢迎D西餐已取代中国饮食习俗解析:从题干中“上海” “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 “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等信息可知西餐逐渐受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故选 C。A 中“丰富了全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题干只反映了大城市的情况,没涉及乡村,故 B 错误;D 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C41912 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字:“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相馆。 ”这实质上反映了(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变革心态新

4、旧杂陈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从题干材料“1912 年秋天” “将欲剪发(辫)”可知反映了剪辫易服,结合题干材料“怅然若失” “以留纪念”可知面对变革新旧杂陈的心态,故选 B。答案:B5民国初年各地离婚率上升, 夏津县志云“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通都大邑时有所闻” 。对上述材料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婚姻自由蔚然成风 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C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D西式婚礼成为时尚解析: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社会习俗的措施,社会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人们敢于冲破传统婚姻的束缚,追求个性自由,故选 C。A 夸大了民国初年婚姻风俗的变化,与材料中“通都大邑时有所闻”

5、不符;B、D 材料无体现。答案:C(二)非选择题6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08 年 7 月,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福建土楼的评语这样写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山区民居建筑福建土楼,体现了聚族而居这一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更体现了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同时,土楼与山水交融、与天地参合,是人类民居的杰出典范。 ”3闽西的永定山区分布着许多土楼,建于明清之际的承启楼即是其中的一座(见右图),楼内有一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

6、”(1)概括世界遗产委员会将福建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理由。(答案不得照抄原文)承启楼堂联反映了哪些传统理念?材料二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厦门建筑厦门民居 厦门大学校舍(2)根据材料二,指出厦门近代建筑的主要特点。(3)数百年来,永定土楼持续修建而建筑式样基本不变,厦门的建筑样式却发生了较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归纳、概括。第(2)问既要结合图片,又要联系教材相关知识回答。第(3)问注意两者的地理位置并联系社会生活变迁的区域特点分析作答。答案:(1)理由:民居典范;设计独特;体现传统;具有居住和防御的双重功能。理念:人际和谐(或重视伦理道德);聚族而居。

7、(2)新旧并存,中西合璧。(3)土楼位于比较封闭的内陆山区,受外界影响较小;厦门位于沿海地区,近代较早对外开放,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下列图中人物的服饰,能够体现西装传入的是( )A B C D解析:A 是传统的长袍马褂;B 是清代的官服;C 是传统的满族服饰;D 是中山装,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基础上形成的,故选 D。4答案:D2辛亥革命后,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文官制服的新式服装是( )A中山装 B列宁装C长袍 D马褂解析: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故选 A。答案:A3在某年的上海

8、,舞厅中流行的“交际舞”遭到禁止;一些中学里,师生们都收起了五花八门的服装,列宁装在女生中十分流行。这一年可能是( )A1912 年 B1945 年C1950 年 D1979 年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和苏联关系密切,政治和外交关系影响人们的生活,女生衣着列宁装成为一种时尚。答案:C4光绪帝的英语教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 1866 年他从天津去上海过程中吃西餐的体验:“味非素嗜,俱难下咽,甜辣苦酸,调和成馔,牛羊肉皆切成大块。熟者黑而焦,生者腥而硬。鸡鸭不煮而烤,鱼虾味辣且酸,一嗅即吐。 ”根据材料可推断( )A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B传统的饮食文化受到了冲击C西餐馆服务周到、环境卫

9、生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在 1866 年的中国已能吃到丰盛的西餐,可推断西式饮食文化已冲击到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但题干没有反映西餐馆的服务情况、位置分布和西餐是否成为主流等信息,答案为 B 项。答案:B5下列具有中西合璧特点的近代建筑是( )5解析: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山西乔家大院和福建土楼是典型的地方特色建筑,A、C、D 三项可排除。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随着西式建筑在租界的出现,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故 B 项正确。答案:B6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

10、脚裤C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D辫线鞋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解析: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等活动,象征清王朝守旧势力的发辫被剪,故选 D。答案:D7中西合璧是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之一。下图中所示的服饰或建筑,能体现中西合璧风格的是( ) A BC D解析:图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故错误,排除含的选项,故选 B。答案:B81905 年,端方等出洋考察宪政官员回国“奏请官员剪发之折,两宫深滋不悦” 。1910 年清政府下达了一道谕旨, “凡我臣民,均准自由剪发” 。清廷前后态度的变化反映出( )A近代化发展是大势所趋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传统的习俗理念被颠覆D民众心

11、理发生本质变化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观念才开始深入人心,排除B;传统的习俗理念有些变化,但还没有被颠覆,故 C 错误;民众心理发生本质变化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清政府对剪辫子的态度,反映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趋势,故 A 表述正确。答案:A(二)非选择题69人与人之间较为寻常的称呼,却能够反映出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2 年 3 月 2 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 。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

12、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材料二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 ”从此互称同志在党内成为习惯,并扩大到党员和非党员之间。新中国成立后,“同志”成为全国人民最流行最亲切的称呼。1959 年 8 月 3 日,毛泽东建议党内一律用同志称呼,不要以职务相称。材料三 时代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悄悄跟着变化。从“同志”到“师傅” ,从“先生” “小姐”到以职位相称,再到上级都被叫作老板,这些变化简直让人眼花缭乱。(1)材料一在称呼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2)材料二

13、与材料一在称呼上有何相似之处?(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称呼出现了多样化的现象,你是如何认识的?解析:本题以称呼的变化切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废除“大人” “老爷”等称呼与当时的革命运动及思想变化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析。第(2)问中称呼虽然不同,但都体现了平等的思想。第(3)问结合当今现实分析,称呼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的价值观相关,称呼的多样化即反映了价值观的多元化(或与此相近的答案均可)。答案:(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成立中华民国;民主、平等等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2)都体现了平等的思想。(3)称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社会上多样化的称呼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