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3、感悟徐志摩诗歌轻巧华丽的语言,整齐的 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 艺术感染 4、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 中的融合自学提纲1、结合课文注释了解作者及写作背 景 2、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3、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胡适曾经说:“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 ,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 爱,自由,美”徐志摩(1896-1931 )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 鹤、诗哲等,新月诗派代 表诗人曾留学美、英 唯爱而生,为爱而死”是他 一生的写照代表诗集《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猛 虎集》《云游集》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徐志摩的情感历程——爱熟识徐志摩的人都说他天真挚诚、热情无私 、活泼风趣他一生追逐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 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徐志摩的生命被 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 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 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林徽因 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 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 ,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 她唯一的心愿。
新月派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新诗流派,以《晨报副刊》为阵地的诗人 群代表诗人是闻一多、徐志摩 其理论主张为“理性节制情感”和新诗形式上的格律化因此,又被称 为新格律派新诗的格律化• 音乐美: • 要有节奏,有平仄,有韵脚• 建筑美: • 要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匀称• 绘画美: • 要有传统的诗画相通康桥,是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徐志摩远 涉重洋,从美国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在这里,他度 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贮满诗意的新生活其间徐志 摩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段最自由美好的留学时光他 可以随意地选科听课,也可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看书 、赏景,或者下河划船,尽情陶醉在大自然中年轻的徐志摩是在1921年春天走进康桥的这一个特 定的春光明媚的季节,成了志摩和康桥永恒的春天;那些 不能释怀的日子,成了志摩一生的感动志摩也算是个见 过真山远水的人,但他却毫不迟疑的断言:“我敢说,康 河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我在康河的日子可真是享 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1928年作者故地 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吟 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 文当中,而《再别康 桥》无疑是其中最优 秀的一篇。
朗读本诗,体会作者情感• 荡漾 • 青荇 • 浮藻 • 长篙 • 满载 • mànsù • bānlán• yàng • xìng • zǎo • gāo • zài • 漫溯 • 斑斓一种微波轻烟似的 淡淡的离愁别绪• 再读本诗,注意韵脚和句式排列,体会 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的音乐美A,押韵.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的建筑美.•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 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 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 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的绘画美. • 诗中描写了哪些极具美感的意象?你最喜欢哪 一意象,请把这一意象所在的诗节描述一下 • 云彩 金柳 青荇 (拜伦)潭 星辉 • 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 色彩绚丽 • 多为动态,给人流动的感觉(荡漾 招摇 揉碎) 意象:简单说来,包括“意”和“象”两部分意 ”指主观意识(一般理解为主观情感);“象” 指“客观物象”,合起来,即是指:在诗歌中, 打上了人的主观意识烙印的客观物象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本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意境是诗 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 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即 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即指具体的 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意境的概念 比意象大,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 括在意境之中轻盈飘逸(轻轻 沉默 悄悄 云彩 )艺术技巧形式——语言——意象——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 —建筑美 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 梦 ——绘画美• 读下列历代离别名句,想想本诗构思特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慷慨 悲壮洒脱 豪迈情深 意长构思别致,不落俗套排除了离别的沉重感 ,增添了几分飘逸• 建筑美: • 要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匀称• 绘画美: • 要有传统的诗画相通感情体味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 寒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 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 问,一片冰山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 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古人送别诗——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 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同?答案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 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 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 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 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 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 是“西天 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 ,跳出了 “执手相看泪眼” 或寒喧叮咛 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 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 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 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 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 以“ 轻轻” “悄悄” “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 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 “伤别”而 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 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 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 、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 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 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 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理论节制情感针对郭沫若关于新诗要“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主张,批判郭沫若在《女神》中的“滥情”,恢复传统诗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正、平和、静穆的抒情模式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 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 ,“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 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 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