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秋声赋》示范教案 苏教版必修4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2326966 上传时间:2018-08-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秋声赋》示范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秋声赋》示范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秋声赋》示范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秋声赋》示范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秋声赋》示范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秋声赋》示范教案 苏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秋声赋》示范教案 苏教版必修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 爱心 专心1秋声赋从容说课秋声赋从容说课在欣赏了唐诗宋词的优美语言、意境,感受到了数位诗人词人内心丰富的情感之后, 本课重点放在对由自然景物而激发的对人生的感慨的探究上。研读文本,反复诵读,引领 学生领悟欧阳修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的巧妙手法,同时从人生的追求与能力、智力 的关系,人生的感忧与生命的久暂的关系方面,去感悟作者的情感与哲思。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将无形的事物写得有形有色、具体可感的手法。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领悟本文由自然事物的描绘而引出的感慨,思考作者得出的人生哲理是否 道理充分,有积极意义。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 多媒体

2、课件、实物投影。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1 课时。 三维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 1.了解欧阳修,学习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欧阳修将无形的事物写得有形有色、具体可感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1.研习文本,通过词语的解释、活用的归类、句式的理解,把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探究文本,讨论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 3.比较阅读,提高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 2.体味由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又要辩证地看待古人的思想中存在的消极颓废的 部分。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师师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3、,在中国的文化传统、生活经验中,哪个季节最令人伤感忧 郁?是秋。秋天的心,就是“愁” 。 但是,我们都学习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 ,请背诵一下这首词。 (师生共同背诵) 师师 大家想一想,这首词写“秋”的部分诗句是 生生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物霜天 竞自由。 师师 在毛泽东笔下,这番秋景的特点如何? 生生 是色彩缤纷的。 生生 是生机勃勃的。 师师 毛泽东为什么能把这秋景写得色彩缤纷、生机勃勃呢? 生生 因为毛泽东要去开展革命斗争,他胸怀着“指点江山”的壮志,要领导中国人民 主宰沉浮。 师师 总之一句话:心境决定情境。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写的那

4、样: 多媒体课件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示: 秋秋 词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用心 爱心 专心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通过对前几首诗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笔落惊风雨”要领悟诗词语言的境界; 了解了“诗从肺腑出”诗言志,诗歌的灵魂是蕴涵于其中的感情;“词别是一家” 要把握诗词的风格特点。其实,诗词当然包括文章最为重要的还是其中的“气” , “文以气为主” 。 所谓的“气” ,可以理解为诗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精神气度、文风气势等。同样是 “秋” ,在毛泽东的笔下,秋写得恁般生机勃勃;在唐代大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笔下, 这“秋”又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呢? 推进新课推进新课

5、 师师 我们初中时曾学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你可知道欧阳修写此文,是要表达怎样 一种心情吗? 生生 是写作者纵情于山水之乐。 生生 是要反映“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描绘自己的政治理想。 师师 写醉翁亭记的时候,欧阳修正被贬为滁州知州。从文章多次点到的“乐”来 看,确实写的是作者的心中之乐。然而其中也不乏被贬斥后借山水以消愁的意思。既然大 家学过此文想必对欧阳修也有一定的了解吧?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欧阳修的情况? 生生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 “六一居士” ,宋代杰出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运 动的卓越领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由于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 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

6、愈工” 。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极力反对浮靡雕琢怪僻 晦涩的“时文” ,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 富情韵美和音乐美。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 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师师 我们将要学的秋声赋写于作者五十三岁。作者晚年虽然身居高位,但回首往 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 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就是在这种情绪驱动下,写出了这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 文章由秋声起兴,从万物的凋零,联想到人生易老,抒发了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 慨。 请阅读并口头翻译这篇文章。自我解决字音,同时将自己不能理解意义的词、句画出

7、 来,互相研讨并查词典解决,也可以向老师或同学提问。 疏通文字疏通文字 (学生阅读,讨论活动) 师师 经过课前的预习和刚才的阅读,同学们在文意的疏通方面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请提出来大家探讨。 生生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一句中的“清明”如何解释? 师师 根据整句的意思,你试着将这两个字拆开再组成两个词语。试一试。 生生 清洁、明亮。 师师 对。许多文言词语,它的意义与今天是相近的,采用组词的方法,就可以恰当地 翻译过来。也可以采用换词的手法,如“砭人肌骨”的“砭” ,再组词为“针砭” ,显然不 恰当,而换用“刺” ,就极为贴切了。 生生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的“实”字,怎么解释? 师师

8、哪位同学能够谈一下“实”字的意义? 生生 今天有成语“春华秋实” , “华”是开花, “实”是结果。这里的“实”也应该是 “结果”的意思。 师师 很好,联想到了成语来解释,确实更容易让人接受。这个“实”字本义是“果实” , 这里译为“结果实” ,属于词语活用。这种活用类型是用心 爱心 专心3生生 名词活用作动词。 师师 本文还有几处词语活用,同学们能判断出它们的活用类型吗? 多媒体课件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示: 1.其气栗冽,砭人肌骨 2.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3.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生生 “砭”是名词作动词用, “忧” “劳” “摇”都是使动用法。 师师 很对。掌握词语的活用情况,有利于我们准

9、确地翻译文言文。你试着翻译一下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一句。 生生 各种烦恼的事情使他心情感动,各种事务使他形体疲劳不堪。 师师 翻译得很不错。但大家看看还有哪些词语译得不太恰当,需要作改动。 生生 “感”译为“感动”不太恰当,译为“忧郁”更好。 “形”译为“形体”也不太好, 应译为“身体” 。 师师 组词法、换词法是文言文翻译常用的方法,我们要根据文意、句意,看用哪种方 法更适当,能更准确地反映原文的意思。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啊。 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呢? 生生 老师,第 1 段中前面描写道“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 ,后面童子回答时却 说“星月皎洁,明河在天” ,下雨天怎么能看得

10、到天上的明月和星星?这不是矛盾的么? 师师 天真的下雨了吗? 生生 欧阳修在这里是用比喻的手法来描绘风的声音,并不是真的下雨了。 师师 可见疏通文言文字不能光理解字面的意义,还要理解全句乃至全篇的意义。 文本研习文本研习 师师 在疏通了全文的意义之后,我们要探究几个问题了。课文后面的“文本研习”中 提到古文观止中对秋声赋的评价,请思考: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 可感的? 生生 在第 1 段中,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来描绘秋的声音: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 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师师 这样写秋声,确实是“

11、具体可感” ,你感觉得到秋声的“形象”了么?请闭上眼睛, 想象一下这幅画面。 (教师朗读这一段文字,学生闭目感受。 ) 师师 请谈一下你对这一段所描绘的秋声的形象的感觉。 生生 这秋声刚开始像淅沥萧飒的细雨,忽然变得像奔腾澎湃的波涛,让人想象到大雨 急至的场面。又把它比喻成衔枚疾走的赴敌之兵,让人想象到行军队伍那种虽无号令却又 急骤前行的场面,似乎能听到行军脚步的“唰唰”声。 师师 这一段文字从秋风初起到秋风越来越大,运用比喻对比,声色渲染,为我们营造 了一幅令人“悚然” ,令人感到“异哉”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 这是用比喻的手法正面写秋声。第 2 段有没有写到“秋声”? 生生 写到了:“故其为

12、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 师师 作者由第 1 段与童子的对话引出了第 2 段,但第 2 段有没有马上写到秋声?在写 秋声之前都写了些什么内容? 生生 作者写到了“秋之状”:“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 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 师师 写这些内容对写“秋声”有什么作用呢? 生生 为写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作一个铺垫吧。用心 爱心 专心4生生 用“秋之状”来衬托“秋之声” ,使“秋之声”更为形象而有声势。 师师 是啊,作者从色、容、气、意几个方面作渲染,这就为写“秋之声”作了铺垫和 衬托,从而突出了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再从秋

13、风未起之时和秋风吹拂之后草木 的变化等方面极力渲染描绘了秋之萧条。 写至此,作者还嫌对秋声描写得不够。同学们看,接下来,作者又从哪些方面来写秋 的? 生生 作者又写到: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 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师师 这里运用了联想想象手法,将秋喻为“刑官”的季节,从秋在时令、乐音上的属 性的角度揭示了秋萧条、伤夷的本质属性“常以肃杀而为心” “物过盛而当杀” 。 这样,作者就运用了正面比喻手法、铺垫衬托手法、联想想象手法,从秋之声、秋之 状、秋

14、之性几个方面描绘了秋的肃杀。而“秋之声”始终是描写的核心。 宋人写文章,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特点:由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得到感悟、得出哲理。 我们学过的赤壁赋就是如此。以赤壁赋中最后得出的感悟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 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 (学生跟着背诵)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 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 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师师 欧阳修最后得出了怎样的感悟? 生生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于中,必摇

15、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 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师师 请换成我们自己的语言去理解这一段话,并作精要概括。 生生 人生的忧虑烦恼、劳顿困乏会耗损人的精力。 生生 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 生生 人应该知足长乐,不要与人争荣。 师师 这一段,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卒章揭旨。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 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 综合全篇,作者以独特的目光,由秋声起兴,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的萧瑟,万物的凋 零;并且联系人生,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无形的秋声,在作者笔下却 形

16、态可掬。 拓展比较拓展比较 师师 古往今来,对于集累累硕果和萧萧落叶于一身,而且对比鲜明、反差强烈的秋, 迁客骚人们无不为之动情。他们或喜之,或悲之,或颂之,或贬之其间所表现出的人 生感悟和别样情怀,不能不令世人感叹唏嘘,下面,就让我们读一读英国著名作家乔 冶吉辛的秋吧,将它与欧阳修的秋声赋比较一下,看两者因秋而生发的感慨有 什么不同。 (印发资料)英国作家乔冶吉辛笔下的“秋” 日出时我向外张望,天空看不到一块巴掌大小的云块,树叶在轻轻地飘动,似乎充满 了欢欣,叶上的露珠闪耀着圣洁的晨光。日落时,我站在屋前草地上,观望那红色火球没 入紫色云雾中;在我身后,满月在紫色天空升起,日规影子轻轻转动,天地之间呈现出说 不出的可爱与宁静。我可想象,秋天从没有给榆树与山毛榉穿过这样绮丽的衣裳。我墙上用心 爱心 专心5的叶丛,我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