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4

上传人:r*** 文档编号:51938974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4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4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4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4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4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4(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第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实践主要内容n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n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n形成和发展n主要内容n重大意义(一)形成和发展 1、什么是文化n文化的起源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 ,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 系辞下载:“物相杂, 故曰文。”礼记? 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 “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 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圣人之治天下 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

2、不 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文化内辑,武功 外悠”(文选补之诗)。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一)形成和发展 1、什么是文化n 含义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1、什么是文化n 结构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 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 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

3、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 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 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 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2、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发展n马克思使用文化概念并不严格,通常泛指人类文明。但在历史方法论叙述中,严格限定在文化艺术领域。n前苏联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要是从意识形态的视角来 展开的,强调对文化领导权的争夺。认为文化革命使用 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社会领域进行深刻的改造。列宁一直强调文化领导权争夺的重要性,认为文化 建设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发展提供文

4、化动机。形成了苏联文化判断上的沙文主义、专制主义 。 n毛泽东:五四运动是一次文化选择,20世纪40年代提 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50年代“双百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2、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发展n 邓小平:在历史冲突中走向现代文化格局改革是机制的改变,主动从观念和文化上做出调整是必 不可少的,1978年他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当 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奏曲。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会导致社会分化,产生多 元文化主义的要求,但自上而下的改革又不允许破坏改 革的整体设计,强调主流思想的引导性,二者有冲突。邓小平反对污染:对白桦电影剧本苦恋的批 判,一个海外归国的画家,文革中受

5、迫害,葬身雪野, 其中一句台词“您爱我们这个国家,苦苦地留恋这个国 家可这个国家爱您吗?”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2、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发展n 邓小平:在历史冲突中走向现代文化格局1981年3月,邓批评是资产阶级自由化,要批判.1983年10月,邓在十二届二中全会讲话,思想战线不能 搞污染.当前有的人热衷于谈论人的价值人道主义 和所谓异化.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上,坚持在决议中写上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邓小平调控文化的手段:批而不判,重在其象征意义 ;实践理性高于理论 的自足性;承认过程的自然性,有 所为而有所不为。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2、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发展n 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到社

6、会主义核心体系的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党要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 向,党的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强调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首要地位。n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讨论文 化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 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二)主要内容 1、重要性 n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 重要表现,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n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

7、务和重要目 标n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2、基本特征n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n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2、基本特征n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面向现代化”指必须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客观规律和价值取向,紧紧围绕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 和主题,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动 力和智力支持.“面向世界”指必须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的同时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 文化国际影响力. “面向未来”指必须准确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脉搏,跟踪世 界科技文化发展前

8、沿,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勇于创新.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2、基本特征n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文化的“民族性”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必须正确对待传 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文化的“科学性”指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崇尚科学,反对 迷信,准确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反映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文化的“大众性” 指必须坚持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服务这一根本原则和根本价值取向,使社会 主义文化来自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于人民.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二)主要内容 3、基本方针 n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n百花齐

9、放、百家争鸣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4、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 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 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 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 4、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 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 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

10、彻“二为” 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食 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 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 支柱性产业。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 本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 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4、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 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

11、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 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 念、强大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 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 时代,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三)重要意义n 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n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n科教兴国战略之科技创新n科教兴国战略之教育优先发展n 中外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一) 科教兴国战略之科技创新1、新中国成立科技事业新的起点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

12、国成立。当时的中国国 内仅有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的科学技术人员不 超过5万人。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成 立了中国科学院,作为新中国的主要政府研究机构, 随后陆续成立了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国家地质部 等科学技术协调与研究机构。 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人已经有3000多人,大多数 人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在中 国科学院选定的第一批233名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 )中,近2/3是这批归国的海外学人。1、新中国成立科技事业新的起点 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要实 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简称“四个 现代化”。

13、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 ,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1960年,物理 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 1964年,中国 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学家们 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65年,全国科学研究机构已达到1700多个,从事科 学研究的人员达到12万人。(一) 科教兴国战略之科技创新2、“文化大革命”科技事业遭受重创 1966年,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 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 ,“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70年代初期 ,数学家陈景润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向

14、着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迈进了一大步。 3 、改革开放迎来科学的春天 1978年3月1831日,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在全国科 学大会开幕式上作了极为重要的讲话。强调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一) 科教兴国战略之科技创新3 、改革开放迎来科学的春天 1988年,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区。先后制定了 “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 重大项目攻关计划、重点成果推广计划等重要计划,并 建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形成了新时期中国科技工作 的大格局。 4 、科教兴国 面向未来 1995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 书记的江泽民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中国科学家

15、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世 界上首次构建成功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长江三峡水利 枢纽工程许多指标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神州七 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天宫一号”顺利升空 .(一) 科教兴国战略之科技创新科教兴国战略之教育优先发展(一) 新时期教育发展理念的确立(二) 新时期教育改革探索( 三)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一) 新时期教育发展理念的确立1.改革的突破口-恢复高考1977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年份 。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国家决定恢复高考。 1977年6月29日 ,由教育部在太原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1977年底 全国570万人报考,录取

16、新生27.3万 1978年7月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6.35万考研中国 教育和人才培养由此走上了健康的轨道。 30年来,3600多 万人接受高等教育,改变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一) 新时期教育发展理念的确立2.教育改革成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先导 1978年5月10日,南京大学教师在中央党校理论动态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5月11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日报转载了这篇文章。1978年12月,国家首批留学生52名前往美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一) 新时期教育发展理念的确立3.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 提出: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在北京召开。江泽民总 书记在大会上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我们必须把教 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 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三个优先: 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经济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