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造思维,改变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40143 上传时间:2017-08-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创造思维,改变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培养创造思维,改变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培养创造思维,改变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培养创造思维,改变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培养创造思维,改变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养创造思维,改变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创造思维,改变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培养创造思维,改变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内容提要】化学学科要求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即: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有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新教材中增添了很多新的栏目,如:思考与交流 , 学与问 , 科学探究等。 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问题、认识规律,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获得成功体验。对学生进行过程管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新课改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更加全面的从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再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好差的唯一

2、标准。【主题词】创造思维,学习模式,探究学习,体验,过程管理1【正 文】经历了高中一年多的新课程改革,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中,我的教学行为和我所教的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新课程的重要指导思想是要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下面我总结一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是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选择学习模式,向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努力的。创造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所谓学习模式,简单的说就是学习时所采用的

3、方式。 我们每个人都在采用混合式的学习模式。或者说,你在不同的情况之下,会采用不同的学习模式。学习可以分为三类:视觉模式,听觉模式,触觉/动觉模式。一、实践与反思1、课堂上注重对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化学学科要求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即: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有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1)培养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指能够通过对实验对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 “观” 、 “察”这两个字即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明确观察的目的是观察的前提,在观察中体会实验操作的要点。学生

4、明确了要观察什么,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要观察的对象上。只有按照正确的操作去2做,才会观察到实验的效果。如:在做淀粉水解的实验时 ,淀粉在稀硫酸作催化剂条件下水解产生葡萄糖。如何检验葡萄糖呢?学生们都说做银镜反应或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可是这样做了却没有出现预期的现象。同学们重新回顾实验的步骤后发现,由于淀粉水解时加入了稀硫酸作催化剂,水解后溶液显酸性,若要产生银镜必须把溶液变成碱性。通过观察错误的实验操作反而得到了实验操作的要点,即:把溶液调成碱性是实验成败的关键。指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现象的顺序,让学生学会观察。例如:在切割金属钠和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要指出“注意观察金属钠切面的颜色和变化,要观察

5、把金属钠投入盛水的烧杯后,钠在水中的位置、形状、运动状态和水的颜色变化等” 。而当学生的银镜反应实验失败时,也可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强调观察能力的重要。 (2)培养实验能力新课程对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有这样几项要求:正确完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能力;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初步处理实验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识别和绘制典型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的能力。有些实验教学内容,我们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式,由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来完成。例如:必修 1 第一章里过滤、萃取和分液等实验基本操作;第三章里金属钠的切割和与水的反应;碳酸钠和碳酸

6、氢钠的性质比较;第四章 铵盐的性质;必修 2 元素周期律的性质递变规律;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等,我们都安排了分组实验。事实证明,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述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3)培养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新课标很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可概括为几个方面,下面主要说两点:3将知识横向和纵向统筹整理,融会贯通,使之网络化有序贮存,作“意义记忆”和“逻辑记忆” ,能正确复述、再现、辨认能力。例如:在学习氮族时,不但要领会氮、磷这些单质及化合物以元素族为线索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还需要结合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

7、期表,发此为出发点,将同类物质(如都是非金属单质、都是气态氢化物等等)作进一步的考察、对比和研究,把所得结论整理成规律贮存于记忆中,以便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再作深化和发展。通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正,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例如:某元素的阳离子 ,核外共用 x 个电子,原子的质量数为 A,则该元素原子里的中子数为( )A B C D 解析:根据质量关系: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因此要求中子数必须先要知道质量数和质子数。根据题意,质量数为已知,而质子数则可根据该离子所带电荷数和它的核外电子数求得。阳离子 核外电子数为 x,则该阳离子对应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核内的质子数也为 。所以 。答案:A(4)

8、 、培养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以“吸取组织分析运用”作为运行机制。教材中的有些章节在课标中要求比较低,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又比较好理解,这就适合学生自学。例如:必修 1 第三章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和第四章 第一节里硅酸盐工业的玻璃、陶瓷和水泥。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先列出阅读提纲,让学生发现教学目标要求的知识点。这样使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阅读、归纳和总结的能力。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新教材中增添了很多新的栏目,如:思考与交流 , 学与问 , 科学探究等。 思考与交流和学与问 ,能够有针对性的启发学生思维, 科4学探究则是指导学生在探究实验中发

9、现规律,学习新知识。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问题、认识规律,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获得成功体验。例如:在进行学习必修 1 第三章 铁元素的化合物的教学时,我设计的探究过程分成这样几步进行:第一步:创设情境很多人都爱吃苹果,苹果汁中含有我们需要的Fe2+,所以苹果汁一般显青绿色。但是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以后,苹果汁就会变黄。为了防止果汁变黄,可以加入一片维生素 C。这时学生们很好奇,一个个的问题就产生了:苹果汁为什么变黄?维生素 C 跟谁起反应了?起什么作用?第二步:假设推理Fe2+被空气氧化成了黄色的 Fe3+。维生素 C 可以把 Fe3+还原成 Fe2+。

10、Fe3+和 Fe2+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第三步:实验探究分组实验,选择常用的氧化剂把 Fe2+变成 Fe3+,选择常用的还原剂把 Fe3+变成 Fe2+。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获得直观的结果和成功体验。第四步:小结归纳Fe2+和 Fe3+相互转化的化学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学生在这堂课中认识了铁元素的两种离子的性质和转化规律,同时又巩固了化合价的变化规律,探究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构建与形成。3、对学生进行过程管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新课改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更加全面的从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再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好差的唯一标准。学

11、期初,对学生明确要求评分的几个方面和所占比例:课堂听讲状况(10%) 、作业完成情况(10%) 、上课出勤情况(10%) 、考试成绩(60%) 。安排课代表每天统计作业完成情况,对不交作业的学生,能够及时监督,发现学习中的问题,督促他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5一个学期结束后,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给分。通过这样要求,使学生更加重视课堂听讲和课后作业,为将来的学习打好基础,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高一两个学期,我们一直这样要求学生。所以学生的作业和课上听讲效果都很好。每班除了几个个别生以外,都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积极参与学习。二、问题与困惑1、如何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高一必修教材对知识的涉及面

12、广,但对深度和考题的难度都要求不高。到了高二之后,选修教材对各部分知识都加大了深度,习题也都加大了难度。学生对此很不适应,都觉得化学不好学了。这给学生的学习信心造成一种压力,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必修和选修的跨度。2、如何解决课时和教学内容的矛盾高一每周 3 课时,基本能够完成教学内容,还有练习和复习的时间。但是到了高二教学任务加重,上学期就要完成选修 1化学与生活一册书和选修 5有机化学基础前三章的内容。可是每周还仍是 3 课时,这样教学压力就比较大,完成教学内容有困难,更没有了习题课和复习课的时间,教学效果也就不能达到最好。以上是我在高一一年的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我还会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不断学习,积极研究,认真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我校的化学教学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