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秋兴八首1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51976857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秋兴八首1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秋兴八首1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秋兴八首1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秋兴八首1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秋兴八首1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秋兴八首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秋兴八首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日月放光辉 连绵丝路黄河水 当年一起贯南北 一览群山凌绝顶 五马奔腾不可追 秋风起 白发吹 寒夜秋露那是谁 伤心别下千行泪 一声嚎啕万人悲 情系百姓苦 心为天下碎 诚诚欲语平生事 只说功与罪 落幕萧萧下 江河去不归 天地茫茫无穷尽 日月放光辉秋兴八首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其一)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 ,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 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

2、州(今四川奉 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 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受的教育与熏陶,使 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 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 。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 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 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 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 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

3、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 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 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 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 诗。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 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 飒哀残之基。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就将眼前景和 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 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

4、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 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 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 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 。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 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 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

5、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 ,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 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 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 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 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秋兴八首(其一)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 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阴 森气氛: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

6、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 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 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 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 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 而针线绵密。 尾联写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 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 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兼备 ,

7、浑然一体。 内容述评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 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 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 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 的担忧。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 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 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 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秋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 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别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

8、信、宋玉、王昭君、刘备 、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 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说说这 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吗?) “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 、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 么悬殊! “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 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 ,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 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

9、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 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 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 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 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 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 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 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 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 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 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 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 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请同学们来说说你心目中的昭君或杜甫是个怎样 的形象? 杜甫心中昭君的形象: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 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 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 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千载流传她作 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