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伦理学 导论幻灯片

上传人:m****5 文档编号:51955119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56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伦理学 导论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经济伦理学 导论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经济伦理学 导论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经济伦理学 导论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经济伦理学 导论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伦理学 导论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伦理学 导论幻灯片(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伦理学目 录 经济伦理学导论 第一章 经济伦理的思想渊源 第二章 经济伦理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生产伦理 第四章 交换伦理 第五章 分配伦理 第六章 消费伦理 第七章 经济活动主体的道德维度经济伦理学导论一、经济学可以不讲“道德”吗? 二、什么是经济伦理学? 三、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四、经济伦理学的研究目的和学习方法。一、经济学可以“不讲道德”吗? 什么是经济学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已成为一种显 学,而且在学科领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但什么是经济学却始终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 也许永远都不可能。但这并不妨碍经济学的发 展,也不妨碍对经济学性质和特点的探讨。 我们从经济学的发展过程进

2、行分析。1、经济学的本质与任务自“政治经济学”(the political economy)和“ 经济学”(economics)术语出现以及理论经 济学形成以来,经济学是什么似乎就成了经 济学家挥之不去的问题。较早,经济学家多 是从经济学的定义去把握其本质和任务。在 国富论中,亚当斯密(Smith)把政治 经济学视为“研究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一门 学问”。 斯密认为,“作为政治家和立法者的一门科学的政 治经济学,有两个不同目标: 首先,为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更确切说 ,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和生计; 其次,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所需的充分收入 。 概言之,目的在于“富国裕民”。

3、 斯密之后,基于经济学家个人价值和伦理判断的说 教少了。在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政 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及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 中,这种“说教”就不多了,而到马歇尔的经济学 原理中,就根本没有“说教”了。 用今天的话说,人们不再像斯密那样关心人类社会 到底是如何运作的这类“经邦济世”的大学问,而只 是做些解释现实经济现象的“实际功夫”。 19世纪后半期,约翰穆勒(John. Mill)对经济学 本质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在“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及其 方法”一文中说:“政治经济学是探讨某些社会现象 规律的科学,这些规律产生于人们生产财富的联合行 动之中,就其所涉及的现象而言,不会由于人们

4、对其 他目标的追求而被修正。” 穆勒试图将其本质刻画为一门抽象科学,并认为其方 法是先验的,即建立在人们嗜好财利、为追求财富而 精心选择手段的假设基础上。 与斯密把经济学理解为为政治家和立法者所写的“经 邦济世”的学问不同,穆勒倾向于把理论经济学视为 研究人是如何追求财富且建立在某些有关人的行为模 式的一些先验假定基础之上的“精密科学”。 这种“实证主义精神下的理论经济学”,显然已经偏 离了亚当斯密的传统。尽管如此,但经济学的目的和意义似乎只有 一个:向人们展示,通过形成什么样的社会秩序 和制度安排,人类社会才能最有效地创造和 最佳地使用财富,从而增加个人、群体、国 家乃致整个人类社会的福祉。

5、2、经济学及其研究特点(1)当前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是否是一门科学?如果是科学,那么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 科学?古典经济学家们一开始就致力于把经济学作 为一种社会科学来建构。经济学到底是否是 科学?在回答这一问题前,应该梳理以下两 个问题: 一方面,什么是“科学”(science)?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科学”是“反映 自然、社会和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 体系”。 显然“科学”是非常神圣的和庄严的,因为它“ 反映了客观规律” 。 但西文“science”原初含义,并没有如此“高贵 ”。 在论经济学的历史与方法中,奈特( Knight)指出,“当我们提到社会科学一词时 ,在起源和词源

6、学意义上,科学或多或少 只是知识的一个同义词”。 按照奈特对“science”这样最“宽容”和“谦恭”的 理解来把握“科学”和“社会科学”,而不是像现 代中文那样赋予“科学”以“神圣”和“庄严”的含 义,那么,把经济学视为一门社会科学,应 该没有问题。 另一方面,要了解当代经济学中铺天盖弥漫 着的“科学主义”(scientism ,亦译为“唯科学 主义” )精神。 1843年,法国哲学和社会学家孔德在实证 哲学教程中,提出了影响后世深远的实证 主义哲学纲领。他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就 是要摆脱传统的形而上学哲学观,用实证主 义哲学观代替之。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 是要用自然科学方法改造哲学和社会

7、科学。 依照孔德的实证哲学思路,只有当一门学科 完全建立在观察到的事实基础上,才能真正 成为一门实证科学。 当代“唯科学主义”三个基本理论信念: (1)自然科学和数学的方法应该被应用于包括哲学 、人文科学在内的社会科学一切研究领域; (2)只有(自然)科学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效地获取 知识; (3)自然科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是惟一正确的,是 人类知识的典范,因而可以推广运用到研究人类社会 所有问题,包括哲学、伦理学、人类学和宗教学等。 经济学的研究更是不言而喻的应该首先包括其中。 波普尔(Karl Popper)的证伪主义提出,凡是不能 被证实或反过来被证伪的理论判断,都是非科学的, 或者应该被归结

8、为形而上学问题而被排除在“科学”之 外。 这种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精神,自20世纪后在美 国哲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各领域大行其道,构成 当代主流经济学最深层的思想方法论基础。在铺天 盖地的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精神浸染下,当代绝大 多数经济学家走着这样一条理论到实践的道路: “想出一个研究题目做出几个假设构建模型 进行数学推导证明得出结论再进行理论推测或 提出政策建议”的“科学论证逻辑”。 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唯科学”、“唯实证”的研究进 路就是“科学”的吗? 经由这种研究进路就能使经济学达致像物理学、化 学、数学那样高度形式化和精密的“科学”吗? 20世纪50年代前,芝加哥经济学派创始人奈特有许多

9、深邃 的评论。他指出,用自然科学方法和分析技术研究和处理 社会科学问题,本身就会带来许多问题。 主要问题是,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所研究的人的行为 ,与自然界的“惰行物质”甚至与生物和其它动物的运动和 行为有很大区别。 主要区别在于,人不仅有依照自己的理性计算进行经济活 动的先天秉赋,而且有自由意志并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情 感判断行事,作为社会的又是单个的行为者,人常常会改 变自己的行动和决策。况且,现实中的人各种各样,不宜 也不应把他们全划归为一个抽象的类型,从而像对自然界 的“惰行物质”一样进行理论处理。 所以,奈特认为,“人类社会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无数个人 的联合,不能被当作一个机体那样被

10、分解为许多部分来进 行分析。” 因此,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是根本不能像自然科学那 样来做的。 作为对人类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科学地研究”而长期演 化下来的一门知识体系,经济学无疑是一门“社会科 学”。在20世纪与其它社会科学门类相比,经济学确 实已取得了巨大的理论进展和丰硕的研究成果。 然而,即使我们认定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从隐 喻意义上认为它是“科学”但并不能遮盖这门社会 科学现状中潜含的大量问题。 我们要深思的是,经济学家欲把经济学建构成像物理 学、化学和数学那样高度形式化和公理化的“精密科 学”是否可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 对这些问题,我们的初步印象是,用这种唯科学主义 和高度形式

11、化的方法进行社会问题的研究,可能使一 些经济学人的学术探讨和理论建构努力,是“拣了芝 麻,丢了西瓜”由于太注重形式和技术,从而或 多或少忽略了经济学“经邦济世”的现实意义。 (2)理性经济人假设 经济假设是经济理论的基石。在经济学假设 前提中,最基本的假设就是对人性的假设 “经济人”或“理性经济人”假设。 1714年,英国经济学家孟德维尔在蜜蜂的 寓言中认为,各个人在追求自己的快乐和 利益时,若自由地进行利己的活动,其结果 会自然而然地增进社会全体的繁荣,其利益 比最初以非利己为目的而进行的活动要大得 多。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776年)发展了孟德维尔 关于利己主义是人类自然特征和社会发展的动

12、力的 思想: “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 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 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 作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的目的就容 易多了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 于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 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 起他们利己心的话。” “每个人都努力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高程度 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 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只是盘算 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 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 是他自己的利益。” 18

13、84年,约翰穆勒在论政治经济学的若干未 决问题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经济人内涵: “经济人就是会计算、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 最大化的人”。主要内容包括: (1) 人是自利的。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个 人的经济利益。 (2) 个人完全理性。理性的人能够:列出全部备 选方案,确定其中每一方案的后果;对这些后果 进行评价,选出最优方案; (3) 效用最大化。“经济人”参与经济活动的目的在 于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追求行为或物品的效用 最大化; (4) 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制度保障,经济人追求 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便会在“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 下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福利。 所谓“理性”是指“一种行为方式,用

14、经济学术语来解 释则是:“经济人”能够通过成本收益原则趋利避害 优化选择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目标及实现目标的 手段。成本收益原则是“经济人”进行“理性”选择的核 心工具。 在现代经济学中,“经济人”假定往往被理解为“消费 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和“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 “经济人”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自利、理性和 利益最大化。现在主流经济学理论都是在这 个“经济人”假设前提下进行各种经济模型的 研究和构建的。(3)经济学能否做到价值中立论 这里所说价值,是哲学和伦理意义上的, 非经济学意义上的,因此,所谓价值中立 ,意指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应该保持中 立,远离伦理道德。 20世纪初以来,经济学家从古典

15、“political economy”逐渐转向“economics”话语体系,随之 ,经济学家的主要理论诉求,就是要构建像物理 学等自然科学那样一种关于人类经济社会运行内 在法则的“科学”。自这一转变发生以来,大多数 经济学家一方面尽量避开伦理判断,另一方面则 公开声言要尽量做到“价值中立”。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人物 弗里德曼 公开表明,要把经 济学构建成一门实证科学。 奥地利学派旗手 米塞斯,公开声言“经济学作为一门 科学对价值判断是中性的”。在人类行动一书导 言中,米塞斯说:“如果像道德监察官那样带着某种 任意的标准和主观价值判断的赞同或不赞同的态度 来研究社会事实,那将是徒劳无益的”。 当代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均赞同米塞斯的观点。如 ,为了说明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应该价值中立,诺贝 尔经济学奖得主索洛(Robert M. Solow)就具体举 例到,像国民收入,失业率,价格水平,利率等等 这些经济学术语,以及其所涵指的现实经济对象性 ,与社会制度无关,它们“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同 样适用”。 另有一些西方学者对上述立场大为怀疑。1974年诺 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瑞典经济学家 缪尔达尔( Gunnar Myrdal)在社会研究中的客观性一书 中指出:“没有任何社会科学或社会研究的分支是道 德中性的或政治中性的任何研究永远是、并 且在逻辑上必然是建立在道德和政治评价基础之上 的,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