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范文——青东煤矿层滑构造对煤层稳定性的影响

上传人:wo7****35 文档编号:52450923 上传时间:2018-08-2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6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范文——青东煤矿层滑构造对煤层稳定性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毕业论文范文——青东煤矿层滑构造对煤层稳定性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毕业论文范文——青东煤矿层滑构造对煤层稳定性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毕业论文范文——青东煤矿层滑构造对煤层稳定性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毕业论文范文——青东煤矿层滑构造对煤层稳定性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范文——青东煤矿层滑构造对煤层稳定性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范文——青东煤矿层滑构造对煤层稳定性的影响(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青东煤矿层滑构造对煤层稳定性的影响青东煤矿层滑构造对煤层稳定性的影响THE EFFECT FORM INTERLAYER GLIDING STRUCTURE TO THE STABILITY OF COAL SEAMIN QINGDONG COAL MINE学院(部): 地球与环境学院 专业班级: 地质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教授 年 月 日I摘要摘要层间滑动构造是指由层间滑动派生出来的层内揉皱和层内断层,它是发育在煤系地层中的一种特殊的地质构造。层滑构造在煤层及其顶底板中滑动现象极为普遍,是导致煤层不稳定的主要因素。青东煤矿 82煤层的层间滑动构造普遍发育,严重影响

2、矿井的生产安全建设。本文通过分析青东煤矿 82煤的层滑构造表现形式,来分析该构造对煤层稳定性的影响。关键词:关键词: 青东煤矿,青东煤矿, 层滑构造,层滑构造, 煤层稳定性煤层稳定性IIABSTRACTThe interlayer gliding structure, which was scrunch and faults in seams derived from interlayer gliding, was a special tectonic in coal measure strata. It is very common for sliding phenomenon in coa

3、l seam and its roof and floor. However, its became the main factor for unstable coal seam, for it wildly developing in the 82 coal seam in Qingdong coal mine, and, it seriously affected the construction of coal mine production safety. By means of the pattern of manifestation of interlayer gliding st

4、ructure in 82 coal seam of Qingdong coal mine,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effect from this structure to the stability of coal seam. KEY WORDS: Qingdong Coal Mine; Interlayer Gliding Structure;The stability of coal seam目录摘要摘要IABSTRACT.II1 前言前言.11.1 层滑构造简述层滑构造简述.11.2 层滑构造的研究内容层滑构造的研究内容.11.3 层滑构造的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5、层滑构造的研究目的及其意义11.4 层滑构造研究现状层滑构造研究现状22 区域地质概况区域地质概况32.1 区域地层区域地层32.2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区域地质构造特征.33 井田地质概况井田地质概况.73.1 井田自然地理井田自然地理.73.2 矿井概况矿井概况.73.3 井田地层特征井田地层特征.83.4 井田煤层特征井田煤层特征.113.5 矿井水文地质特征矿井水文地质特征.123.6 矿井地质构造分布特征矿井地质构造分布特征.124 层间滑动构造及其对煤层稳定性的影响层间滑动构造及其对煤层稳定性的影响.144.1 概述概述.144.2 82煤层层滑构造表现形式煤层层滑构造表现形式.144

6、.3 煤层稳定性的内容煤层稳定性的内容214.4 层滑构造对煤层稳定性的影响层滑构造对煤层稳定性的影响.225 结论结论.24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谢辞谢辞安徽理工大学毕业论文11 前言前言1.1 层滑构造简述层滑构造简述层间滑动构造(简称层滑构造)是指由层间滑动派生出来的层内揉皱和层内断层,它是发育在煤系地层中的一种特殊的地质构造。层滑构造在许多矿区都较为发育,主要发育在地质构造复杂地区和层间软弱带,在煤层顶底板间也极为发育。其成因复杂,形态各异,对矿井生产危害性极大。层滑构造在煤系地层中常形成“三软”地段,即顶软、煤软、底软。1.2 层滑构造的研究内容层滑构造的研究内容青东煤矿为新建矿井,地质研

7、究程度低,尤其作为首采煤层的 82煤层,分叉、合并现象普遍,甚至发生煤层尖灭,煤层分布不稳定,煤层厚变化大,层滑构造是导致其不稳定的主要因素。由于这种构造基本上水泥层滑动、地层缺乏明显的“重复”和“缺失” ,在生产过程中很容易被忽视,从而给生产带来很大困难。有必要对该区主采煤层的层间滑动构造发育规律进行研究哎,探讨其对煤层稳定性的影响。论文以青东煤矿 8 煤层为探讨对象,对煤层中发育的层滑构造特征、展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 82煤层层滑构造进行宣评价,探讨层滑构造分布发育规律及其对煤层稳定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分析矿区地层、岩性、

8、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分析井田地质背景条件,了解该区构造应力场特征,划分力学性质薄弱带;(2)结合勘探及巷道掘进资料,研究 82煤层中层滑构造的特征、类型层滑构造的形成机制及与其它构造的关系;(3)建立矿井层滑构造宣评价体系,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对 82煤层层滑构造进行定量评价,进一步划分出层滑构造分布范围;(4)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探讨层滑构造分布发育特征与煤变化和赋存深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深入揭示 82煤层的赋存规律。1.3 层滑构造的研究目的及其意义层滑构造的研究目的及其意义研究 82煤层层滑构造的发育规律,探讨其对煤层稳定性的影响,进一步提示煤层的同在规律,为断层开采提供技术依据。煤层及

9、其顶底板中滑动现象极为普遍,层滑构造是导致煤层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按传统的沉积学以及地质构造观点,很难对井下所见异常地质现象作出正确判识,给生产带来很大困难,不仅增加了掘进中的无效进尺,而且常造成工作面改造不当,带来大量煤炭损失。层间滑动构造对井巷设计、工作面布置、安徽理工大学毕业论文2构造预测及安全生产都有重要意义。但是因为这种构造基本上顺层滑动、地层缺乏明显的“重复”和“缺失” ,勘探过程很难发现,因此往往被忽视。特别是如何利用研究层滑构造的成果进行宣预测预报,是当今矿井地质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开展项目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意义和生产实际意义。1.4 层滑构造研究现状层滑构造研究现状曹运兴等(

10、1993)研究探讨了矿井层滑构造的基本特征,而且还认识了层滑构造的形成机制,构造对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及与煤层流变的关系,层滑构造类型对煤层厚度的变化影响。王桂梁等(1988)探讨了断层与层滑构造形成的主导因素,断层与层滑构造对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层滑构造与煤层流变,断层与层间滑动构造组合形式及其形成机制。通过顺磁共振波谱研究构造煤取得了重要进展,前苏联学者在研究顿巴期矿区突出煤层的 EPR 信号明显强于非突出煤层,袁崇孚等(1990)通过测定南柚煤层不同破坏结构和突出煤层各分层的顺磁中心深度,研究认为煤体的受到破坏的程度与顺磁中心深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在利用测井曲线判识构造煤方面,美国的 SW

11、Rambert、 MA Telivits 利用密度测井曲线将煤体结构分为脆煤和硬煤, MJ Samuel Lun 在研究胡安盆地东南部煤层时,利用高精度的能谱密度测井曲线,认为煤样解析实测的甲烷含量与测井煤样体积密之间的单因素呈现线性相关的关系,并以此得到三个能预测未知区域的煤层甲烷含量的经验公式;前苏联 BM Ivanov 在地质钻孔中做了有关测试地球物理参数的试验,并以此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做出定性评价。基于地质构造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和 GIS 技术,澳大利亚的 Leblanc Smith G和 Caris C (1997)根据 Trap Gully 矿区和 Appin Colliery

12、地下煤矿的资料,利用多煤体虚拟现实技术建成“虚拟采矿”系统,将其与采矿和地质勘查专业软件相结合,能校为快速的生成各种参考信息和实时显示真三维(四维)空间关系的各种图件。加拿大阿波罗公司开发出的矿山开采的信息可以做到即时处理。GIS 用于矿井地质工作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例如煤科院西安分院开发的CGIS、日本 Osaka City 大学开发的基于 GIS 和 RDBMS 的资源勘查分析系统等。然而目前基于 GISr 矿井地质信息系统,虽然具有很强的自动成图功能,但其矿井构造量化预测能力并不能满足实际生产要求。安徽理工大学毕业论文32 区域地质概况区域地质概况2.1 区域地层区域地层 淮北煤田的地层

13、类型属华北型地层,为其中淮河地层分区之淮北地层小区(安 徽省地层志,1985) 。在地层层序中,除部分缺失外,一般均发育比较齐全,各 地岩性和厚度虽存在一些差异,但均可对比。区域内主要地层层序、厚度及岩 性特征见表 2-1。2.2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淮北煤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中生代及其之前属于华北型的地壳结构。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北板块南部东侧,构造演化既受华北板块构造演化控制,又受大别郯庐苏鲁造山带演化的控制,经历了古生代相对稳定发展阶段和中、新生代活动阶段两个发展阶段。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的形成是在这一相对稳定发展阶段后期形成的。三叠纪陆块内活动加剧,构造分宜和沉积分异增强,导致

14、华北地区缺失三叠纪沉积,在中、新生代活动阶段,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对华北聚煤期试探、二叠系煤系的保存和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淮北煤田是华北晚古生代两淮煤田聚煤盆地的重要组成,构造演化受郯庐断裂带、徐淮弧形构造和蚌埠隆起的影响(见图 2-1) 。图 2-1 淮北煤田区域构造位置淮北煤田位于华北板块东南缘之淮北坳陷内,东以郯庐断裂与扬子板块相接,南依蚌埠隆起和淮南煤田相望,煤田构造的形成和发展与华北板块总体构安徽理工大学毕业论文4造的形成及板缘构造的演化有密切联系。 表 2-1 区域地层简表 界 系统组厚度 (m)主要岩性大礅组515粉砂质粘土与粘土质粉砂互层全新统怀远组2050粉砂质

15、粘土,粘土质砂,砂砾石茆塘组1535砂质粘土,细粉砂,含钙质结核 (砂礓)及铁锰质小球潘集组4060砂质粘土与含砾粗砂,中细砂互 层第 四 系 更新统蒙城组67197细粉砂,砂质粘土,时呈互层上新统明化镇组598745粉砂岩,粉砂泥岩,中砂岩,泥质 粉砂岩,含铁锰质结核新 近 系 中新统馆陶组243305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细砂岩, 含砾粗砂岩始新统界首组513粉砂质泥岩与细砂岩,泥质粉砂岩 互层新生界古 近 系 古新统双浮组692714细砂岩与泥岩、粉砂质泥岩互层上统张桥组692741中细粒砂岩,含砾砂岩,砂质泥岩 和粉砂岩等白 垩 系下统新庄组99562中细粒砂岩、泥岩、泥质粉砂岩为 主

16、,夹粉砂岩和灰岩黑石渡组78190砂质页岩、页岩夹砂岩;中细粒长 石石英砂岩,含砾砂岩侏 罗 系上统 毛坦厂组450为一套陆相基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 沉积岩和尚沟组123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粉砂岩或 含砾细砂岩中生界 三 叠 系下统 刘家沟组193313石英砂岩、粉砂岩夹薄层砂质泥岩 和层间砾石岩上统石千峰组310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或砂岩,粉砂 岩,泥岩,含钙质结核中统上石盒 子组150660粉砂岩,泥岩,砂岩和煤层组成下石盒 子组139305泥岩,粉砂岩,中、细砂岩和煤层 组成;下部含铝质泥岩二 叠 系 下统 山西组21140泥岩,粉砂岩,砂岩及煤层上统太原组110150灰岩,砂岩,泥岩,炭质泥岩及薄 层煤层石 炭 系下统本溪组340泥岩,铝质泥岩,局部夹薄层灰岩中统老虎山组3441灰质白云岩,白云岩,夹薄层中 厚层灰岩古生界奥陶下统马家沟组150200豹皮状白云质灰岩,灰岩安徽理工大学毕业论文5萧县组250灰岩,白云质灰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