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10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2105130 上传时间:2018-08-18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3.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第10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育心理学第10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育心理学第10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育心理学第10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育心理学第10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第10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第10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JPKC态度与品德形成态度与品德形成 第十章第十章JPKC主要内容主要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第二节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第三节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与条件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与条件第四节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JPKC【评价目标】vv 识记:识记: vv 态度的实质与结构;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vv 品德的实质与结构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vv 理解:理解: vv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vv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vv 中学生品

2、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vv 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运用:运用: 结合实例分析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结合实例分析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促进学生态度和品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促进学生态度和品德 的形成。的形成。JPKC第一节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定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心理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1.态度不是行为反应,而是行为反应的“内部准备状态” 。2.态度是一种心理倾向,它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种活动,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3.态

3、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的态度还是对事的态度,都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而形成和改变的。一、态度的实质与心理结构一、态度的实质与心理结构(一)态度的实质(一)态度的实质JPKC(二)态度的心理结构(二)态度的心理结构人们对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态度,如人们对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态度,如“吸烟有害身体吸烟有害身体”、“ 浪费粮食可耻浪费粮食可耻”、“读书使人增知益智读书使人增知益智”等。无论哪种态度等。无论哪种态度 ,都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都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3 3种心理成分构成。种心理成分构成。认知成分认知成分:态度主体对态度对象的理解、看法、评价:态度主体对态度对象的

4、理解、看法、评价行为意向成分行为意向成分:态度主体表达态度行为的意向或意图:态度主体表达态度行为的意向或意图情感成分情感成分:态度主体对态度对象的好恶:态度主体对态度对象的好恶样例样例2929JPKC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者间的关系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者间的关系vv 一般来说,认知、情感和意向三者间是协调一致的。比如,一般来说,认知、情感和意向三者间是协调一致的。比如,某校长认为某老师教学效果好、科研成果多、工作认真(认某校长认为某老师教学效果好、科研成果多、工作认真(认知),因而很喜欢他(情感),并委以重任(行为意向)。知),因而很喜欢他(情感),并委以重任(行为意向)。vv 三者间有时是

5、不协调甚至相互冲突的。比如,某校长明知某三者间有时是不协调甚至相互冲突的。比如,某校长明知某老师有诸多优点(认知),很喜欢他(情感),但就是不重老师有诸多优点(认知),很喜欢他(情感),但就是不重用他(行为意向)。用他(行为意向)。vv 认知是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基础,情感是态度的核心和态度表认知是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基础,情感是态度的核心和态度表达的动力,行为意向是态度达的动力,行为意向是态度的表达准备。的表达准备。JPKC二、品德的实质与心理结构vv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

6、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vv 第一,品德是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第一,品德是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它不是先天禀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它不是先天禀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vv 第二,品德具有相对稳定性,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地偶然表现,不能称之为第二,品德具有相对稳定性,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地偶然表现,不能称之为 品德。品德。vv 第三,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或完成某个任务时的自第三,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或完成某个任务时的自 觉行动。就

7、是说,品德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如果没有形成道德观念或道觉行动。就是说,品德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如果没有形成道德观念或道 德认识,即使个体的行为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也不能说是道德的,反德认识,即使个体的行为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也不能说是道德的,反 之亦然。之亦然。vv 精神病人的行为可能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但不能说是不道德的精神病人的行为可能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但不能说是不道德的 。(一)品德的实质(一)品德的实质JPKC(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1.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感是催化剂,道德行为是知、情的归属。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感是催化剂,道德行为是知、情的归属。

8、2.2.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三者缺一不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三者缺一不可。任何一种品德都是知、情、行的统一体。任何一种品德都是知、情、行的统一体。 3.3.三种心理成分不存在明显的先后次序。三种心理成分不存在明显的先后次序。道德认识(知)道德认识(知)道德情感(情 )道德行为(行道德行为(行 )直觉的道德情感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 感体验。 想象的道德情感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伦理的道德情感以清楚地意识到的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而发生 的情感体验。样例样例1717JPKCvv两者的联系

9、两者的联系:vv 两者的实质相同: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两者的实质相同: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心理准备状态,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择的内部心理准备状态,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vv 两者的结构一致:态度和品德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或两者的结构一致:态度和品德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或行为意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行为意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vv两者的区别:两者的区别:vv 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vv 两者的价值内化程度不同两者的价值内化程度不同三、态度

10、与品德的关系JPKC第二节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一)(一)皮亚杰的两阶段理论皮亚杰的两阶段理论(二)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二)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JPKC(一)皮亚杰的两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两阶段理论vv10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他律道德”阶段阶段vv10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11、称为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自律道德”阶段阶段vv样例样例3131JPKC(二)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二)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vv科尔伯格的科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两难故事法”三种水平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单选题单选题】在心理学中首创在心理学中首创“ “两难故事法两难故事法” ”研究人的道德发展阶研究人的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

12、学家是段的心理学家是( )。)。 A.A. 柯尔伯格柯尔伯格 B.B.皮亚杰皮亚杰 C. C. 斯金纳斯金纳 D. D. 巴甫洛夫巴甫洛夫JPKC(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P166P166)vv基本观点基本观点:品德(态度)形成是个体的主观因素品德(态度)形成是个体的主观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个体即使没有受到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个体即使没有受到强化,也能通过模仿和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强化强化,也能通过模仿和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学会各种行为,或者使已有的行为反应得性结果学会各种行为,或者使已有的行为反应得以修正。以修正。vv替代强化替代强化观察者因

13、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v样例30JPKCvv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vv 1.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vv 2. 2.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意识增强vv 3.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vv 4. 4.品德心理结构更为完善品德心理结构更为完善vv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vv 1.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vv 2.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倾向成熟高中阶段品德发展倾向成熟vv 总之,初中生的伦理道

14、德已开始形成,但具有两极分化的特总之,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形成,但具有两极分化的特 点;高中生的伦理道德具有成熟性,能够比较自觉地运用一点;高中生的伦理道德具有成熟性,能够比较自觉地运用一 定的道德观念、原则和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定的道德观念、原则和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JPKCvv 样例样例18 18:v 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 )v A.学前阶段 B.小学阶段v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vv 样例样例4646vv 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考试题型JPKC第三节第三节 品德(态度)形成的过

15、程及条件品德(态度)形成的过程及条件心理学家凯尔曼(1961)一、品德(态度)形成的一般过程依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遵章守纪遵章守纪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需要榜样JPKC(一)依从(一)依从vv 新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纪律要求,处于依从阶段。新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纪律要求,处于依从阶段。vv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vv 从众表现为缺乏主见,人云亦云,随大流从众表现为缺乏主见,人云亦云,随大流vv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 而接受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而接受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vv 服从可能是自愿

16、的,也可能是被迫的。服从可能是自愿的,也可能是被迫的。vv 被迫服从叫做顺从,即表面上接受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要被迫服从叫做顺从,即表面上接受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要 求,但在认知上并不认为学校的规章制度、纪律要求是正确求,但在认知上并不认为学校的规章制度、纪律要求是正确 的,在情感上也不是自觉自愿地接受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的,在情感上也不是自觉自愿地接受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 要求。要求。vv 这一阶段的行为特点: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这一阶段的行为特点: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 变化而变化。变化而变化。JPKC(二)认同(二)认同vv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学校的规章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使自己的态度、行为与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度和纪律要求,使自己的态度、行为与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接近。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