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进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253770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9.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讲 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进程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七讲 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进程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七讲 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进程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七讲 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进程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七讲 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进程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讲 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进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讲 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进程(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讲 中国粮食流通 市场化改革进程分析第六讲 中国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 进程分析 第一节 我国传统粮食流通体制的形成及特征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若干阶段 及其市场化进程 第三节 我国渐进式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经验总结第一节 我国传统粮食流通体制的 形成及特征 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背景从1952年下半年起,粮食形势日趋紧张,国家购少销多,并且持续发展,逆差不断扩大,供应形势日趋紧张,供求 矛盾非常尖锐。 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需要消费更多的粮食。 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则需要国家供应商品粮。 粮食自由市场存在,商品粮数量掌握在个体农民手里,在 粮

2、食供求紧张的情况下,社会上一些粮食投机商,利用尖锐 的粮食产需矛盾,抢购粮食,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扰乱市 场,与国营粮食部门争夺市场。第一节 我国传统粮食流通体制的 形成及特征二、传统粮食流通体制的形成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做出的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 1953年11月19日政务院做出的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标志着我国传统的粮食流通体制开始构建。1952年国家决定设立粮食部。同年8 月,经周恩来总理提名,章乃器被任命为 中华人民国和国粮食部部长第一节 我国传统粮食流通体制的 形成及特征 三、传统粮食流通(统购统销)政策内容 1.计划收购。(对农村的余粮

3、国家统一收购统购)2.计划供应。(机关、团体组织供应,市民凭证购买,食品、工业用粮定额 供应统销)3.实行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的政策。4.实行在中央统一管理下,由中央与地方分工负责的粮食管理政策。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和中央对粮食实行统一 管理的政策,简称“统购统销”。 四、传统粮食流通体制的两大基本特征1.高度的计划性。数量、品种、价格;收购、调运、储存、加工、销售。2.极强的垄断性。统购统销凭证的时代近30年不变的粮食价格指数19791984:1978年,中国开始对 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1979年,农村推广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

4、中国做出了经济体制改革 的决定。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若干阶段及其市场化进程一、第一阶段:19791984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 革的若干阶段及其市场化进程 一、第一阶段:19791984,逐步提高收购(统购和派购)的粮食价格;适当缩减了统购、派购的数量;适当放宽了粮食集市贸易 二、第二阶段:19851990,取消了统购、派购制度,采取合同定购和议价收购并行的收购“双轨制” 三、第三阶段:19911993,粮食放开经营时期 首先进行了购销同价的改革,取消了粮票、粮证;1993年实行了粮食价格与经营的全面放开;进一步推进了粮食市场的多渠道流通;在限期断奶的通牒

5、下将国有粮食企业推向了市场。至此,施行了近40年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打破或结束。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流通 体制改革的若干阶段及其市场化进程 四、 第四阶段:19941997 ,建立两级粮食储备和粮食风险基金,提出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实行粮食部门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在业务和核算上彻底分开的“两条线”运行 五、 第五阶段:19982000 ,“三项政策一项改革”1. 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2. 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3. 粮食收购资金实行封闭运行;4. 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 制改革的若干阶段及其市场化进程 六、 第六阶段

6、2000年以后,全面实行粮食流通市场化阶段 2000年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部分粮食品种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的通知调整粮食保护价收购范围。南方早籼稻、长江以南冬麦、东北春麦退出保护价。 2001年7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的措施,东南沿海8个粮食主销省(市)首先进行粮食购销市场化试点,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其后,将改革范围逐渐扩大到产销平衡区和产区。 2004年5月26日,国务院颁布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形成,国家加强粮食流通管理,增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同年5月31日,国务院发

7、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宣布: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流通 体制改革的若干阶段及其市场化进程 六、第六阶段 2000年以后,全面实行粮食流通市场化阶段2002年9月,国务院安排安徽省进行对粮农直接补贴的试点。2004年将国家实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间接补贴”调整为“直接补贴”,国家将市场价低于保护价的价差直接补贴给种粮农民。 1. 取消粮食定购任务,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 2. 放开全国粮食购销市场,放开粮食购销价格,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 3小麦、稻谷最低保护价政策。 4. 建立

8、和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增强政府调控能力; 5. 保护农民利益,调整粮食补贴方式,变间接补贴为直接补贴。 6. 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步伐。中国进入农业补贴时代现代化粮库现代化粮库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流通 体制改革的若干阶段及其市场化进程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执行情况 在全面放开了粮食收购和价格的粮改进程中,为促进粮食生产稳 定发展,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开始探索在粮食主产区对重点粮食品 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当主产区小麦、稻谷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 购价时,由委托收储库点按最低收购价挂牌收购,以稳定市场价格 。 2005年.国家首次在南方部分稻谷主产区启动了稻谷最低收购价执 行预案.2006年在部

9、分小麦主产区启动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 2007、2008年国家在小麦主产区启动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预案启动后,市场价格迅速回升,并稳定在最低收购价水平之上 。2007年12月中旬,国家还在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启动了粳稻最低 收购价执行预案。2007年由于主产区早籼稻、中晚籼稻市场价格一 直高于最低收购价水平,籼稻主产区没有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区域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流通 体制改革的若干阶段及其市场化进程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执行情况 2007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本预案的小麦主产区为:河北、 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6省。 小麦的最低收购价:以 国

10、标三等小麦为标准品,白麦0.72元/斤,红麦、混合麦0.69元/ 斤。最低收购价是指承担向农民直接收购的收储库点的到库收 购价。在河南等6个小麦主产区执行最低收购价的企业为:(1)中储粮总公司及其有关分公司;(2)上述6省地方储备粮 管理公司;(3)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 等7个主销区省级地方储备粮管理公司。 2009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小麦的最低收购价:以国标三等 小麦为标准品,白麦0.87元/斤,红麦、混合麦0.83元/斤。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流通 体制改革的若干阶段及其市场化进程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政策优势与不足 1. 优势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促进了粮食稳定增

11、长;稳定了粮食价格,稳定了粮食市场;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 2. 不足弱化了市场机制的发挥和粮食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自身改革受到冲击,粮食加工企业生存受到影响;农民得到实惠不多;弱化了国家粮食储备的调控功能;成本大、效率低,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不利于粮食产业结构的调整;面对国际粮价下跌的压力。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流通 体制改革的若干阶段及其市场化进程 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1. 合理确定和发布粮食最低收购价 2. 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补贴方式由在流通环节的“暗补”改为在生产环节对农民的“明补”,农民按市场价格向各类收储企业出售粮食,当市场价格低于最

12、 低收购价时,国家通过财政途径直接给予农民“差价”补贴。3. 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其它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切实推进企业改革和产业化发展;加大粮食产销衔接力度,提高粮食流通效率;更好地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促进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第三节 我国渐进式粮食流通体制 改革的经验总结 第一、市场化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主线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从逐步搞活粮食流通,调整粮食价格政策,允许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参与粮食经营,市场开始发挥作用开始。由统购统销走向“双轨制”;由放开粮食经营到 “两条线运行”;由“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到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

13、元化。 第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渐进式改革 这不仅表现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经历了减少计划征购比重、双轨制、市场化的过程,也是30年来不断摸索、不断调整的过程。 这不仅因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渐进式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步,也是因为,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对于拥有13亿多人口且耕地资源相对匮乏的我国,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国家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慎之又慎。第三节 我国渐进式粮食流通体制 改革的经验总结第三、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须向市场化进一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是经济体制的一部分,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是

14、改革的方向和目的。而且,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又是实现粮食稳定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源泉,违背市场化改革的逆向操作,都损害了农民利益,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因此,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尚须在市场化的方向上大力推进。第四、农业是先天弱质性产业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都是市场经济中的弱者,都需要政府的宏观保护,农业保护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惯例。我国对粮农的补贴 包括以下几部分: 1综合性收入补贴:粮食直接补贴、农资增支直补;2专项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3最低收购价政策。 第三节 我国渐进式粮食流通体制 改革的经验总结 第五 更好地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 从总体上看,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包括两大部分,即生产领域的调控政策和流通领域的调控政策。 粮食生产领域的调控政策主要表现为粮食直接补贴、农资增支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最低收购价政策;流通领域的调控政策包括收购调控政策、储备调控政策和进出口调控政策。要实现调控目标,必须综合运用各类粮食宏观调控政策,使各类调控政策在实施中相互协调,达到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农民增收;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引导粮食进出口,实现国内粮食的供需平衡,达到粮食宏观调控,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目标。 谢 谢 !粮食经济地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