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途径初探--杨志军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98407 上传时间:2017-08-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途径初探--杨志军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途径初探--杨志军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途径初探--杨志军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途径初探--杨志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途径初探--杨志军(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途径初探 杨志军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平安中学 741500摘要:一个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学习过程充满激情,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适切、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明显,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和进步的过程。本文从微观领域,就课堂教学中的具体环节,从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手段的运用及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实施建议。关键词:价值观;情感态度;思想品德;初中课要有魂,有魂的课才是精彩的、灵动的、有生命力的。中学思想品德课的魂就是该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个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课堂,应该

2、是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学习过程充满激情,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适切、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明显,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和进步的过程。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教学的根本任务。本文从微观领域,就课堂教学中的具体环节,从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手段的运用及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实施建议。 1.目标设计应科学准确 目标是行动的方向。教育类目标的划分是有层级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学科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这些目标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具有前后包含的关系,体现了不同的教育阶段的目标要求。其中,宏观的教育目标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制定的,微观的教育目标是

3、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制定的。本部分所研究的目标特指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是一节课教学的方向,是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利用教学资源、衡量教学效果等教学环节的重要依据。 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根据本学科的特殊性,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这既可以从本学科总的教学目标来设定,也可以是一节课的课时教学目标。作为课时教学目标,教师应在备课时,预设准确;在上课时,有效落实。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仍然存在着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忽视或轻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现象,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表述上还存在含糊、过于宏大、不够具体等问题

4、,致使目标难以实现,道德教育无法落实。下面的两则案例则是从教师的日常教案中摘取的,以此为例说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计中的问题,并提出目标设计的具体操作办法。 2.教学方法需恰适有效 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和教学工作的成败。人处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必然会形成丰富的情感,多样的态度,多元的价值观。中学思想品德课包括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四大领域的学习内容,相应的每一个学习领域蕴含着多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教学方法不

5、在于精彩多样,而要恰当合适,要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当下各级教育研究者已经总结了很多别具特色的关于知识目标教学的方法,比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探究法、案例法、合作学习法等等,但这些方法不能简单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为,目标与方法是辨证统一的,方法是实现目标的手段,目标是检验方法有效与否的标准。选择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选择了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和教育价值。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就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然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能够实现的,也不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教”出来的,它需要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中逐步形成,是一个

6、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内外化转变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需要选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3.教学手段应先进高效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在信息时代,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先进的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搭建了广阔的应用平台。幻灯、电影、录音、广播、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投影机等电教器材,已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这些高技术手段集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信息于一体,不仅刺激学生的眼、耳等感官,而且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育部实施的农远工程为西部贫困地区的学校配备了相关的远程接收设备,并

7、提供三种资源传输模式,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已普及到每一所农村中小学校。但却存在将其束之高阁、使用频率不高、宁放过时也不让用坏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教师使用意识不强,二是教师使用能力不高。 教育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 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并将其与思想品德课进行有效整合,让现代教育技术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广阔的感知空间与体验机会,让学生在视频中感知,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在网络教育游

8、戏中扮演角色,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推进思想品德课教育目标的实现。 4.教学资源要有机整合 教学资源是为实施教学活动提供的各种资料、素材及可利用的条件。它包括文本类资源,如教材、教参、报刊、图片等;音像类资源,如电影、电视、音乐等;实物类资源,如教具、 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网络资源,如电脑、网页、多媒体等;人力资源,如学生、教师、父母等。笔者认为,一切可以为教学提供材料和信息的物质、自然、社会条件,均可以作为教学资源来使用。恰当的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但在教学中,对于教学资源的使用仍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 过分依赖教材资源、不会有效利用其他的教学资源。比如合理

9、使用教材资源,教材作为教师教学的首选资源,在教学中居重要地位。传统教材观认为,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教材有什么,教师必须教什么,奉教材为“ 圣经” ,唯教材至上。新课程提出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呈现,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资源,是学生学习的“范例”和 “媒介 ”。 5.教学氛围需愉悦和谐 课堂氛围是一种“课堂成员间持续而稳定的互动所形成的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氛围,有的积极而活跃,有的拘谨而刻板,有的融洽而和谐,有的冷淡而紧张,有的轻松而愉悦,有的沉闷而压抑。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及精神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适宜的课堂氛

10、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良好的情感态度的形成。试想,学生在一个冷淡、沉闷、呆板、压抑的课堂中进行学习,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参与热情,如何实现快乐学习。知识目标都无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是无从谈起。 过分紧张的情绪妨碍学习,抑制激情,影响学习效果。 “传统课堂受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片面强调课堂纪律的严肃性和学生行为的规范性和统一性,保持了教师尊严和权威的同时,也给课堂教学添加了很多清规戒律,形成了过于紧张、严肃、沉闷、冰冷、整齐划一的课堂氛围。 ”这不仅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达不到预设的教育目标。课堂应该是探索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心理品质的场所,是师生思想交流、表达真实观点的场所,是

11、师生共同成长、互相学习的殿堂。古人云: “亲其师,信其道。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和谐、充满真诚的,学生在亲切、自然、和谐、愉悦的环境下,才能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才能快乐的成长。 6.教学评价要科学有效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上的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课程标准 中提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评价的方式有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

12、、考试等多种方式。评价作为一种反馈 矫正系统,可以判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所以,通过评价,既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的状况,又可以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因此,合理有效地运用评价手段,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必要手段,成为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形成性评价时,用积极的评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随时性评价。多以口头性评价为主,以检验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效果而做出的评价。任何人都喜欢被表扬,成年人如此,学生尤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评价的功能,及时评价,不管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微笑,它都能给予学生以自信、成功、快乐的感觉,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普遍重视过程性评价,及时对学生的行为给予赞扬和肯定。但是,也存在者“棒棒棒,你最棒!” 这种低效、廉价的评价和忽视或不及时评价的问题。 参考文献:1 高峡 美国公民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内涵 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主题探析G 2 俞国良、闫嵘 中外青少年德育课程比较J 教育科学研究 20053 3 钟启泉 打造教师的一双慧眼 谈“三维目标 ”教学的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2010 2 4 俞中杰、袁学飞 胸有境,入境始于亲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9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