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1中国古代都城(1)新的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52249728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4.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第三节1中国古代都城(1)新的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第二章第三节1中国古代都城(1)新的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第二章第三节1中国古代都城(1)新的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第二章第三节1中国古代都城(1)新的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第二章第三节1中国古代都城(1)新的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第三节1中国古代都城(1)新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第三节1中国古代都城(1)新的(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 与原因 中国古代的都城是指:中国历史上统一国 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又称都、都城、国 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 ,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它 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但随着国家政治、 经济的发展以及向外拓张形势的需要,京 都常常从旧都迁往更为合适的新地。影响定都和迁都的主要因素一、经济条件: 将都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经济发达的地区或者富富 庶的地区庶的地区,有利于保障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资供应 。 二、地理条件: 在地势险要地势险要的地方建都,有利于防 御外来的攻击;在交通发达交通发达的地区建都,有利于 下达政令,聚集财富下达政令,聚集财富。 三、政治形势: 强

2、盛的王朝将都城建立在开拓发展开拓发展 的前线附近的前线附近和外来侵略来自外来侵略来自得方向,有利于及时 有效的处理政治军事事务;衰弱的王朝或者政权 ,把都城建在远离威胁的地方, 短期内可以维持 生存;统治者为摆脱旧势力的牵制摆脱旧势力的牵制而迁都,可以 巩固其统治地位巩固其统治地位。 历史时期中国的都城分布与变迁 一、先秦都城的分布与变迁 二、秦至北宋主要都城的分布与变迁 三、南宋至民国的都城 四、民国都城一、先秦都城 夏代是中国国家形成的标志标志,也是中国都城 出现的开端。开端。传说中的夏都有:阳城(今河南登 封东南)、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安邑(今 山西夏县东北)、 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3、)、原 (今河南济源西北)、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 、西河(今河南汤阴东北)等地。 分布在豫西颍河上游、伊洛盆地、豫北和晋南汾 河下游、涑水地区,迁移不定。1959年以来,考 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两个工程量很 大的宫殿建筑基址,以及普通居址遗址、作坊遗 址、窖穴和墓葬群,与夏文化时代相当,可能是 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座都城最早的一座都城。 公元前16世纪商汤(即汤)灭夏,始建都 于亳(今山东曹县东南 ) 其都城的迁徙,历来有前八后五之说。 殷是商代鼎盛时期的国都国都,为研究中国奴 隶社会都城提供了最早而且较为完整的实 例。 周代的都城也经历了数次迁移,从黄土高原一步步移到 渭河谷

4、地,“作邑于丰”(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武王继 位,以丰京地狭,迁都于沣河东岸的镐(今西安市斗门 镇)。西周王朝以镐京为中心,分封诸侯,发布政令, 集各地工匠于此制作,三百年间,是周王朝最大的政治 、文化中心和经济都会。 管、蔡、武庚谋乱,周公东征,为加强对东方诸侯的控 制,成王五年营建新邑新邑于洛水北岸,作为东都,称作“ 洛邑”(今洛阳市王城公园);并于城东营建军事城堡 ,监控“顽民”,史称“成周”(今洛阳市东汉魏故城)。 成王自镐京移居此城,使洛邑逐渐成为全国经济和礼仪 祭祀中心,俨然为西周王朝的陪都。公元前771年,周 幽王为犬戎所俘,次年,平王东迁平王东迁,都于洛邑,称“王 城”,改原成

5、周为下都,二城交替为都。周代推行二都 制是中国历代建都史上的一大创举,多为后世所效法。 西周建筑复原图 春秋时期,铁器铁器的使用带来农业、手工业 生产的发展,商业的分离,以及人口繁聚 ,从而促进城市的兴起。 国都的命运同各诸侯国家的命运紧紧相系 ,所谓“城破国亡”即此含义。列国都城也有 一个选址和迁徙的过程,是各诸侯势力消 长,争夺更有利于自身发展,欲与外界交 往,不安于局促一隅的反映。 先秦都城的分布与变迁总结 早期中国都城大多选择平原内的岗丘或两平原内的岗丘或两 种地貌景观(山地、平原)种地貌景观(山地、平原)的接触地带, 而且依附于一条河流。夏、商、周三代相 继,又皆屡次迁都,地望虽难确

6、指,却未 曾脱离黄河流域河谷平原地区黄河流域河谷平原地区,就是早期 都城位置的选择重视肥沃富庶区域之所致 。商代后期长期都殷,两周分别以关中、 洛阳盆地为政权中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 会建都史前期以黄河为轴线东西迁摆的格 局。 二、秦至北宋的主要都城 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直至公元12世纪初赵宋政权南渡的一千三百多 年间,统一政权和统治中国北方较大地区的政权 ,皆以长安、洛阳、开封或邺作为都城;建康只 在南北分治对立时期作为中国南方政权的都城; 而十六国和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的都城存在的相对 时间均不长。这一时期国都的迁移,主要是在中 原地区的长安、洛阳、开封、邺间做东西轴向的

7、摆动。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上述地区自然环境和全 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公元8世纪以前中原地区 沃野千里,是全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能为都城提供可靠的经济倚托。一个政权若能有 效地掌握这片地区,就足以控制全国。汉长安城平面布局图汉代城市复原图(局部)唐代长安城市复原图 长安的建都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关中盆地, 地理位置险要;当来自西北方面的匈奴、突厥和 吐蕃先后构成主要威胁时,择都关中还便于抵御 外侮,向西北开拓疆土,故西汉、隋、唐西汉、隋、唐皆定都 长安,于制内御外制内御外都屡有建树。 关中之不足,在于脱离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黄 河下游平原地区,土地有限,物产所出难以满足 。唐朝安史之乱

8、以后,河朔联兵,拒不纳赋,京 师所需只得取自千里之外的江淮地区,加之长安 屡遭兵燹,破败不堪,作为国都的地位就难维持 了。 洛阳 曾为九朝古都。伊洛盆地有关河之固,具备凭险 以守的建都条件,土地虽不如关中广袤,却靠近 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兼有 水陆转输之便,少有乏粮之忧。隋唐两代营建洛 阳为东都。 伊洛盆地的优势还不止于形胜、居中,更主要的 是有利于南进,凡有南窥江汉,欲吞诸夏之势者 (如曹氏、拓跋魏)必都洛阳。 但是洛阳偏离西北边防,难于照应,使东汉、西 晋对西北的经略总有鞭长未及鞭长未及之感。 开封之兴起主要得利于水陆交通之便,城城 市盛衰与运河通塞市盛衰与运河通塞息息相

9、关。开封四野平 畴万里,无险可守,除加强城垣防御性建 设之外,只好悉举天下之兵宿于畿甸。 北宋一代,冗费俱增,国家始终处于积贫 积弱之势,与定都开封,不得不依赖“强干 弱枝”、“守内虚外”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邺,(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城南的临漳县的漳 河岸畔,是一处重要的古都遗址 )地处公元 8世纪以前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全国经济最发达的“ “山东山东”太太 行山以东黄河下游平原地区的中心行山以东黄河下游平原地区的中心。 虽然无险可守,却得利于兼备经济优势和 水陆交通之便,而为那些控制山东地区却 不能掩有整个中国的政权看重,选作首都 。三、南宋至清的主要都城 公元12世纪,金兵南下,开封失守,赵宋政

10、权仓惶南迁。几经奔波,落脚于杭州,升为临安 府,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以临安府为南宋都 城,但以“行在”称之(见北宋四京与南宋行在) 。 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年)自上京会宁府(今 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子)迁都原辽南京析津府原辽南京析津府所在 地燕京燕京(今北京),定名中都大兴府。宋金南北 对峙,开始了中国历代建都史以都城位置偏于东 部近海地区、南北相互演替的时期。 杭州 杭州,自吴越钱氏立国定都至南宋灭亡,先后作 过两朝二百余年的都城。其建都条件既不因位置 居中,也无险要地势可以凭借,而是由于地处“苏 湖熟、天下足”的全国经济重心,不愁供给。 江南运河的疏凿使杭州襟江带河成为东南交通的

11、枢纽,加上将台、凤凰、吴山、万松岭等一连串 冈阜,居高临下,提供了营造宫室的理想地址。 正是雄厚的经济力量,竟然使择都杭州的南宋偏 安了一百多年。 元、明、清三个统一王朝皆定都北京,历时六百 年之久。 至于南京,虽然邻近富庶的江南地区,又有大江 之险为其屏障,足以建都而守其国,然而长江巨 防毕竟只能“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适于保东南半 壁江山。东晋南朝择都建康故能多延岁月,若图 南北一统,则显得难于驾驭。 而北京,(南抚中原,北连朔漠,地处华北平原 同东北地区和蒙古草原交通联系的门户,依山带 海,形胜可恃)。因而北京能够成为中国封建社中国封建社 会后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持时间最长的京都。会后期统

12、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持时间最长的京都。 但是北京也有不利的一面,其远离富庶的江南经 济区,使元、明、清三代始终为解决都城的供给 问题而费尽心力,并因此而产生诸多政治问题。 四、民国都城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定 都南京,4月迁都北京。 1927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又定都南京。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一度迁都洛阳,至 同年11月迁回。抗日战争爆发后。 1937年11月迁都重庆,并定重庆为陪都。 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还都南京,至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五、陪都制度 设辅京、陪都是中国历代建都史上的重要特点之一。 西周于镐京之外营建东都洛邑,以后历代继踵相袭。历代 设立

13、辅京陪都,原因大致有: 作为京都职能的补充,如西周镐京与洛邑、隋唐长安与 洛阳、明代南北二京。 示尊崇兴王发祥之基,如唐北都太原府(今太原西南晋 源镇)、北宋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南狩避难之地,如唐南京成都府。 中兴驻跸之所,如唐西京凤翔府。 祖陵故里之区,如明中都凤阳府(今安徽凤阳)、清留 都盛京(今辽宁沈阳)。 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如按方位设东西南北四京四辅,并 不都起陪都的作用,其选择亦随首都位置的转移而变换。六、京都的形制 成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代表了早期 中国都城规划的设计思想。是崇拜天神地母、祭 祀祖先的礼制原则与中原地区季风气候环境相结 合的产物,从而框定了中国历代都城

14、建筑形制的 主导方向和原则。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军事防御色彩突出,普遍 夯筑近方形的城垣,整个城市内选择较高地理位 置的宫城和郭城两部分组成。 秦汉以后,中国都城建筑形制逐渐规范化,并向 封闭的里坊制方向发展,唐朝前期达到顶峰。 这是这一时期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人身依附关系 加强,城市商业发展缓慢的结果。中国古都简介 据统计,历史时期我国内地与周边各地共 有都城217处,所涉及的王朝和政权可知的 有277个。历时二百年以上的都城,有现在 的西安(1077年)、北京(903年)、洛阳 (885年)、南京(449年)、开封(366 年)、安阳(351年)、成都(249年)、 银川(226年)、江陵

15、(224年)、杭州( 210年)等地。其中西安、北京、洛阳、南 京、开封、杭州、安阳被称为七大古都。 一、安 阳 安阳指今安阳市西北小屯村和今河北临漳 县西南的古邺城。早在3000年前商王盘庚 迁都于此,故周人称商为殷。 战国初年,魏文侯曾一度都于殷墟北20公 里的邺城,三国曹魏、北朝的东魏、北齐 也都为都于此,因而故都安阳包括殷都和 邺城两个部分。曹魏时代的邺城布局,对 我国古代都城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安阳北京:北依山险、南控平原 *春秋 战国时期 为燕国国都,当时称为燕国国都,当时称为 蓟蓟 。 * 辽代 为陪都,称 燕京 。 * 金朝 (1115年 - 1234年)自金世宗起至1217年

16、为 中 都 。 * 元朝 为 大都 。 * 明朝 自 永乐帝 起为首都,称为 京师 。 * 清朝 入主中原后亦把北京作国都。 * 中华民国 北洋政府 时期,当时称 北平 。 * 现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首都。 南京:虎踞龙盘、依山傍水 南京先后有不少王朝和政权在此建都。三 国的东吴东吴以及后来的东晋东晋、宋宋、齐齐、梁梁、 陈陈连续在此建都,史称六朝古都。以后, 南唐南唐、明朝明朝、太平天国太平天国辛亥革命、蒋介石 国民政府国民政府都在此建都。 南京的名称多有变化,战国时楚置金陵邑 ,秦称秣陵,东吴称建业,晋及南朝称建 康。明称南京,南唐和清朝称江宁府,太 平天国称天京。 南京西安:南阻秦岭、北滨渭河 西安 ,古称 长安 ,又曾称 西都 、 西京 、 大兴城 、 京兆城 、 奉元城 等,是中国历 史上建都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