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973426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117 大小:4.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可持续发展1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1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1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1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1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可持续发展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可持续发展1(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可持续发展主讲人:王 卫河北师大资源与环境学院引论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结构变化) 社会发展模式(经济发展+社会公平) 可持续发展模式(经济发展+社会公平+人地和 谐)引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地位 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共识。 2002年约翰内斯堡“地球峰会”再次强调推进可 持续发展战略。 1996年中国政府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004年中国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 ) 。 1990年代以来成为国内外自然与社会科学界共同 关注的热点领域。

2、引论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 研究对象: 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吴传钧,1994); 地球表层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时空分异规律、动力学 机制(国家基金委,2005)。 Geography is the science of place and space. Geographers ask where things are locat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why they are located where they are, how places differ from one another, and how people interact with the

3、environment. (AAG)引论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 科研重点:地球表层系统动力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机理 中学地理教育: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 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国家地理课程标准,2002 ) Declaration on Geographical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GU070730) The Contribution of Geography to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riteria for Developing Geographic

4、al Curricula for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引论可持续发展课程要求 课程内容结构: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概述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 第三章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第四章 消除贫困与社会公平 第五章 生态系统服务与承载力 第六章 全球环境变化 第七章 环境-经济核算 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监测与评价 引论可持续发展课程要求 基本要求: 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伦理观;了解国内外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掌握可持续发展 关键领域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特别是运用上述 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核方法: 课堂

5、讨论成绩占10; 课程论文成绩占40; 期末考试成绩占50 。推荐参考书: 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 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1。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概述 1 可持续发展的产生 2 可持续发展伦理观 3 可持续发展定义与原则 4 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战略动态1 可持续发展的产生 一、人地矛盾的历史演进 二、可持续发展产生的重大事件 一、人地矛盾的历史演进 古代人地矛盾 基本特征: 主要驱动力为不合理土地利用,以人口与食物矛盾为 特征,严重程度高,主要发生在生态脆弱地区,空间 尺度较小且分布分散。 代表性事件: 两河文明(公元前700

6、0-1800年)的消失 玛雅文明(公元前2500-900年)的消失 中国(公元前200年-)丝绸之路沿线的沙漠化 罗马帝国(公元前50年-公元450年)北非的荒漠化和 农业生态系统活力的丧失两河文明的消失玛雅文明的消失中国丝绸之路沿线的沙漠化罗马帝国北非的荒漠化和农业生态系 统活力的丧失一、人地矛盾的历史演进 西方工业化早期的人地矛盾 基本特征: 主要驱动力为工业生产方式+不合理土地利用,以人类健康与 工业污染和人类生存与生态系统健康的矛盾为特征;严重程 度较古代低,但矛盾类型增加;空间尺度较小且分布分散。 代表性事件: 德国和日本(1800-1900年)工业化学品对淡水系统的毒害。 澳大利亚

7、与新西兰(1800年)岛屿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丧 失和入侵物种的扩散。 北美(1800年)生境的转变以及无限制地猎杀野生动物。 美国和加拿大(1900年)土壤侵蚀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德国和日本工业化学品对淡水系统的毒害 德国的化学工业严重地毒害了莱茵河以至于 1765年产量还丰富的鲑鱼到1914年变得十分稀 少; 1800年代日本最重要的铜矿将矿渣倒入渡良濑 川,熔炉中的硫酸污染了河水,导致数干公顷 的森林和植被死亡,鱼类和禽鸟死亡,当地居 民生病,1890年代该地区的人口出生率降至死 亡率以下。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岛屿生态系统的生 物多样性丧失和入侵物种的扩散 在欧洲人到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前,那里

8、没 有有蹄类动物,在100年内那里有了数以百万 计的牛羊,放牧牲畜的急剧增长消灭了许多当 地草种; 许多鸟类不会飞行,成为入侵者唾手可得的猎 物,导致鸟类灭绝。 使得岛屿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北美生境的转变与丧失以及无限制地 猎杀野生动物 到19世纪末,成群的北美野牛遭到猎杀,总数大概达到 5000万头,致使其濒临灭绝;19世纪时为了支持工业化经 济主要在照明和润滑方面对鲸油的大量需求,大量的鲸鱼 遭到捕杀,20世纪末北美西北沿岸的鲸鱼种群濒临灭绝。美国和加拿大土壤侵蚀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平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 垦,种植了新型的抗旱小麦,具有保护作用的原 始草皮被破坏

9、,1930年代的干旱使强烈而持久的 风暴刮走了大量干燥的土壤 (黑风暴)。一、人地矛盾的历史演进 现代人地矛盾 基本特征: 主要驱动力为人口规模扩大+现代经济规模扩 大+传统经济规模扩大;自农业文明以来的各 个发展阶段的人地矛盾并存;严重程度前所未 有;空间尺度从局地到全球。主要表现: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出现了以环境污 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并在高消费模式下消耗 了全球绝大部分自然资源,加剧了自然资源供 给的稀缺性。主要表现: 发展中国家在追求自身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了对可再生资源的 不可持续利用,引发了森林锐减、土地退化、水资源危机等资源 退化问题;同时发展中的新兴工业国家正在重复发达

10、国家以环境 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之路。主要表现: 世界各国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退化等区域性问 题,引发了人们始料不及的全球环境变化,出现了臭氧层破 坏、全球变暖、生态系统退化等全球性问题,大大增加了人 类生存环境安全的风险。二、可持续发展产生的主要事件 人口原理(1798) 寂静的春天(1962) 增长的极限(1971) 人类环境宣言(1972) 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 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 地位:从科学层面对人地矛盾进行系统论证的 第一人。 论点:人口的增殖力无限大于土地为人类生产 生活资料的能力。 论证:在自然法则和道德制度的双重作用下, 人

11、口数量的增长仍然是几何增长 ;由于自然 界提供的土地数量是固定的,收益递减规律发 生作用,粮食生产不能按几何级数增长。 结论: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会 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 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从狩猎、 游牧阶段的历史看,贫困和罪恶 (战争、瘟疫等)是最终抑制人 口增长、实现人口数量与食物供 给之间平衡的普遍方式。 时间粮食人口时间粮食粮食粮食科技寂静的春天的早期反思 作者通过对污染物富集、迁移、 转化的描写,阐明了人类同海洋 、大气、河流、土壤、动植物之 间的密切关系,初步揭示了污染 对生态与环境系统的影响。 是对“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弊病 进行系统反思的第一人。增长的极限的“严肃忧虑”

12、 论点:人口与经济增长肯定会遇 到资源环境的极限,导致增长的 极限。 论证: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历 史数据构建了由人口、资源、粮 食、工业、污染五大要素构成的 世界模型,并考虑到科技进步因 子,进行灵敏度分析。 结论:增长的极限总会出现;解 决方案零增长。不可再生 资源人口粮食污染工业190020002100不可再 生资源粮食工业人 口污染19002000 2100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 提出了关于环境问题的7项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 向全球呼吁:现在已经到达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 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 产生的后果。由于无知或不关心,我们可能给我们的生活

13、和幸福所依赖的地球环境造成巨大的无法挽回的损害。反 之,有了比较充分的知识和采取比较明智的行动,我们可 能使自己和后代在一个比较符合人类需要和希望的环境中 过着较好的生活。 是人类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的 事务议程。 促成了“6.5世界环境日”的诞生和UNEP的建立。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 在总结“环境对经济的反作 用”和“环境与发展的相互 依赖”基础上,首次明确提 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把人们从单纯考虑环境保护 引导到把生态环境保护与人 类发展切实结合起来。 为世界环发大会召开做好了 理论准备。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 签署了里约环境与发展 宣

14、言、21世纪议程 两个纲领性文件和气候 变化框架公约、生物 多样性公约、关于森 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重 要文件。 人类迈出了实施可持续发 展战略的第一步。2 可持续发展伦理观 一、环境伦理观的演进。 二、可持续发展伦理观。 一、环境伦理观的演进 中国古代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 西方工业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 地球整体主义 生命中心主义 代际均等的伦理观 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gu)不入洿(wu)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 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吕氏春秋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 年无鱼;焚薮(sou)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 兽”。中国古代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

15、西方工业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 伦理观: 人是宇宙的中心; 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 根据人类价值和经验解释或认知世界。 伦理规范: 主张和赞成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主张人类有权 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好恶处置和变更自然。地球整体主义 (李奥波德) 伦理观: 不仅生命体具有内在的价值,包括土地、岩石和自然景观在 内的整个自然界都有其“固有的价值”和“权利”。均应看成和 人一样,得到尊重。 特点: 把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视为最高的善。它并不把 道德地位直接赋予植物、动物、土壤和水这类存在物。认为 共同体本身的“利益”才是确定其构成部分的相对价值的标准 ,是裁定各个部分的相互冲突的尺度。生命中心主义(P泰勒) 伦理观: 所有的自然生物都拥有自己的利益,凡拥有自己利益的实体 ,都拥有天赋价值。应把该实体视为应获得道德关怀的顾客 ,人类应尊重它。 人是地球生物共同体的成员;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 ;人并非天生就比其他生物优越。 伦理规范: 自卫原则。 对称原则。 分配正义原则。最小错误 原则。 补偿正义原则。代际均等的伦理观(新人类中心主义) 伦理观: 人类对自然界的道德义务,最终都源于人类各成员相互 间所应承担的义务。在享有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