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2_7《邓稼先》教学案例 鲁教版五四制1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2433634 上传时间:2018-08-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2_7《邓稼先》教学案例 鲁教版五四制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2_7《邓稼先》教学案例 鲁教版五四制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2_7《邓稼先》教学案例 鲁教版五四制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2_7《邓稼先》教学案例 鲁教版五四制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2_7《邓稼先》教学案例 鲁教版五四制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2_7《邓稼先》教学案例 鲁教版五四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2_7《邓稼先》教学案例 鲁教版五四制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邓稼先邓稼先教学课例教学课例1、教学内容: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新)第 2 单元第 7 课二、教学目的1、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及顽强的敬业精神。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2、深刻领悟杨振宁和邓稼先之间真挚深厚的友谊。三、教学重、难点:本文的学习重难点在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的原因。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教学过程】师:上课之前,请教大家一个军事问题,当今世界杀伤力最大的武器是什么?众生齐答:原子弹。师:它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呢?生:1945 年日本广岛上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立即形成巨大火球,使爆炸中心 1000米

2、范围内的建筑物一瞬间腾起了烈火,一座几十万人口的城市顷刻间夷为废墟。破坏力非常之大。师:是啊,原子弹威力无比,而研制原子弹的道路更是布满了荆棘坷坎,艰难曲折,非常人所能想象,更令人赞叹的是,它是在我国国力还不强,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成功的。其中原子弹的理论负责人就是邓稼先。历史选择了邓稼先,这引起我们的好奇,邓稼先是一个什么样的科学家?一生:邓稼先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爱国的人。一生:邓稼先 1958 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以后的 28 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可以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他。一生:从好友杨振

3、宁对他的描述和评价中,我们知道: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2一生: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师:是的,正如同学们所描述的:邓稼先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内涵,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纯洁的品格,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凝聚在邓稼先身上的这些品质,使他如巨人般屹立于天地之间。那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杨振宁博士作为邓稼先 50 年的兄弟和挚友,向我们解释了邓稼先身上的这些品格形成的原因。下面我们分小组来讨论。(众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讨论,片刻后)

4、一生:是旧中国长期遭人凌辱的历史激励着邓稼先为祖国献身。一生:从作者回忆他们在昆明背诵唐代散文家李华的著名散文吊古战场文的情景中,从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曲中,我们知道:是中华灿烂的传统文化养育了一代精英邓稼先。师:我们的祖国有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文明史,我们的优秀文化中就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勇和豪迈,就有“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还”的无畏与忠勇,就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与自强。所以说,只有中国这样的社会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的人,也只有心怀祖国的人,才有这样的胸襟和抱负。对这位挚友,杨振宁博士满怀深情,他将这一腔情意化作文字,变成语言传达给读者,我们看看大家是否领悟

5、了这对好友间的情意?我们将围绕“我不能走”这一部分,每个小组从中提出两个问题,展开讨论。生一:文中提到“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的临时问题必定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邓稼先为何能坚持 28 年之久?生二:为什么杨振宁要让摄制“邓稼先传”的导演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背景音乐?生三:为何要写杨振宁父亲的生活背景?生四: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科学家,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他闻名全世界。邓稼先同样具有超凡的创造力,他选择了留在国内默默地做贡献: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国防事业。如何评价两个人的价值取向?3生五:这个部分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它们的表达效果如何?生六: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

6、心情?生七:1982 年,他做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都劝他回去,他为什么说:“我不能走”?生八:作者描写戈壁滩的环境有什么作用?师:听了大家所提到的八个问题,我感到很欣慰,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句话:“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刚才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涉及了文章的“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特色”等,非常精彩,下面得看看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精选其中的四道题,一个组负责一题,先选的组有优先选择权。(此言既出,学生们纷纷举手,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题目。)生一:这部分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方法。吊古战场文增添了文学韵味,抒情味更

7、浓,同时巧妙地烘托出一首歌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邓稼先的一生证明他无愧于一个将只手撑天空的中国男儿。生二:环境描写写出了核试验基地恶劣的环境,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友人深切的关怀。生三:排比句一气呵成地把一个内容集中铺陈出来: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生四:邓稼先在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时的心情是为他们“出师未捷身先死”而扼腕、悲痛。师:通过以上拟讨论题和分析解答。相信大家对邓稼先已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我想,我们在追忆、缅怀邓稼先时,不应该忘了他的家人,痛失亲人的伤痛令人无法忍受。假设今天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女士来到了我们面前,你想对她说什么呢?可

8、以写一句话,也可以作一首诗。(学生们纷纷陷入了沉思,继而开始动笔创作。)生一:邓稼先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他是你的也是我们的永恒的骄傲。生二:他带着累累伤痕,洒下层层硕果。生四:人纵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邓稼先无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4生五:八千里戈壁和沙漠,五十功名尘与土。生六:邓稼先家好男儿,给祖国国防事业,为国家作贡献。生七:“邓”是他的姓,“稼”使人联想到庄稼,想到他“纯”字所代表的农民品格。“先”字恰恰代表他所从事的尖端科学研究。生八: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的,邓稼先的精神还有他对社会的贡献,都已经获得了永恒,这才是最有价值的。生九:共和国将永远铭记住这个忠实的儿子,他将永载史

9、册。师:的确,正如这位同学所言,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儿子。1999 年国庆 50 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表彰“两弹一星”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邓稼先也位列其中。现在,布置一个课后作业,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荣获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名单及其他们的故事,我们将组织一次故事比赛进行交流。给大家一个网址便于查找:www.acto minfo. com. cn结束语:今天我们走进了邓稼先,领略了他的内心世界,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所感悟。【教学反思】邓稼先一课中主人公邓稼先是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身上辐射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一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文章。为此,我

10、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采用了发现阅读法和问题学习法来达到教学目的。所谓发现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老师的提问,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确贴切的要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表达句式把它表达出来的一种阅读方法。问题学习法的出发点恰恰是本文作者杨振宁教授谈中美教育的比较:中国学生有囿于书本,缺乏独立思考和提问的缺点。实施问题学习法一般的步骤有:5 酝酿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就某些内容产生疑问,经过一定时间的准备,可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从发现问题的过程看,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现问题的过程不仅包含学生的知识素养,也依据于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明确问题。学生明确“问题”既是一个学习的

11、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的过程。这样教学形式,恰恰体现了在课堂中教师应做到“处处有我,处处无我。”本课给我最深的体会是:自主学习,不待老师教;主动学习,不待老师管。无论素质教育,还是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这两点便是问题核心之所在,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之所在。有了这两点,学生将受用一辈子。【教学评析】这是一堂用先进理念设计,体现教师教学风格的有深度的课。从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看,有接受学习和创新学习两种。这两种学习方式虽然不是对立的,但侧重点不同。根据本课特点,李婵老师选择了让学生通过创新学习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学习方式。于是,在爱因斯坦的名言:“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和上海七

12、宝中学特级教师毛荣富关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论述:“研究性学习要深入到课堂里面去,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对学生施以鼓励。要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协调者”的启发下,李婵老师采用“问题学习法”,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通用自己已有知识,研究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不断寻找所需信息,互相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对于个别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通过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找到答案。学生通过尝试、探索之后,明确了“问题”,不仅在思路、思维上得到了梳理,思想感情上得到了锤炼,而且在教师清晰、准确、简洁、优美的语言示范下,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教师必6须运用现代思维方式来把握教学,尤其要强化素质、能力、智力、感情四方面意识。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李婵老师做了一次有意义,令人欣喜的尝试,我相信,只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李教师的创新教法会更多、更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