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523459 上传时间:2017-03-22 格式:DOC 页数:157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57页
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57页
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57页
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57页
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1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 工程概况库位于 ,工程地处 系 流 经 11355,北纬 2643,距 7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 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养殖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 海高程,下同) ;设计洪水位(P=2%)核洪水位(P=库总库容 1076 万 库设计灌溉面积 亩,实际灌溉面积 亩。枢纽主要建筑物由大坝、溢洪隧洞、灌溉及发电引水系统、坝后电站等组成。大坝原设计为均质土坝,1985 年加固时增设粘土心墙。大坝高 顶长 顶宽 顶高程 高程 游坝坡坡比1:用干砌块石护坡,在高程 设1m 宽的马道;下游坝坡坡比 1::间为块石护坡,高程 间为草皮护坡,在高程 各设 1m 宽的马道。坝趾设

2、排水棱体,棱体顶高程 宽 洪隧洞位于大坝左侧山体中,为城门形无压隧洞。全断面均采用钢筋砼衬砌,溢洪隧洞进口为一宽顶堰,堰顶高程 三孔闸但无闸门,闸顶高程 洪隧洞洞线顺直,全长 150m,洞宽 口底板高程 坡 i=1/100,采用自由式跌坎消能。发电及灌溉输水系统为一输水涵洞(简称作输水涵洞,下同),位于左坝肩,前段为钢筋砼圆管,全长 径 厚 段为圆形隧洞,隧洞长 120m,洞径 用 衬砌。涵管进口无闸控制,底高程 口底高程 坡i=1/200。距隧洞出口 45m 处设有一发电进水岔洞,洞径 60m;距隧洞出口 13m 处设有一竖井,由平面钢闸门控制。坝后电站装机容量 2250发电量 93 万 k

3、wh。工程设计、建设过程简介库于 1967 年秋由原 署水利处、 农水局联合进行了勘测设计,并于同年 12 年动工兴建。本工程建设初期正值我国“”时期,由于受政治原因影响,工程于 1970 年夏在放水涵管竖井建好,大坝填至清基部位(267m 至 273m 高程)后停工,直到1973 年秋才得以重新动工续建。续建阶段主要完成了坝体填筑及溢洪隧洞的开挖衬砌,其中 1977 年以前完成大坝填筑(至 298m 止) ,由民工分公社、分大队、分期分批进行,1977 年开始组织专业队伍用爬坡机填土至 310m 高程;溢洪隧洞于 1978 年冬开工,1980 年底基本建成,工程经过十多年建设,于 1980

4、年开始蓄水运行。据资料记载:大坝动工前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没有做细致的工程地质勘测工作,对大坝右岸也未作清基处理。同时因大坝填筑年代较早,3填筑过程中还因故停工三年,受当时施工条件及环境因素制约,加之坝址附近缺乏粘土料,导致大坝填筑土料成份较杂,土质均一性极差,坝体渗漏严重。为此 1985 年至 1986 年曾对大坝进行加固处理,在坝顶上游侧冲抓造孔回填粘土心墙,心墙底高程为 297m,宽 洪隧洞于 1978 年冬开始施工,1980 年底基本完工并于 1986 年6 月 8 日投入使用。灌溉及发电引水涵洞原设计布置在坝右侧,后因掘进过程中遇滑坡体及石英岩层,无法施工,1968 年 5 月改设在

5、坝的左边,于 1969 年元月竣工。工程安全鉴定结论及加固建议库枢纽工程建设初期正值我国“”时期,受当时施工条件及环境因素制约,施工质量差、标准低。自 1980 年投入运行以来,存在坝坡塌陷、大坝渗漏、溢洪隧洞冲刷严重、灌溉涵洞启闭及大坝监测设施失效、工程管理设施简陋等问题,严重影响水库的正常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为全面评价大坝的安全状况,2004 年受 水务局委托,我院对 库进行安全评价并提交了江西省 库大坝安全评价报告 。2004 年 6 月 20 日,水务局主持召开了 库大坝安全鉴定会,经现场察看和对大坝安全评价报告评议,专家组提出了水库大坝安全鉴定书,主要结论如下:(1)水库按 50 年

6、一遇洪水设计,1000 年一遇洪水校核,现状大坝坝顶高程不满足规范要求,仅能满足 300 年一遇洪水频率。大坝粘土心墙顶高程低于校核洪水位,不满足规范要求。现状溢洪隧洞的泄流能力满足设计泄量要求,洪水下泄对大坝及下游没有影响。4(2)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001)的界定,工程场址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 不进行抗震安全复核。(3)大坝坝顶兼作交通公路,坑洼不平;大坝上游坝面现已沉陷成弧线形,沉陷陷深度约 30约 60砌块石护坡松动、翻起、脱落、风化、破损严重。坝体白蚁危害严重,发现多处蚁巢。(4)大坝清基不彻底,在坝轴下游侧的坝基仍残留约 2m 厚的砂卵石层,渗透系数为 0s,具强透水性;坝

7、基岩体存在中等透水带,两坝肩在正常蓄水位以下存在一定厚度的中等透水带;坝基及两坝肩均存在渗漏及绕坝渗漏隐患。(5)大坝填土渗透系数大于 1010s。粘土心墙回填渗透系数大于 110s,均不满足规范要求,心墙厚度系数大于 1/4 坝前水头,与坝体结合未设反滤层,不满足规范要求。排水棱体块石风化,块径偏小,设置不规范,砂中夹泥,现已被公路弃土覆盖,基本不具反滤排水作用,在设计水位、校核水位下的浸润线均在下游坝坡出逸;坝体填土、心墙的最大水平渗透坡降值均大于地质钻孔颗粒分块试验推算的允许渗透坡降。(6)大坝上游坝坡在各种水位稳定渗流工况下,整体抗滑稳定满足规范要求,在降落工况下,自正常蓄水位、设计和

8、校核洪水位分别降至死水位的上游坝坡的整体抗滑稳定均不满足规范要求;下游坝坡在正常蓄水位的整体抗滑稳定满足规范要求,设计和校核洪水位下的下游坝坡整体抗滑稳定无法不满足规范要求。(7)溢洪隧洞堰体抗滑稳定满足规范要求,底板抗浮满足规范要5求;侧墙高度满足要求;洞身砼衬砌强度安全满足规范要求;溢洪隧洞出口接消跌坎,跌坎及下游水渠未衬砌,淘蚀崩塌严重。影响正常泄洪。进口上部及两侧岩体风化,局部稳定性差;上部修建公路的弃渣堆体可能堵塞进口,影响泄洪安全;现状进口前舌、导墙、底板冲刷严重,影响溢洪隧洞安全运用。(8)输水涵洞过流能力满足要求;涵管段配筋满足强度要求,抗裂满足要求;隧洞段配筋满足强度要求,裂

9、缝宽度满足规范要求;涵洞砼管壁冲刷严重,洞、涵接缝处弃填物被冲失,若止水被破坏。将威胁大坝运行安全;岩石风化和修建公路弃渣的堆积体可能堵塞进口,影响涵洞安全运用。工作闸门锈蚀严重,螺杆弯曲、机座开裂。启闭不灵,漏水严重,无检修闸门。(9)水库水、雨观测设施简陋;测压管失效报废,无其它大坝安全监测设施;进库及上坝公路标准低、路况差;水库管理、通讯设施简陋。综上所述,根据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第六条大坝安全分类标准,库属三类坝。建议对大坝进行除险加固的意见和建议如下:1对大坝、溢洪隧洞、输水涵洞进行加固处理。2更新金属结构设备。3完善水、雨情观测设施,增设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完善水库防汛、通讯、交通及

10、工程管理设施。4清除溢洪隧洞进口处碎石,消除附近进口两岸边坡不稳定因素。65在未进行加固处理前,对工程加强观察、检查,科学调度,确保水库安全运行。为确保水库安全,受 水务局委托,我院承担了 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工作。按照有关规范规程要求,根据大坝安全鉴定结论及本阶段勘测资料,经进一步复核和调查分析,现编制完成本报告。流域概况库位于 ,系 流 ,东经 11355,北纬 2643距 发源于分水坳,流域全长 雨面积 55坑坝址以上集雨面积 河长 流域地势为西南高,向北东倾斜,河窄坡陡,水流湍急,库区内水土流失轻微。气象流域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达 280 天。年平均气温18左右,

11、最高气温平均为 最低气温平均 13 月份占全年降雨 主要降雨集中在 46 月,7 9 月分占全年降雨量 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水文资料情况库距 7具有 1957 年至 2002 年共 46 年实测雨量资料。本次采用 降雨资料和查江西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来分析计算。设计洪水采用成果本次设计洪水计算采用江西省水文总站 1986 编制的江西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册中的暴雨参数和计算方法。根据江西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册使用说明,流域集雨面积小于 30般采用推理公式法,但 库为中型水库,本次采用推理公式法和瞬时单位线法分别推求设计洪水过程,各种方法推求的设计洪水成果见表 2 经综合分析采用对洪水较为不

12、利的推理公式法计算的洪水成果。分期洪水由于坝址无实测水文资料,邻近流域 (F=113)具有19661977 年实测水文资料, 文站(F=24)具有19781990 年实测水文资料,分期洪水按两站 1966共 25 年资料系列按面积比三分之二次方换算,计算期分别为 93 月、92 月、103 月、102 月、113 月、112 月,分期洪水成果见表 210。分期洪水过程线按设计洪水过程同倍比缩小。库站网规划水库流域站网具体布设:1、中心站,位于水库管理局。2、中继站 1 个,位于石仙岭。3、水位雨量站 1 个,位于大坝处。4、单雨量站 3 个,位于泥湖、坪坑、下社。坝址区地质情况库坝址区河谷呈喇

13、叭状,两岸基岩多裸露,左岸稍陡,右岸8稍缓。岩体强风化带厚 25m,坝址区内未发现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坝址出露地层为奥陶系中统(O 2)及第四系地层,走向近 ,倾向上游,倾角较陡,一般 35 45 ,岩体节理裂隙中等发育,局部可见小范围褶皱发育,岩体表面强风化,较破碎。坝址区未见大的断裂构造,裂隙以陡倾角发育为主。近坝库岸均较陡,基岩裸露,岩性为奥陶系中统变质砂岩,表面强风化带厚约 体产状与河流方向斜交,无较大断层及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坝址区地下水类型为基岩裂隙水及孔隙潜水,库水对砼具有中等溶出性腐蚀及弱碳酸型腐蚀。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 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域稳定性较好,可不进行抗震稳定复核。大坝大坝坝轴线下游侧的坝基部位有厚约 2m 的松散砂卵石层,出露高程约 273 m,透水性强。上游侧的坝基清基较彻底,但其上覆填土为含砂(砾)低液限粉土,渗透系数偏大,坝基存在浅层渗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