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学幻灯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974301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8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教学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心理学教学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心理学教学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心理学教学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心理学教学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教学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教学幻灯片(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学研究人类自身的一门科学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 、 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二)心理学的含义(psychology)(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 规律的科学二、 心理学的内容与基本结构恩格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一)个体心理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情绪与情感意志过程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信念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二)社会心理三、 心理学存在两条路线的斗争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1、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2、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和脑

2、的发育有关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一)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1、反映2、反映形式(无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 ;有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感应性,感 受性)(二)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三)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四)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 映三、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四、意识及其特征(一) 定义(二) 特征自觉目的性;能动性;社会历史制约性 ; 主观选择性第三节 个体心理的发展一、心理发展的一般概念广义: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 生到成人再到老年的心理的发生、发展 和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 。狭义:心理的发展只是指个体从出生 到成人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换

3、句话说,它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 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顺序性和阶段性各个相邻阶段既相互联系也相互区别,前一阶 段为后一阶段准备了条件,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 继续和发展,并非跳跃式前进。(二)不平衡性巴甫洛夫:“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已经 迟了两天。”(三)稳定性和可变性(四)个别差异性三、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一)几种错误的认识倾向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二因素论。(二)各因素所起的作用1、遗传素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前提,为 个体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 发展的年

4、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 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2、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井深大:“我反复地说过,孩子三岁以 前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将来有着决定性意 义。大人间的问题,夫妇间的问题也不例外 。夫妇之间的纠纷,如果认为孩子还不太会 说话,不懂事,那是大人容易犯的一种错误 孩子虽然还不懂语言,但是他从这种气 氛中会感到痛苦和不安。”3、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第二章 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 感、知觉概述一、概念 (一)感觉: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 反映。 (二)知觉: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5、整体属性的 反映。知觉实质上是对感觉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通 常采用假设验证的方式进行。 (三)区别和联系 二、意义 (一)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二)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三)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第二节 感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 (二)绝对感受性;绝对阈限 (三)差别感受性;差别阈限 (四)韦伯分数(德国生理学家韦伯) 二、 感觉的相互作用 (一)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三、感觉的种类感觉(外部感觉,内部感觉)外部感觉:视、听、嗅、味觉、皮肤感觉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感受器 适宜刺激1、感觉的适应:相同的刺激物

6、持续地作用 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 象。2、感觉的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 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继时对比)(二)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它感受器受 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叫不同感觉之间 的相互作用。三、感受性和练习第三节 知觉的特性及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 一、知觉的种类 (一)根据知觉过程中哪种感觉器官起主 导作用: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等 (二)根据知觉对象不同:物体知觉、社 会知觉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 知觉)1、空间知觉:反映物体的形状、大小、深 度、方位等空间特征的知觉。(施特拉顿)2、时间知觉:反映客观对象

7、的延续性和顺 序性的知觉。3、运动知觉:反映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可分为真动知觉、似动知觉等。(三)根据知觉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正 确的知觉和错觉。错觉:视错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时 间错觉等。二、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相对性(选择性)1、知觉的对象与背景(1)同一对象处于不同背景上,可引起知觉 的变化。(2)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可相互转换2、知觉的参照系(二)、知觉的整体性(过去经验,知觉对象 的特点)。(三)、知觉的理解性(四)、知觉的恒常性二 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一)知识经验 (二)定势 (三)需要和情 绪第三章 记忆 第一节 记忆的一般概念一 、什么是记忆记忆是一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

8、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 脑积累经验的功能表现。俄国 谢切诺夫 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我国北宋 哲学家张载 不记则思不起记忆是“整个心理生活的基本条件”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从“记”到“忆”包括识记、 保持、 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二、记忆的分类1、根据记忆映象的性质或内容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感记忆、运动记忆 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逻辑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内容的记忆。情感记忆: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 忆。运动记忆;以过去练习过的动作或运动为内容的记 忆。2、根据记忆所保持的时间长短不同,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表象及其特征(一)、表象

9、及其内容1、表象: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去感知过的事 物的形象。2、表象就其内容而言,一般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 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二)、表象的特征(直观性 ;概括性)第二节 记忆过程的分析一、识记(一) 识记及其种类1、根据识记是否有明确的目的可分为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机械识记、意义识记(二)影响学生识记效果的因素1、识记效果对识记目的和任务的依存 性2、活动的任务、性质对识记的影响3、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对识记的影响(1)数量(2)注重识记材料的直观性、形象性夏商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晋,南 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两广两湖两河山 三江云贵吉福安双宁北上四台天 新

10、西黑蒙青陕甘4、识记方法对识记效果的影响(1)集中识记法和分散识记法(2)整体识记法和部分识记法(3)反复阅读识记法和结合回忆识记法(4)多种感官协同识记法二、保持和遗忘(一)、保持: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 中得到巩固的过程。(二)1、定义。 遗忘:对于识记过的东西 不能再认和重现、或错误的再认和重现。永久性遗忘;暂时性遗忘2、 原因:衰退说,干扰说(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3、规律:德国艾宾浩斯 艾宾浩斯遗忘曲 线)复习要经常及时地进行;复习方法要多 样化;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三、再认和重现(一)回忆(重现)无意回忆,有意回忆;直接回忆,间接回 忆1、指导学生利用联想。2、指导学生利用推理。(二

11、)再认四、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准确 性。第四章 注意 第一节 注意概述一、什么是注意1、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指向 和集中。2、注意和心理过程的关系。3、意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注意是一扇门凡是 从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荀子:“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二、注意的生理机制(巴甫洛夫)三、注意的功能及其外部表现(一)、选择功能(二)、保持功能信息输入注意保持信息输入不加注意消失(三)、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第二节 注意的分类根据注意是否有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 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一、无意注意(情绪注意、消极注

12、意)定向探究反射(一)刺激物的特点1、强烈的刺激物2、新异的刺激物3、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4、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二)人本身的状态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意暖。分曹射覆蜡样红。二、有意注意(积极注意 意志注意)(一)消除与完成活动任务无关的干扰(二)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 (三)合理地组织活动1、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常常会加强有意注意 。2、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有意注意3、把智力活动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三)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三、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第三节 注意的特征一、注意的广度(范围)(一)知觉对象的特点影响人的注意广度(二

13、)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活动目的不同会 影响注意范围的大小。(三)注意范围的大小,是随着个人知识经 验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起伏现象;注意的分散三、注意的分配(一)同时并进的活动,其中有一种必须 是非常熟练的。(二)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如果它们之 间毫无联系,甚至互相排斥,同时进行是 很困难的。四、注意的转移第四节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原因一、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新颖性、生动性、难易适度、新旧联系心理学的研究显示,有魅力的男人可以通过 适度地冷落女性来增加自己在对方眼中的价 值。这样一旦邀请女性,对方反而更会容易 接受,这就是典型的欲擒故纵的计谋,如果 没有魅

14、力却要冷却对方,结果则更加的孤家 寡人。二、教学方法单调呆板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科学性、艺术性、 创造性)三、教学语言低沉平淡、缺乏生气确切、明白、简洁通俗、优美形象教师应力求语言生动形象,能将抽象 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 变得风趣。教学语言要富有感情,要有 启发性。四、教学环境(喧嚣热闹)五、上课时或上课前被突然发生的事情引 起情绪上的波动六、无关刺激强度过大七、对学习不感兴趣八、课前活动强度大九、寻求注意和承认十、休息不足或身体欠佳第五章 需要和动机 第一节 需要及其发展一、需要概述(一)概念: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 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 态。(二)特征:对象性;紧

15、张性;驱动性;起伏性。“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 是母亲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 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 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 ,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 心痛!心痛!”老舍我的母亲二、需要的分类 (一)根据需要的起源不同1、生理性需要:(生物性需要、原发 性需要)满足需要的对象不同;人的需要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马克思:“饥饿总是饥饿,但使用刀 叉吃熟食来解决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 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2、社会性需要: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 反映。(二)根据需要所指向的对象不同1、物质需要 (对社会物

16、质生活条件的需要)2、精神需要 (对精神生活的需要)“饥饿和恋爱是生活的需要。”英国诗人雪莱不高也不帅/老大没人爱/房子还没盖/车子也 想买/对你只有爱/外加空钱袋/如果嫁给我/唯有深 似海。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 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异于犬马是因为人有精神需求,甚至于对于 精神的需求胜过对物质的满足。故之于父母,光懂 得赡养而不知有敬爱,不体恤父母的感受,不敬重 父母的意愿,这样的赡养与施舍略无区处。人皆知 有嗟来之食而不食,为什么?是因为这种施舍有轻 侮之意而略无敬重之心,因此,即使饥饿潦倒如乞 丐,也不屑一顾,何况是对待父母。三、需要理论美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理论观点(二)评价(合理;局限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